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范利

双月刊

1674-3245

plabjyx@301hospital.com.cn

010-66936963

100853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麦芪苈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肺心病的临床观察

    王敏妨刘莉莉李艳孔袁胜利...
    622-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麦芪苈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性肺心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21 年 5 月~2022 年 10 月于张家口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 60 例老年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麦芪苈汤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凝血功能、免疫功能、住院时间及治疗后6 个月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7,P<0.05).观察组患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4,P<0.001);观察组患者的 6 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结论 麦芪苈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肺心病,可明显降低肺心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改善心功能分级,减少住院天数,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抗生素耐药和肠道菌群紊乱.

    老年性肺心病穴位贴敷麦芪苈汤心功能

    布地格福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免疫指标的影响

    乔龙军王义戎玉东王彪...
    626-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2 年3 月~2023 年12 月于阜南县人民医院诊治的AECOPD患者106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联合组(n=53).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布地格福气雾剂吸入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免疫指标、炎症因子、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34%(50∕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1.13%(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分别为(1.84±0.16)L、(1.25±0.14)L、(62.15±5.0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5±0.18)L、(0.97±0.12)L、(54.05±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 CD4+、CD4+∕CD8+分别为(35.41±3.21)%、(1.26±0.2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3.62±3.26)%、(1.07±0.24)%;CD8+为(30.43±3.2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3.45±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IL-6、IL-8、TNF-β水平分别为(8.31±1.23)、(310.12±11.21)、(42.14±6.2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46±1.43)、(347.52±11.24)、(56.02±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40、17.628、11.084,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98%(9∕53),与联合组患者的7.55%(4∕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可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免疫指标,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乙酰半胱氨酸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免疫指标

    探究ICU患者感染CRKP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鲁艳华徐志坚李育平史甜...
    630-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择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各ICU单元2019 年12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144 例经细菌培养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P)感染患者构建模型组,根据是否感染CRKP 分为非CSKP 组 50 例和CRKP 组 94 例.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U患者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并构建CRKP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准确度.另选择 2021 年9 月~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1 例ICU中感染KP患者进行模型外部验证,与实际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并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拟合度.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OR=1.116,95%CI=1.041~1.196,P=0.002)、B型钠尿肽(BNP)(OR=1.067,95%CI=1.016~1.122,P=0.010)、使用≥2种抗菌药物(OR=20.279,95%CI=1.784~230.560,P=0.015)及手术(OR=31.735,95%CI=1.961~513.496,P=0.015)均是ICU患者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982~1.000),灵敏度为91.50%,特异度为100.00%,Youden指数为0.915.外部验证模型预测的总准确率为99.20%,Hose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2.072,P=0.979,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 CRKP感染预测模型具有极好的预测效能,CRP、BNP、使用≥2 种抗菌药物及手术均为ICU患者感染CRKP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干预时应重点关注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

    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腹部术后患者发生重症监护室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任静葛万里张宇星王蓉...
    635-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术后患者发生重症监护室(ICU)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9 年 8 月~2023 年 8 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 273 例腹部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腹部术后首次入ICU.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对患者的谵妄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将 273 例ICU腹部术后患者分为谵妄组(n=52)和非谵妄组(n=221).分析腹部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情况、手术时机、感染情况、睡眠障碍及BUN水平均与腹部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可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 岁、合并高血压、急诊手术及睡眠障碍均是腹部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独立无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易患因素进行危险分层,可能有助于合理配置预防相关的医疗资源,减少谵妄的发生.

