首页期刊导航|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赖美琴

双月刊

1671-5934

xb@hzu.edu.cn

0752-2527281

516007

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

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前身是《惠阳师专学报》,1994年更名为《惠州大学学报》,为季刊。2002年刊名更改为《惠州学院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每年第1、2、4、5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期为自然科学版。《惠州学院学报》乃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国内刊号为CN44-1553/Z;国际连续刊号为ISSN 1671-5934。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自1995年以来,我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目前编辑部工作人员6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2人,本科3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五代笔记体制的文化内涵

    郑浩纯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五代笔记体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风貌,折射唐人感受世界的心理图式和精神结构.网状结构和程式特征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意蕴.分类作品呈现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立场,表明唐人认知范畴的拓展和宗儒的政治取向.此外,唐五代笔记的条目划分、标题拟写、门类设置等体制,以及独特的著述方式,最终导向主体自我需要,追求撰述自主性,流露出唐人以实用为理念的心理诉求,带有特定时期的文化特质,符合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唐代实用思潮的历史定位.笔记作为文人乐于采用的写作体制,不该被排除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之外.

    唐五代笔记体制文化内涵著述体式

    论韩愈对传统赋体诗的超越

    马怡茗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愈作赋体诗的诗坛定论是片面的.韩愈的以赋为诗并非照搬赋法,而是师古创新,从赋中汲取适于诗歌的营养后熔铸改造以自树诗风.他以赋语入诗,却翻新用法,追求"奇"的风格与诗境.他借鉴赋体宏观性的描写角度和铺陈逻辑,具体内容刻画时又简去其繁冗的物象陈列,炼笔于有生动形象和丰富细节的画面呈现.他藉赋体的自信气度以重振中唐诗风,又舍弃其浮华幻想的内核,使社会现实成为诗歌关注的重心.

    韩愈赋体诗诗歌革新

    新时代学校美育视域中的地方非遗文化"课程化"——以阜阳剪纸为例

    汪杰锋黄鹏达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独特性活态文明,地方非遗文化凝聚了广大劳动群众淳朴的审美理想、艺术创造和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不懈追求.地方非遗文化"课程化"既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适应新时代学校大美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以阜阳剪纸为例,现实中还存在着忽视地方非遗文化的美育课程价值、学校美育课程缺乏与地方非遗的有机融合、地方非遗文化美育的专业师资紧缺等多重阻隔,需要在进一步明晰以阜阳剪纸为代表的地方非遗文化美育课程价值的基础上,融合学科课程教学,打造"常态化"育美课堂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生活化"美育园地以涵育学生审美情趣;融合校本课程实践,开发"特色化"美育课程以厚植学生乡土情怀,并通过聚力打造新时代学校美育专业师资队伍等措施,着力探寻新时代学校美育视域中的地方非遗文化"课程化"进路.

    地方非遗文化学校美育课程化融合阜阳剪纸

    中学教师"服务学习"能力建设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香港中学教师能力建设计划"为例

    罗卓衡倪恩恩陈志辉石丹理...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学习是一种将社会服务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整合教育模式,为中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范式变革.教师作为关键群体,其专业能力提升对于服务学习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在梳理服务学习内涵与中学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香港中学教师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为例展开个案研究,从服务学习理念阐述和课程实践设计两个视角,考察通过提升教师服务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中学服务学习应用水平的现实路径.实践证明,系统的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能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支持,帮助其将服务学习理念融入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服务学习教师能力建设中学教育社会服务

    索薪封印:北洋政府时期职官的讨薪策略及其困境

    李浩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洋政府时期,延续晚清以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加上军阀混战,军费支出大幅增加,导致职官薪俸无法及时、足额发放.职官为维持机构运作及自身生计,不得不采取封印、组织联合索薪会等形式,向总统府、国务院、财政部及实权派索薪.由于北洋政府政权更迭频繁,职官的索薪对象常常发生改变,加剧了索薪的难度.北洋政府职官的索薪封印,既反映北洋政府财政困难,也是北洋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的重要表征.

