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叶冬青

月刊

1674-3679

zhjbkz@126.com

0551-5161171

230032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安徽医科大学109信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表各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州市大气污染物暴露与肺结节进展风险的队列研究

    张心悦陈劼石逸秋刘博...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常见大气污染物暴露对肺结节进展风险的影响.方法 基于苏州市立医院体检肺结节阳性人群构建队列,采用环境监测站点空气污染物数据计算个体基线前一年大气污染物平均日暴露浓度.随访肺结节患者结节进展,根据Fleischner协会提出的肺结节管理指南判断结局.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肺结节进展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肺结节进展风险.结果 共纳入785例肺结节阳性个体,在中位随访23.50个月中有354例出现肺结节进展.较高浓度的S02、NO2、PM2.5和 PM10暴露组人群发生肺结节进展时间相比较低浓度组更短.多因素校正后,PM2.5(HR=1.48,95%CI:1.06~2.06,P<0.01)和 PM10(HR=1.56,95%CI:1.08~2.25,P=0.02)暴露浓度最高组(Q4)肺结节进展风险高于最低组(QI),并且肺结节进展风险与PM10暴露浓度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高浓度大气污染物暴露下肺结节进展速度较快且风险增加,有必要加强对高浓度大气污染物暴露下的肺结节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工作.

    肺结节大气污染物队列研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2013-2022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

    代炳芹张艺馨孙晓英张吉玉...
    131-13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山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老年人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3-2022年山东省共报告老年人肺结核病例76 176例,年均发病率为59.09/10万,每年1-3月为发病高峰,以男性农民为主.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2022年老年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为-8.92%(95%CI:-10.32%~-7.51%,P<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各年度Moran's I指数为0.135~0.481(均P<0.05),提示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鲁西地区的的聊城市及鲁北地区的德州市和滨州市.结论 山东省2013-2022年老年人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以男性农民为主,鲁西、鲁北等"高-高"聚集区需重点防控.

    肺结核老年人流行特征空间自相关

    TRAF1/C5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分析

    吴山客骆嘉泽廖寅谦张开漩...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1,TRAF1)/补体 5(complement component 5,C5)rs10818488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rs1800629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TB多发家庭中TB确诊患者作为TB病例组,当地社区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与TB组有血缘关系且共同居住者组成家庭密切接触(healthy householdcontacts,HHC)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型和环境因素与TB的关联,叉生分析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年龄>45 岁(x2=7.90,OR=2.28,95%CI:1.28~4.04,P=0.005)、吸烟(x2=15.27,OR=4.70,95%CI:2.16~10.22,P<0.001)增加 HHC 组 TB 发病风险.吸烟(x2=13.94,OR=3.58,95%CI:1.83~7.01,P<0.001)、居住地为农村(x2=25.05,OR=3.81,95%CI:2.26~6.42,P<0.001)和居室环境卫生较差(x2=15.31,OR=3.20,95%CI:1.79~5.73,P<0.001)增加 HC 组TB发病风险.TRAF1/C5 rs10818488位点中,携带AG基因型(共显性及超显性模型)、GG基因型(共显性模型)和AG-GG基因型(显性模型)增加HHC组和HC组患TB风险.TNF-α rs1800629位点与TB易感性暂未显示存在关联.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TB组和HHC组间,TRAF1/C5 rs10818488位点AG-GG基因型与吸烟存在协同作用;而在TB组和HC组间,rs10818488位点AG-GG基因型与吸烟和居室环境卫生较差存在协同作用,与居住地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均提高TB发病风险.结论 TRAF1/C5 rs1081848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TB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其与吸烟、居住地、居室环境卫生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TB的易感性.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补体5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结核病

