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设计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设计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陈磊

双月刊

2095-0705

AD_research@vip.sina.com

027-87651873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设计艺术研究/Journal Design Research
查看更多>>《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2年创刊以来,本着繁荣高等教育事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理论探讨及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园地的宗旨,历经近20年的建设,本刊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已形成一定影响,读者及作者队伍涵盖了国内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的一年中,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办刊宗旨,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插画设计》课程数字化与传统模式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沈蕾
    107-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插画设计》作为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培养该专业学生能力素养尤为重要,提倡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协同运用传统与数字化教学两大模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与实践.该研究对建设高校艺术课程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高校设计人才培养,能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插画设计课程数字化传统模式协同育人

    新文科背景下《空间结构》课程思政的叙事研究

    胡沛东冯欢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背景下《空间结构》课程思政研究,对环境设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空间结构》课程根据的专业特点,探讨空间叙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方式,提出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课程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安排、课程评价反馈以及学生案例等三个方面,分析《空间结构》叙事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促进跨学科课程思政的融合,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为高校环境设计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建设性探索.

    课程思政新文科环境设计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整体观"教学改革探索

    王涛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教学探索应对城市存量更新和高品质发展的人才培养新需求.方法:通过对城市空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原则与分形同构的教学模式,以及双螺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整体观"知识能力学习框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引导学生对城市问题的系统认识,培养了学生通过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能力.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成功培养了能够满足城市存量更新和高品质发展需求的人才.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城市问题的系统认识,还增强了他们通过艺术提升城市环境的实践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公共艺术城市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新文科整体观

    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设计团体的发生研究

    王圆圆信孟晓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跨文化为研究视角,探讨20世纪初期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背景下中国产生的三类现代设计团体:美育救国思潮下创立的艺专团体、美术社团发展中孕育的行业团体、商业市场竞争中滋生的企业团体.不同设计团体成员之间有着交织与重叠的多重身份,但在发展方向上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中西融合的方式,以西化为手段,都赋予中国设计现代化精神内核,使中国现代设计走向本土化与民族化.

    20世纪前期中国设计团体跨文化现代化发生

    良渚图徽及"太阳神"刻绘符号研究

    刘瑾怡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文化觋兽图徽不仅本身是"太阳神"符号的载体,而且衍生出多种的器物和纹样.在考古学、文献学的基础上,以刻绘符号为线索对"太阳神"图案进行探讨.从极具艺术特性的觋兽图徽到内容意义独立的"昊"字符号,"太阳神"图案从"象"发展到"像",不仅表现了"神―器―巫"图案互动模式从单线联系发展为的循环相连,还意味着符号的象征形态从不自觉进入到崇高.

    太阳神图徽刻绘符号象征良渚

    17-19世纪华瓷西传后的设计延续与嬗变——以"垂柳纹"为例

    杨明汪清詹嘉
    133-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7-18世纪,中国情趣风靡西欧,尤以瓷器为盛,催生了西欧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崇华热潮.进入19世纪,"中国热"式微,但中国风设计在瓷器上仍存续,这些设计元素在瓷器纹饰中表现的尤为直观.以19世纪风靡西欧的"垂柳纹"为研究对象,在华瓷西传及华风西渐和西风东渐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图像形成的动因、中国元素的演化和图像的叙事生成几个方面来探究"垂柳纹"中所映射出的文化互融性,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设计参考.

    17-19世纪华瓷垂柳纹中国风设计文化交流

    浙闽畲族服饰色彩"变""异"考释

    李同岩陈敬玉谭潇飞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浙闽两省畲族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从纵向时间线视角探究两省服饰底色由蓝至黑,装饰色彩由简至繁,服饰用色由同至异的变迁历史;收集上百幅浙闽畲族服饰图像,运用计算机色彩聚类分析算法,从主辅色占比、色相、色彩饱和度、色彩明度这4个角度比较研究浙闽两地畲族服饰用色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认为浙闽两省畲族同源共祖,其民族服饰伴随民族迁徙历程在文化自我生长及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中产生了在地化特征,形成了两类具有地域区分度的民族服饰尚色风格,浙江畲族服饰多用冷色搭配少许暖色装饰整体朴素雅致,福建畲族服饰冷暖对比强烈,装饰纹样丰富极具美学价值.

    畲族服饰色彩变迁差异k-means算法色彩聚类

    红色在清代皇家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坤宁宫为例

    杨子媛
    145-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通过研究红色系装饰在清代坤宁宫建筑内外空间的应用所体现出的特点,以及皇家洞房装饰的本源探究,揭示清代皇家建筑空间的色彩应用特征.通过对清代史料分析、近现代文物研究文本解读,以及对中国惯用色名色彩值对比等研究方法,对坤宁宫中室内红色装饰陈设品进行探查.分析坤宁宫营造装饰用品的制作工艺与色彩象征具有鲜明的满汉文化共同作用的特征,折射出清代统治阶级对于色彩的运用的深层含义.室内装饰色彩反映出清朝满族文化对汉族前朝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红色在坤宁宫中的使用有助于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进行文化、思想和资源的掌控.

    坤宁宫红色系清代皇家建筑满汉文化

    具身转向视角下建筑触觉体验的生成路径探究——以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为例

    孙元煦
    150-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建筑在视觉文化的专制中呈现离身倾向,在现象学的身心一体论影响下触觉作为一种身体性知觉率先参与到建筑设计领域的具身转向实践中.从哲学中的触觉美学到建筑学中的氛围美学研究呈现出一条关于建筑可触性理论基础的脉络,表现为触觉对实在形式和时空属性的把握能力.基于理论研究以彼得·卒姆托的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为例,从建造、面饰两方面阐释了建筑触觉的生成路径.发现以触觉"反身反思性"为基础的建筑设计创新突破了由视觉设立的诸多二元论局限,是一种促成健康建筑感官文化的有益尝试.

    具身转向建筑触觉体验具身化设计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

    1929年服制影响下《良友》画报旗袍变迁研究

    蒋雯欣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9年《服制条例》以改良旗袍为国服.目前学术界对旗袍款式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尚未将《服制条例》中旗袍图示与民国畅销时尚刊物联系,以此分析旗袍款式变迁受政令的影响.为探究1929年《服制条例》影响下《良友》画报中女性旗袍图像的变化,对《良友》画报中女性旗袍图像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得出旗袍形制在1929年《服制条例》颁布后从马甲旗袍、倒大袖旗袍逐渐演变为改良旗袍,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民国女性主流服饰.另外随着《服制条例》规定改良旗袍为女公务员制服,《良友》画报在20世纪30年代倾向以高学识、公职女性为报道对象,反映民国女性社会职业化趋势.

    《良友》画报1929年《服制条例》改良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