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蔡金亭

双月刊

1002-722X

jfjw@chinajournal.net.cn

0379-69843520

471003

河南省洛阳市036信箱120号学报编辑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是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性刊物。学报主要面向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者,为中文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刊物。《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的主要特色是:一、综述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并重,前者反映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的前沿动态,后者报告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或信息。二、兼顾纯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不仅有文论型的论文而且有可直接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实践的文章。容纳各家之言,如有关语言学研究,对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学派兼收并蓄。四、涵盖外语语种多,除英、日、俄的文章以外,还刊登有关德、法、西、朝、越、蒙、泰、缅、印尼、印度、尼泊尔、土耳其、阿拉伯等语言及其相关的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学报每年分4次刊载《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该索引收集了全国所有最新发表的有关英、日、俄三语种的论文的信息,是做相关研究的大学师生和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资料,为全国独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语教材的国家意识编写理念

    王靖潭杨枫
    94-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语教材的国家意识元素是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一.然而,目前鲜有文献讨论教材中国家意识元素的呈现方式,更缺乏国家意识融入教材的理论研究,导致国家意识无法系统地、具象化地应用于教材编写.本文立足于外语教材国家意识的内涵,提出国家意识融入外语教材编写的理论框架,包括国家意识的编写需求明晰、国家意识话语的确立、国家意识的任务设计和国家意识的多模态呈现4个环节,深入探讨国家意识有机融入外语教材编写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外语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与启示.

    国家意识外语教材教材编写外语教育

    机器翻译工具对英语学习者语言写作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吴智慧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学习中机器翻译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其对语言学习的实际影响及潜在风险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本研究以360名大学英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 6周机器翻译工具辅助下的英语写作训练实验,且对机器翻译工具辅助程度进行了量化处理,结合写作实践报告数据观测了学习者英语写作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机器翻译工具能够促进英语学习者语言写作水平的提高;且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均具有促进作用;机器翻译工具低、中辅助程度能促进所有英语学习者语言写作水平的提升,且对中、高英语水平学生语言写作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大,而机器翻译工具高辅助程度下,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均无显著提升.该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师认识机器翻译工具辅助程度对写作水平的不同影响,为其教育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机器翻译工具英语写作水平英语学习者过度依赖实证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晚明科技翻译探赜:以徐光启为例

    张必胜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科技翻译是中国首次系统地引入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实践.在这一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了一系列的科技著作,引入了丰硕的科技知识.其中,中国科技翻译家也充分展现出了其译者主体性.本文以徐光启及其《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为例,从译者主体性视域来分析晚明的科技翻译实践,发现译者在翻译西方科技时容易受到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自身能力等影响而不断调整翻译策略,以便在忠于原文的同时翻译出更能为国人所理解的知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晚明科技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表明,翻译事业的成就不仅依赖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有赖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将翻译作品以便于以国人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另外,通过对晚明科技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讨论还得到一些启示,如:营造有利于科技翻译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中西科技文明及思想的深度融合,构建以译者主体性为核心的翻译体系等.

    晚明科技翻译译者主体性徐光启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茅盾的文学翻译目的探赜

    刘金龙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是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翻译家之一,其文学翻译具有鲜明的翻译目的.本文基于茅盾的文学翻译实践,结合他对翻译的有关论述,系统阐释茅盾从事文学翻译的政治目的、诗学目的和经济目的,分析翻译目的对其翻译选择的影响,并对其翻译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茅盾的文学翻译目的,可以进一步洞悉茅盾投身文学翻译事业的内外动因,更加全面地了解茅盾的翻译思想内涵.

    茅盾文学翻译翻译目的翻译思想

    译者身份间性研究——以语际批评翻译家刘若愚的译者行为为例

    周怡珂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尝试将"身份"和"主体间性"的理念融为一体,提出"身份间性"一说;以著名美籍华人语际批评家和翻译家刘若愚的多重身份特征为例,阐释译者的身份间性特征及其与译者行为的互动关系,确立刘若愚事实上的"语际批评翻译家"总身份.该研究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的相关现象,丰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充实译者行为研究,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并为进一步构建语际批评翻译家译者行为评价模型奠定了基础.

    身份间性刘若愚语际批评翻译家译者行为批评主体间性

    民国时期彭斯诗《一朵红红的玫瑰》重译译者行为研究

    叶红婷李正栓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的抒情诗代表作.民国时期,吴芳吉、程鹤西和袁水拍等具有代表性的译者掀起了重译该诗的热潮.本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外角度探讨重译者在译者素养、重译动因和翻译主张方面的差异;从翻译内角度分析上述3位重译者在形式与韵律、意象与修辞、语义与风格等方面重译行为的求真和务实,以期对译文做出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丰富彭斯诗歌的翻译研究.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译者行为民国时期重译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

    徐黎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对诠释学的哲学思考,通过回顾在海外传播最广、最受西方推崇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的3次英译高潮和第四次浪潮,厘清《道德经》英译译释四模式.针对《道德经》的复译现象,集中讨论分析中国古代主要修辞手法"赋、比、兴"的英译,选取理雅各、韦利、安乐哲和林语堂4种经典英译本,对比分析西学、经学、汉学以及国学译释模式在原文修辞-译文语法跨语界面转换中的体现.旨在为当下《道德经》翻译的国学模式提供语言学理论拓展和实践参照,以期助益典籍外译译释学研究的发展.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跨语界面典籍外译

    Abstracts

    157-160,封3页

    本刊稿约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