    重症监护室谵妄腹部手术危险因素

    ICU重症患者动脉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

    丁丹丹殷进葛慕莲
    638-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动脉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UEX)的相关因素,并完成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12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ICU重症患者104例,根据患者动脉置管后UEX事件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常规拔管组(n=80)和UEX组(n=24).通过单因素分析获取影响患者动脉置管后UEX的可能相关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的筛选.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进行验证.结果 104 例ICU重症患者中,共 24 例患者动脉置管后发生UEX,占 23.08%(24∕1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情况、镇静药物使用情况、导管置管时间、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5、9.069、4.287、3.127、12.07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38,95%CI=1.009~1.068,P=0.009)、导管留置时间长(OR=1.587,95%CI=1.122~2.244,P=0.009)和发生静脉血栓(OR=5.133,95%CI=1.404~18.767,P=0.013)均为ICU重症患者动脉置管后UEX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ROC的AUC为 0.776.结论 ICU重症患者年龄大、发生静脉血栓导管留置时间长均为ICU重症患者动脉置管后UEX的独立危险因素.

    ICU重症动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李海棠张丽娟张存梅
    64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收集 2023 年 6 月~2023 年 9 月如皋市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 126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 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01)和验证集(n=25).在维持性血液透析 1 个月后再次透析治疗前,将超负荷水(OH)值>2.5 L的患者纳入容量超负荷组,反之则纳入非容量超负荷组.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影响因素,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训练集有 49 例患者容量超负荷,验证集有 13 例患者容量超负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3.564,95%CI:1.467~8.662)、残余肾功能(OR=5.212,95%CI:2.145~12.667)、透析龄(OR=3.644,95%CI:1.499~8.855)水平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影响因素(P<0.05).以影响因素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总分范围为 77~256 分,对应风险率范围为 0.09~0.53.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1(95%CI:0.749~0.819),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P>0.05).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灵敏度为 71.43%,特异度为 88.46%,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769~0.928).验证集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83.33%,AUC为0.867(95%CI:0.781~0.923).结论 血清白蛋白、残余肾功能、透析龄水平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的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风险的预测效能良好.

    维持性血液透析容量超负荷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碳酸镧联合帕立骨化醇对慢性肾病MHD治疗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索

    张克王淑荣刘朝阳
    647-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碳酸镧结合帕立骨化醇对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诊治的 94 例慢性肾病MHD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7 例.对照组给予帕立骨化醇治疗,观察组给予帕立骨化醇+碳酸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人体测量学指标、钙磷代谢指标、营养状况、炎症因子水平、冠状动脉钙化指标、左心室肥厚情况、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87%vs.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4,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臂围(MA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2、5.534,P<0.05);观察组血磷、钙磷乘积、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碱性磷酸酶(AK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7、9.027、74.112、4.375,P<0.05),两组血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9,P>0.05);观察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5、4.531、12.813,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50、13.240,P<0.05);观察组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评分高于对照组(t=4.586,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6.38%vs.2.13%),差异无统计学意(χ2=0.261,P>0.05).结论 碳酸镧结合帕立骨化醇可改善慢性肾病MHD治疗患者钙磷代谢及营养状况,缓解炎性反应,改善冠状动脉钙化指标与左心室肥厚情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效果理想.

    碳酸镧帕立骨化醇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钙磷代谢营养状况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分流中的价值分析