    2010-2021年安徽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时空流行特征

    刘丽莎张宁李轩段春元...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1年安徽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特征,了解其流行规律并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0-2021年安徽省流腮病例数据,利用ArcGIS 10.8、Geoda 1.20、SaTScan 10.1.2等软件对安徽省流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0-2021年安徽省流腮的年均发病率为23.08/10万,有2个发病流行高峰期,发病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x2=10 287.75,P<0.001).男女性别比为1.67:1,5~<15岁组儿童(68.91%)和学生(67.89%)病例数占比最高,且每年第14~28周和第46周~次年第4周是流腮的2个季节性高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2012、2014和2015年,其余年份均呈空间正相关性(均P<0.05).时空扫描分析共形成十类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域分布在26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1-2013年,聚集半径为144 km,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值为7 803.80.结论 安徽省流腮发病率呈周期性流行和下降趋势,今后应继续加强对易感人群及热点地区的疾病监测和预警,以预防和控制流腮流行.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扫描分析

    长沙市不同等级气温与人腺病毒感染效应分析

    罗飘异匡文韬倪涵符刘懿...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等级气温对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es,HAdV)感染情况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 收集长沙市3家哨点医院2020年HAdV感染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HAdV感染病例数的相关性;将不同等级气温(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P2.5和>P97.5作为划定极低温和极高温的阈值,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讨不同等级气温对HAdV感染情况的影响和滞后效应.结果 2020年,在长沙市41 624份标本中开展HAdV检测,检出阳性1 693份,检出率为4.07%,其中0~<5岁婴幼儿占67.04%.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dV感染与日平均气温(rs=-0.121)、日最高气温(rs=-0.110)和日最低气温(rs=-0.119)存在弱相关(均P<0.05).在DLNM中,三维图和等高线图均显示,HAdV感染风险存在高温短期效应.极高温条件下,日平均和日最低气温对HAdV感染风险产生单日滞后效应.;日平均与日最高气温的累积效应随滞后天数的增加逐渐上升,滞后 21d 时,其相对风险分别上升至 15.79(95%CI:2.69~92.79)、11.81(95%CI:2.26~61.68);在滞后4 d时,日最低气温的累积效应最高(RR=6.78,95%CI:1.05-43.83).结论 婴幼儿是HAdV的易感人群,不同等级气温与HAdV感染情况存在相关性,且极高温条件可显著提高长沙市HAdV感染风险的单日和累积滞后效应.

    气温人腺病毒哨点监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贵州省成年人群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

    张骥周婕余丽莎王艺颖...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发病的关系,为CV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0年11月建立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的≥18岁常住居民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于2016年12月19日—2020年6月1日对人群进行随访,将完成随访且基线信息和随访结局完整的7 897人纳入分析.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获得人群膳食信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膳食模式,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和CVD发生的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为(44.46±15.14)岁,累计随访55 698.8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6.58年,随访期间221人发生CVD,发病密度为3.97/1 000人年.因子分析确定了油盐模式、蛋白模式、甜食模式、谷蔬模式、水产品模式.调整其他因素后,与各模式的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油盐模式(HR=1.44,95%CI:1.02-2.02,P<0.05)、中水平甜食模式(HR=1.47,95%CI:1.04-2.06,P<0.05)、高水平甜食模式(HR=1.66,95%CI:1.17-2.36,P<0.05)与CVD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油盐膳食模式和甜食膳食模式增加人群CVD的发病风险,限制脂肪、盐及含糖食品的摄人可预防和控制CVD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膳食模式队列研究

    成人颈围和腰围对糖尿病患病的联合效应

    辛鹏江国虹李静李昌昆...
    171-17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成人颈围(neck circumference,NC)现状及其与糖尿病关系,并分析颈围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方法 根据中国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营养监测方案,在天津市调查4 136名成人,收集其NC、WC数据,并采集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用无水葡萄糖2 h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将男性成人NC<37 cm或女性成人NC<33 cm者划分为NC1组,其余为NC2组.分析调查人群NC的分布状况及不同NC分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情况,用WC将人群分为WC正常、中心型肥胖前期、中心型肥胖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与NC对糖尿病患病率及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结果 调查人群平均NC为36.3 cm,男性平均NC高于女性,且与年龄呈正相关(β=0.271,t=3.452,P=0.001);NC2组糖尿病患病率为27.7%,高于NC1组的17.9%;在WC正常组和中心型肥胖组中,NC2组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NC1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WC正常组+NC1组相比,随着WC、NC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其中中心型肥胖组+NC2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最高(OR=2.939,95%CI:2.227~3.880,P<0.001).结论 天津市颈围较大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较高,WC和NC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联合效应较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NC与糖尿病患病的生物学机制,以便应用于大人群筛查达到早期发现、控制糖尿病的效果.

