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叶冬青

月刊

1674-3679

zhjbkz@126.com

0551-5161171

230032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安徽医科大学109信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表各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胡立芬龚磊李春辉殷俊...
    62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使患者感染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的新发传染病.2009年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现在亚洲多个国家流行,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DBV因人际传播而引发SFTS聚集性的疫情事件时有发生.尤其重症患者容易引起人际传播事件发生,在其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因防护不规范易发生院内感染而导致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因此,迫切需要制定防控DBV人际传播的合理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对临床SFTS重症患者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为了更好地规范DBV人际传播防控策略,研究邀请了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在SFTS的流行概况、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病毒气溶胶传播、患者的污染物及遗体处理等关键防控措施方面达成了共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大别班达病毒人际传播防控措施

    2010-2022年广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韩啸宇谭小华罗傲杨宇威...
    629-63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广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探索HFRS高危地区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HFRS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运用Joinpoint 4.6.0.0软件对HFRS报告病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运用GeoDa 1.16软件开展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通过计算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分析HFRS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0-2022年广东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4 322例,年均发病率为0.31/10万,利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来评价整体趋势性变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8.4%,95%CI:-12.6%~-3.9%).3-4 月为 HFRS 高发月份(RR=1.61,LLR=82.78,P=0.001).珠三角地区、男性、30~6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973例,占22.51%)、商业服务(726例,占16.80%)、工人(645例,占14.92%)和农民(638例,占14.76%)居多.HFRS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和佛山市.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位于广州市、佛山市的9个县(区),发生在2013年2-3月;2个二类聚集区主要涉及珠三角地区的7个地级市和粤西地区的阳江市的25个县(区),发生在2015年1-2月和2017年5-6月.每年的聚集区均出现在珠三角地区,不同年份涉及的地级市和县(区)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广州市、佛山市,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少数年份在夏季初.结论 2010-2022年广东省HFRS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存在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冬春季为高发季节,珠三角地区为高发区域,中老年为主要高发人群.

    肾综合征出血热空间自相关时空聚集性

    云南省2005-2022年百日咳流行特征与发病趋势分析

    郭卉卢冉戚艳波李真晖...
    636-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5-2022年百日咳流行特征与发病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云南省2005-2022年百日咳疫情报告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百日咳的分布特征,对地区间发病率进行聚类分析.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05-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百日咳病例2 115例,年均发病率为0.253 4/10万.病例以0~<5岁组儿童为主(79.95%),0~<1岁组儿童年均发病率最高(11.440 4/10万),2018年后有成年病例报告.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二季度与三季度发病率较高,分别为0.073 8/10万和0.073 3/10万.云南省2005-2022年年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为 9.93%.2005-2014 年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11.82%,2015-2022 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 为50.62%.高流行地区为云南省玉溪市,上升较大地区为玉溪市、昭通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结论 云南省2005-2022年百日咳年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后快速上升.二、三季度为百日咳高发季节,0~<5岁儿童为百日咳高发人群,各地区间发病率和增长趋势存在差异.建议提升诊断和监测能力,加强云南省重点地区、季节和人群的疫情防控.

    百日咳流行特征发病趋势

    2014-2022年云南省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荣兵田荣何继波陈莉华...
    641-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特征,为云南省菌痢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4-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所有菌痢病例,运用Excel 2019软件作图分析人群特征,采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疫情地区分布图,对各地区发病率与气候特征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22年云南省菌痢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2年,云南省共计报告菌痢病例30 309例,年均发病率为7.03/10万.高发区域呈从西北部至东南部的带状分布,城区发病率为7.36/10万,以学生和儿童为主;郊区发病率为6.93/10万,以农民为主.人群分布中男女比例为0.99:1.00;以农民和散居儿童较多(72.33%);年龄以0~<10岁最多(40.82%).发病高峰期为5-7月(37.61%).病原菌以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为主.结论 云南省菌痢以散发为主,应因地制宜、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同时加强重点场所的管理,防止疫情暴发.

    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饮用水安全

    安徽省2013-2022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阿鑫肖永康毕念念龚磊...
    646-650,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3-2022年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HE)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HE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2013-2022年安徽省HE病例报告信息,描述性分析HE病例的流行特征,并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HE报告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HE病例15 46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52/10万.经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13-2022年HE年均报告发病率呈现2个阶段波动,以2020年为拐点,在2013-2020年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6.86%(P=0.005),2020-2022 年呈上升趋势,APC 为 18.33%(P=0.183).在病例三间分布上,1-4月共报告病例6 663例,占比最高(43.08%);安徽省16个市均有病例报告,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蚌埠市(6.70/10万)、淮南市(6.28/10万)和宿州市(4.75/10万),地区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 792.45,P<0.00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53:1.00;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60.7%),年龄集中在45~<70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1.05%.结论 安徽省2013-2022年HE年均报告发病率呈整体下降趋势,2020-2022年有所回升,HE整体防控工作仍不容忽视.应围绕中老年人、农民等重点人群积极开展HE科普宣传,在高发季节加强HE的健康干预和防治工作.