    袁丽娟耿莉成如兰张志娟...
    65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 与 HPV-DNA 分别及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及HPV E6∕E7 mRNA与HPV-DNA在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分流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于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妇幼保健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 2079 名受检者,行TCT、HPV-DNA、HPV E6∕E7 mRNA检测,剔除 3 项结果均阴性者,513 例行阴道镜活检.以病理报告为金标准,比较HPV-DNA和HPV E6∕E7 mRNA的宫颈病变检出率.对HPV-DNA和HPV E6∕E7 mRNA单独筛查及分别联合TCT筛查CIN2+(包括CIN2、CIN3 及宫颈癌)的效能进行比较.对HPV-DNA与HPV E6∕E7 mRNA分流ASC-US的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HPV-DNA CIN1 检出率 4.08%高于HPV E6∕E7 mRNA的 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7,P=0.003),而两种筛查方法CIN2+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617).HPV-DNA和HPV E6∕E7 mRNA筛查CIN2+的灵敏度为85.98%vs.81.09%、特异度为49.57%vs.84.24%,HPV-DNA的筛查灵敏度高于E6∕E7 mRNA、特异度低于E6∕E7 mRNA,两种筛查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32、32.802、94.732,P=0.000).TCT 联合 HPV-DNA 和 TCT 联合 HPV E6∕E7 mRNA筛查CIN2+的灵敏度为94.51%vs.90.85%、特异度为85.37%vs.90.26%,联合TCT提高了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TCT联合HPV-DNA的筛查特异度仍低于TCT联合HPV E6∕E7 mRNA,两种联合筛查方法的特异度和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1、3.871,P=0.049).HPV E6∕E7 mRNA在ASC-US中筛查CIN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814,大于HPV-DNA的 0.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2,P<0.05).结论 与HPV-DNA相比,HPV E6∕E7 mRNA单独筛查及分别与TCT联合筛查CIN2+均有更高的特异度,对ASC-US的分流管理更具优势.

    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筛查分流

    术中体温控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剖宫产孕妇围术期体温、舒适度的影响

    付昱陈悦樊云李鑫...
    65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术中体温控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剖宫产孕妇围术期体温、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8 月~2023 年 2 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采取术中体温控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干预的 100 例剖宫产孕妇作为体温控制组,另选取年龄、孕周、剖宫产手术时间相匹配而采用术中常规保温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干预的100 例剖宫产孕妇作为常规保温组.比较两组产妇围术期体温、术中和术后一般情况、热舒适度情况.结果 体温控制组产妇胎儿娩出、手术结束时及进入麻醉恢复室 10、30 和 60 min时的体温均高于常规保温组产妇(t=11.916、19.586、40.969、20.827、11.722,P<0.05).体温控制组产妇术中低体温、颤抖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保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281、17.786,P<0.05).体温控制组产妇术后感染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保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4.735,P<0.05).体温控制组产妇对热度感觉刚好的发生率高于常规保温组,感觉冷的发生率低于常规保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7、15.273,P<0.05).结论 术中体温控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可稳定剖宫产孕妇围术期体温,减少术中低体温、颤抖和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舒适度.

    体温控制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剖宫产体温舒适度

    1562例绝经后女性人群骨密度与握力相关性研究

    高登发张晓晶齐叶青李萌...
    659-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1562 例绝经后女性人群骨密度与握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2022 年 5 月~2023 年 8 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行骨密度检查与握力测试的 1562 例绝经后女性人群的骨密度检查结果与握力测试数据.按照年龄分成 3 组,分别是A组(<60 岁,n=663)、B组(60~74 岁,n=749)、C组(≥75 岁,n=150).对 1562 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与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查及优势侧手握力测试.比较 3 组的骨密度和握力,分析骨密度与握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骨密度T≤-2.5 SD的患者 501 例(32.07%);股骨颈骨密度T≤-2.5 SD的患者383 例(24.52%);髋部骨密度T≤-2.5 SD的患者 186 例(11.91%).A组患者的握力为(22.35±4.64)kg,B组患者的握力为(19.81±4.94)kg,C组患者的握力为(16.57±4.27)kg.握力、骨密度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0.05).共 125 例患者既往发生过骨折(8.00%),其中A组 28 例(4.22%),B组 66 例(8.81%),C组 31 例(20.67%).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骨折的发生率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人群的握力与股骨颈、髋部、腰椎骨的骨密度均呈正相关(r=0.936、0.938、0.935,P<0.05);握力、股骨颈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928、-0.967、-0.971、-0.970,P<0.05).握力与腰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均呈正相关(r=0.935、0.936、0.938,P<0.05);握力、股骨颈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均与BMI呈正相关(r=0.932、0.982、0.985、0.982,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人群的握力与骨密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呈正相关;握力、骨密度与绝经后女性人群的年龄呈负相关.

    骨密度握力绝经后正相关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