    颈围腰围糖尿病中心型肥胖糖化血红蛋白

    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代谢类型肥胖及血糖控制相关性分析

    王琛琛许昊陈一佳周海茸...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南京市社区不同肥胖和代谢类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布及血糖控制情况.方法 2021年4-6月在南京市12个区,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生化指标检测.根据代谢及肥胖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MHNW)、体重正常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but normal weight,MUHN W)、代谢正常性肥 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和代谢异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e,MAO).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389名,平均年龄为(65.14±7.71)岁,男性598名(43.05%).其中MHNW者296名(21.31%),MUHNW 者 319 名(22.97%),MHO 者 109 名(7.85%),MAO 者 665 名(47.87%).年龄越大,发生MUHNW和MAO的比例越高;女性、糖尿病病程≥5年人群中MUHNW比例较高.调查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4.92%、48.8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O者FPG控制未达标率是MHNW者的1.525倍(OR=1.525,95%CI:1.148~2.025,P=0.004);MAO 者 HbA1c 控制未达标率是 MHNW 者的 1.516 倍(OR=1.516,95%CI:1.140~2.016,P=0.004).结论 南京市社区 2 型糖尿病患者 MUHNW 和 MAO较多,MAO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应对不同肥胖亚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分类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代谢类型肥胖血糖控制

    广州市6~12岁儿童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普迎琦桂曌环黄闪张羽珊...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6~12岁儿童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和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抽取5所小学共4 690名6~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FPG检测.根据FPG值对儿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FPG≥7.0 mmol/L)、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6.1 mmol/L≤FPG<7.0 mmol/L)和糖代谢异常(FPG≥6.1 mmol/L)进行筛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FPG和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州市6~12岁儿童FPG平均水平为(5..16±0.34)mmol/L,糖代谢异常率、IFG和DM检出率分别为0.79%、0.64%和0.1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男童(β=0.161,95%CI:0.089~0.135,P<0.001)、9~12岁儿童(9~<11岁:β=0.071,95%CI:0.025~0.075,P<0.001;11~12 岁:β=0.090,95%CI:0.056~0.126,P<0.001)、腹型肥胖儿童(β=0.042,95%CI:0.009~0.078,P=0.013)FPG 水平较高.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腹型肥胖(β=1.576,OR=4.838,95%CI:2.200~10.638,P<0.001)、未每天吃早餐的儿童(β=1.158,OR=3.184,95%CI:1.069~9.484,P=0.038)糖代谢异常风险较高.结论 广州市6~12岁儿童糖代谢异常率偏低,腹型肥胖、未每天吃早餐是儿童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空腹血糖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影响因素

    江西省社区居民生理性衰老拐点年龄分析与判断研究

    张朗朗熊俊熙刘勇杨善岚...
    19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居民生理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拐点,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延缓衰老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部分社区≥20岁5 106名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human aging scale,PPSHAS)测量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度分值,通过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OESS)平滑曲线拟合样本人群的生理衰老变化曲线;根据生理衰老度评分结果将居民分为衰老组和未衰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以确定生理衰老度拐点的截断值,并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系列指标评价其预测价值;对影响拐点的混杂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用C指数验证拐点年龄对衰老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年龄段居民生理衰老度随年龄呈曲线升高;生命不同阶段的拐点年龄有 4 个,分别是 38.2(AUC=0.586,P<0.01)、49.4(AUC=0.555,P<0.01)、68.9(AUC=0.545,P<0.01)和 76.9 岁(AUC=0.546,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影响后,拐点年龄对生理衰老度变化具有预测价值,其中青年人C指数为0.694(P=0.03)、中年人C指数为0.601(P<0.01)、年轻老人C指数为0.658(P<0.01)、老年人C指数为0.627(P<0.01).结论 人体生理衰老的过程并非匀速,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衰老均有拐点,且经模型验证均有显著性意义.

    老龄化生理衰老拐点年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