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设计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设计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陈磊

双月刊

2095-0705

AD_research@vip.sina.com

027-87651873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设计艺术研究/Journal Design Research
查看更多>>《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2年创刊以来,本着繁荣高等教育事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理论探讨及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园地的宗旨,历经近20年的建设,本刊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已形成一定影响,读者及作者队伍涵盖了国内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的一年中,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办刊宗旨,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街区城市家具智慧服务站系统设计研究

    徐祥伍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针对性探索历史街区城市家具智慧服务站的系统设计优化方法,从而提升历史街区生活环境品质与彰显街区人文特色.基于产品系统服务理论出发,依托PSPL法调研历史街区的城市家具空间品质与游客使用城市家具的频率;然后借助SAPAD模型分析用户行为与挖掘关联矩阵聚类意义层级分析得出一般意义簇;最后对一般意义簇的权重利用AHP法计算与排序,形成最终的核心意义簇.根据上述核心意义簇形成行为-对象与产品的二次映射,并基于此建构起历史街区城市家具智慧服务站系统.通过核心意义簇-用户行为-对象需求-产品模块再映射的设计实践,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城市家具提供设计方法与实践案例参考.

    历史街区城市家具智慧服务站用户行为

    数码时代超文本结构:交互设计的非线性、双向链接的反思

    吴宛恬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互设计作为当代典型的数字艺术形态,正在推动艺术领域创新和发展.数字技术突破传统艺术固有的边界,使艺术家、作品及观者之间进行多维度的互动,这种交互性赋予艺术更多创作的可能性.马克·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的超文本理论为交互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归纳结构与节点属性,挖掘其中蕴含非线性、双向链接性及链接连贯性的特征,充分利用节点、链接、网络等元素,从而建立交互设计的原则.交互设计具备超媒体和超文本特征,结构中的节点内容可相互指涉和补充内涵,丰富交互作品的层次.从传统文本至超文本更迭,传统艺术至交互作品嬗变,数字技术为当代艺术提供更加开放性的结构,并构建新的途径和表现方式.

    数码时代超文本结构交互设计非线性双向链接

    情境理论视角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郭绮涵李宇轩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情境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同时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桌面调研等方法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情境理论介入社区养老中的优势和可行性,构建了智慧社区养老的EDSPS情境模型,即环境(Environment)、设备(Device)、服务(Service)、人物(People)和社交(Social)五类情境信息.并运用情境观察、用户访谈等方法对用户的服务需求进行调研和总结;最后,基于EDSPS情境模型提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设计策略.

    情境理论智慧社区社区养老服务设计设计策略

    基于ATMSG框架的桌游产品设计

    成欣璐丁肇辰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应对全球面临的多样挑战,其普及与宣传至关重要.近年来,桌游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备受关注,使玩家在娱乐之余能轻松获取知识.ATMSG教育游戏设计框架系统且详细展现游戏元素相互连接方式,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通过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桌游的内容和视觉设计要点,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概念进行了简化和转译,据此开发了名为《SDGs,为更大世界》的桌游产品.最后,从学习设计、游戏设计和软件开发层面基于量表进行了可用性测试,结果显示用户对学习策略、故事性和媒体质量的评价积极,同时记录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通过研究与实践,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趣味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探索了数字化桌游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的新的可能性.

    桌游设计ATMSG框架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记忆生态下社区公共设施更新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

    曹颖尹晓素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老工业社区更新困境,探索根植于社区文脉和身份认同的公共设施微更新设计策略.结合已有工业社区微更新研究,从新记忆生态理论视角阐述工业社区更新之于未来城市更新和文脉传承的重要性,结合实地调研对空间和用户行为进行洞察,并提出公共设施作为微触媒单元介入更新、激活社区文化的新视角.提出从空间性生产联结、共情体验、社区共同体三个维度构建工业社区公共设施微更新策略、拓展设计思考.

    社区微更新公共设施新记忆生态数字记忆

    基于蒙古族马具皮革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刘威婷朱佳琪赵菊花
    93-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革工艺作为蒙古族马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手工艺类别,选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以田野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为研究基础,结合文献记载追溯蒙古族马具皮革工艺的历史渊源,解构蒙古族马具中的皮革构件,对其材料与工艺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揭示其艺术特征.并遵循文化性与创新性、功能性与审美性、传播性与时代性的设计原则,通过对蒙古族马具文化的深入解读与符号选取、跨越时空的巧妙嫁接与创意转化、系列化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延展等方法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希望为蒙古族马具皮革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促进蒙古族马具文化传播.

    蒙古族马具皮革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黔东南苗族刺绣龙形纹样的造型解析与设计转译研究

    陈志锋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东南苗族刺绣龙形纹样是贵州苗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刺绣纹样,其形态多样,造型特征鲜明,内部结构具有程式化的形式特点.文章通过系统文献资料及刺绣实物的整理和比较,对纹样中的造型元素、构成骨式和色彩配置进行解析,总结出黔东南苗族刺绣龙形纹样具有纹无定式、夸张变形的形态特征;构成骨式以盘旋卷曲的波线形为主;色彩配置呈色层阶梯状分布,其间灵活运用色彩交叉混合的装饰点缀手法.同时,利用元素提取和视觉转译的设计方法对苗族刺绣龙形纹饰进行衍生设计,总结设计转译过程中的设计依据和创作思路,将苗族服饰文化基因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

    苗族刺绣龙形纹样造型解析设计转译

    方法驱动·专题践行——"产品设计方法学"课程思政策略研究

    李志春苗秀包长江杨书羽...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产品设计方法学""理论+实践"的课程特征与具备"设计+"的交叉研究属性,探索以课程理论方法为基,实施知识传授,以思政教育专题实践为用,实施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经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整理、思政教育专题实践的归纳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考核评价等的研究,系统构建了"理论方法+思政教育专题实践"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以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达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并以此为其他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建设思路,助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工作.

    理论方法思政教育专题实践"产品设计方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设计美育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以"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为例

    李红梅李嘉磊解晓美李思颖...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反馈层面,将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传统设计"向"人机共创"、从"设计知识"向"关联知识体系"、从"设计成果"向"设计过程"转换,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设计美育的创新路径,提升学生设计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美育创新路径

    基于设计思维的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索——以节气非遗文创设计实践为例

    李文涛田程名洋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学生创造力因素与评价模式是设计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设计思维5阶段的设计工坊教学实践验证,从而达到丰富设计思想,提升创造能力,创新设计价值的目的.采用文献探讨法、专家问卷法、探索式因素分析和实验法探讨节气文创产品设计的创造力价值.学生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创造能力特质有创意实践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知识沟通能力和技术经验的四大能力,通过设计思维理论形成设计实践的创造力培养模式.此模式不仅可以作为节气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而且提供了学生创造力评价体系与创意标准.

    设计思维创造力培养节气非遗文化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