    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流行趋势

    2018-2022年青岛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李金儒高钰张婧菲卢学昭...
    651-656,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青岛市2018-2022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总结青岛市流感的流行规律,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8-2022年青岛市流感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青岛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292 912例,门急诊病例3 427 961例,年均ILI占比为8.54%.不同年度IL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 565.926,P<0.001).ILI中0~<5岁年龄组占比最高(49.22%),15~<25岁年龄组占比最低(5.80%).流感流行有季节性,发病高峰期主要在冬春季,2021年后出现夏季波动.2018-2022年共对11 437份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1 206份样本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0.54%.其中,5~<15岁年龄组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13.73%),不同年龄组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599,P<0.001).青岛市流感流行毒株主要为季节性H3N2(简称季节性H3)、新甲型H1N1(简称新甲Hl)和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简称Victoria),每年优势株存在差异.结论 根据青岛市流感流行状况,在冬春季流感流行季前做好监测预警等防控措施,同时还需加强青岛市夏季流感的监测,及时调整流感防控策略.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监测

    四川省3.6万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遵循情况

    查雨欣邓颖何君左明良...
    657-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省成年居民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遵循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对全因死亡的潜在健康益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8个县(区),调查参与2015年9月-2019年11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成年居民的4种健康生活方式情况,包括不吸烟、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充足的身体活动、健康饮食.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对个人特征与遵循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进行估计.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 066名35~<75岁常住居民,调查对象中不吸烟者占74.6%、不饮酒或适量饮酒者占96.2%、有充足身体活动者占29.2%、遵循健康饮食者占6.2%,仅有2.7%的调查对象遵循上述所有的4种健康生活方式.女性、老年人、非农民、城市居民、高收入或高学历人群、有心血管病史的对象更有可能遵循所有4种健康生活方式(均P<0.001).在随访2.4年后发现,坚持≥3种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充足身体活动和不吸烟的人群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风险[调整年龄和性别后,HR=0.47(95%CI:0.22~0.96),HR=0.63(95%CI:0.52~0.75),HR=0.79(95%CI:0.64~0.98)].结论 四川省成年居民对充足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的遵循情况不理想,应作为健康促进的重点方向,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取得更好的防控效果.

    健康生活方式死亡率健康促进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的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分子标志物的鉴定

    张文婧徐雅琪黄一铭王凤琳...
    664-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组学数据,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免疫相关分子标志物,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GSE16561和GSE58294两个数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免疫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和探索.基于免疫学数据库和分析网站(the immun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ortal,ImmPort)数据库,获取免疫相关的基因,分析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鉴定差异表达免疫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mmune genes,DEIGs),并利用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鉴定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基于DEIGs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富集的分子信号通路.最后,基于CIBERSORT算法评估22种免疫细胞的浸润丰度,并计算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差异,以此推断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免疫细胞.结果 差异分析结果表明37个DEIGs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含缺血性脑卒中样本上调基因31个,下调基因6个.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鉴定的DEIGs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分子通路上.PPI的分析结果显示,TLR4、TLR2、MMP-9、CCR7、STAT3、TNFSF13B、S100A12、CD19、CAMP和SLC11A1是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的关键免疫基因.CIBERSOR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样本相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样本免疫回应细胞的富集水平较低(均P<0.05),而免疫抑制细胞的水平较高(均P<0.05).结论 研究基于转录组表达数据鉴定了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免疫基因、免疫信号通路和免疫细胞,从3个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免疫分子标志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防控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基因信号通路免疫细胞分子标志物组学数据

    上海市社区居民静坐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张妍段春梅金亚清龚刚...
    672-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上海市嘉定区20~74岁社区居民静坐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静坐行为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上海市高峰人群队列在嘉定区的项目点数据,排除静坐时间缺失的个体后,最终纳入10 038人.个体的静坐时间通过基线调查问卷获得,个体的死亡信息通过链接死亡监测系统和主动的定向监测获取.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死亡风险.结果 2017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平均随访(5.4±0.4)年(共观察53 985.7人年),随访期间发生205例死亡事件.静坐时间0~<4 h/d、4~<6 h/d、6~<8 h/d、≥8 h/d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8%(89/5 040)、2.0%(54/2 654)、2.8%(26/945)、2.6%(36/1 399).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4组的全因死亡风险随着随访时间增加而上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6.230,P=0.1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调整混杂后,与静坐时间0~<4 h/d组相比,6~<8 h/d、≥8h/d组的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均增加(HR6~<8h/d组=1.602,95%CI:1.007~2.548,P=0.047;HR≥8h/d组=1.670,95%CI:1.100~2.538,P=0.016).结论 静坐时间是全因死亡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天静坐时间≥6 h后死亡风险增加.未来仍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避免长时间静坐.

    静坐时间社区居民死亡风险队列研究

    相邻日间温度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王影胡皖琴孙浩翔杨吉丹...
    678-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相邻日间温度变化(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风险的影响.方法 利用合肥市一所大型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合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CN与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环境因素进行校正,并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进行了分层分析.结果 合肥市2014-2018年共有32 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占57.2%,≥65岁的人群占49.7%,平均每日就诊人数为17.8人次.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显示TCN与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量相关.以TCN无变化(0)为参考,极端负TCN(P5,-3.9 ℃)的相对风险在累计滞后7 d达到最大(RR=1.796,95%CI:1.150~2.805),而极端正TCN(P95,3.0℃)的相对风险在累计滞后6 d达到最大(RR=0.686,95%CI:0.499~0.94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和≥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受负TCN的影响.结论 合肥市TCN与缺血性脑卒中呈非线性关系;负TCN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门诊就诊风险,当气温骤降时注意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正TCN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门诊就诊风险,当气温升高时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引起的其他健康问题.

    缺血性脑卒中相邻日间温度变化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时间序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