    索薪封印职官北洋政府

    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河长制演进逻辑

    向灿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长制是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的一项制度创新.梳理河长制的演进历程,将其演进过程总结为萌芽、定型、扩散与再创新四个阶段.基于此,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河长制的演进逻辑:从结构观分析制度的变迁逻辑,河长制"从无到有"受情境、观念、主体要素的推动,"从有到新"受情境、制度、主体要素的影响,以上要素使河长制由地方初创到全国推广,再到联合河长制的创新;从历史观分析制度的变迁路径,制度扩散的路径依赖使得河长制不断强化,同时政策文件的关键节点促使河长制发生调整,呈渐进式变迁形态.为发挥河长制的长效作用,未来应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结合实际进行制度再创造,向跨区域整体性治理方向转变.

    河长制联合河长制制度变迁历史制度主义

    梁漱溟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对比分析研究——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中国境域

    沈守涛吴袁庭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中的"身、心"二元论虽取材于笛卡尔,却不拘囿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域,其以笛卡尔的二元论为参照,虽在理论构型的立场、目标、元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转,突破了传统"天人合一"的旧有范式,构建了以传统儒家人伦为基础的价值本体论,推动了近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转向和现代性转型.但是,梁漱溟以"心"为本所创生的"善恶"的形而上学依据,在结构主义的对比分析视角下存在严重的价值论困境和模糊的现实指向.文章旨在批判性考察梁漱溟"身、心"二元论困境,揭示出遮蔽在困境背后有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通路,以兹为当代坚守中国文化、返本开新提供侧面参考意蕴.

    梁漱溟身心二元论理论转向价值困境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H校为例

    周巍王曈
    108-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H校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角色为中介者、专业服务提供者、社区教育者、学生管理协助者、学生社区治理倡导者,具体服务方式包括建立需求评估机制、开展专业服务、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协助学生管理工作、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协助社区党建、推进学生社区治理等.H校的探索面临学生工作队伍与社会工作队伍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线上服务平台仍未搭建,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有待整合,社会工作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社区参与动力有待激发等困难.建议完善学生工作队伍与社会工作队伍联动机制,建立"职业社工+社工专业"社区服务队伍,搭建社会工作线上服务平台,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以促进学生社区参与.

    社会工作学生工作社区服务社区参与

    供销社系统促进农村残疾人家庭就业增收研究——以惠州市博罗县"供销农场生产合作社"为例

    苏志豪朱易知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惠州市博罗县"供销农场生产合作社"为例剖析供销社系统综合改革和农村残疾人家庭就业增收的互动机理.研究发现,二者的契合性在于供销农场生产合作社的类社会企业属性,具体表现为以追求经济性与社会性的互嵌为建设目的、以联动村集体和中小农户为主要入社对象、以吸纳弱势群体灵活就业为重要用工形式、以叠加项目提升农村整体福利为外溢效果.在嵌入性视角指导下,尝试搭建供销社系统促进农村残疾人家庭就业增收的有效保障机制,即塑造引导跨越福利损害陷阱的制度嵌入机制,确立鼓励发挥农村残疾人家庭的主体性作用的主体嵌入机制,完善推动拓展多样就业形式的形式嵌入机制,以及构建辐射多元行业带动增收的行业嵌入机制.

    农村残疾人供销社就业增收合作社嵌入

    乡村数字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法治回应

    黄明慧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治理带来传统治理模式下治理主体、结构、空间与方式的变革,形成乡村治理"智治"新格局.同时,也伴随着数据泄漏、规制逃逸、算法歧视等方面的治理风险.乡村数字治理的推进,亟待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面向"数字/物理"双重空间,乡村治理之法治理念、原则、规则应同步进行数字化适应性革新,需要塑造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数字理性",健全个人数据保护、算法决策、算法安全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基于责任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监督数字化延伸之公权力的规范行使,以法治增强数字对乡村治理的赋能效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层基础.

    乡村治理数字治理数字法治数字乡村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