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与检验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与检验医学
实验与检验医学

李利

双月刊

1674-1129

jxjl1983@126.com

0791-86226580,86258724

330046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西二路4号

实验与检验医学/Journal Experimental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医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医学检验专业期刊,是广大检验和从事科学实验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专业权威媒体,已被全国各大数据库所收录。本刊包括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技术,是本刊的重点和特点所在。“实验医学”涵盖所有与医学有关的实验理论与实践,包括医学方面各种与其相关专业。本刊将积极宣传“实验与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为繁荣学术园地做出新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6PD基因非热点突变基因诊断

    古艳方颖慧刘媛徐丹丹...
    221-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3例(其中2例常见12个热点突变检测结果呈阴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及母亲的G6PD基因,明确G6PD基因突变情况,为用药和饮食指导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采集外周血提取DNA,用DNA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测序技术对3例患儿G6PD基因编码区进行检测,继而对患儿母亲行相应点突变检测.查询常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突变数据库Mutation、ClinVar等分析检测结果,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基因突变结果进行致病性评级.结果 检测出3个患儿分别为G6PD基因c.208T>C半合子突变、c.440A>G半合子突变、c.1376G>T半合子突变,3位母亲相应位点均呈杂合突变.G6PD基因c.440A>G突变在常用突变数据库HGMD和ClinVar未见收录报告,可能为新发突变.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将检测到的3个患者G6PD基因c.1376G>T、c.208T>C及c.440A>G突变分别评级为致病突变、可能致病突变及意义不明.结论 对G6PD基因常见热点突变检测呈阴性结果的G6PD缺乏症患者,可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其G6PD基因编码区,查明基因突变情况,这有助于临床用药治疗及饮食指导.

    G6PD缺乏症Sanger测序非热点突变基因诊断

    脂质体亚麻酸LipoLLA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陈静赵恒蒋静万芬...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质体亚麻酸(LipoLLA)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菌作用,为LipoLLA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 50例幽门螺杆菌菌株,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LipoLLA和阿莫西林(AMX)、甲硝唑(MTZ)、左氧氟沙星(LVFX)、克拉霉素(CAM)4种抗生素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对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通过抑菌曲线评估LipoLLA在不同浓度、时间和pH值条件下的抑菌活性.检测LipoLLA处理后培养基上清液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葡萄糖(GLU)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以探究其抑菌作用机制.结果 LipoLLA的MIC范围为3.750~15.000 µg/mL,并与4种抗生素(AMX、MTZ、LVFX和CAM)联合使用时呈现协同抑菌效果.LipoLLA的抑菌效果受浓度、时间和pH值的影响.LipoLLA处理后幽门螺杆菌外膜屏障被破坏,培养基中AST、GLU和ATP水平的上升.结论 LipoLLA通过破坏幽门螺杆菌外膜屏障杀灭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并且能与传统抗生素联合使用,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效果.

    幽门螺杆菌脂质体亚麻酸(LipoLLA)抑菌作用耐药性

    人附睾蛋白4联合炎性指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的预测价值

    周巍卢华珍江方婷慧薛国辉...
    230-23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重症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44例COVID-19患者作为感染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血清HE4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铁蛋白(Fer)等其他炎症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将COVID-19患者分为普通型(包括轻型、中型)及重型(包括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两组,比较血清HE4及其他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各指标对COVID-19重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时COVID-19患者血清HE4、CRP、IL-6、PCT、Fe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补体C3(C3)及补体C4(C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展为重型的患者起初血清HE4、CRP、IL-6、PCT、Fer、NLR水平均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HE4、CRP、NLR为COVID-19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HEA、CRP、NLR单独预测COVID-19重症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6、0.815、0.781,临界值分别为151 pmol/L、7.89 mg/dL、6.355时,约登指数最大,其中HE4敏感度为91.11%,特异度为67.37%;HE4、CRP、NLR三项指标联合检测AUC为0.890,敏感度为84.09%,特异度为79.76%.结论 入院时HE4对COVID-19重症化的预测效能最高,可作为COVID-19重症化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E4与CRP、NLR联合检测对COVID-19重症化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人附睾蛋白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标志物重症化

    ADGRV1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关联性研究

    敖梅红郑涵王艳胡双...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V1(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1∶1)匹配研究法,分析ADGRV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易感性是否有关,同时对子宫颈癌患者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分布在不同病理特征间作对比.结果 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携带GA及GG基因型的个体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患子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大,相应的OR(95%CI)为4.20(1.64~10.72)和3.22(1.23~8.38).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分布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肿瘤家族史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不同值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DGRV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携带GA及GG基因型比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更易伴高危HPV感染,相应的OR(95%CI)为13.70(2.32~80.80)和17.53(2.76~111.30).携带AA基因型的子宫颈癌个体不易伴有家族性肿瘤史.结论 ADGRV 1基因的rs5966130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相关性,在部分高危环境因素中促使子宫颈癌发生.

    子宫颈癌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V1多态性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斑马鱼移植瘤模型的作用

    黄星华章良铭卓燕杭黄毅...
    24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斑马鱼移植瘤模型,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CST1)表达对ESCC肿瘤转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CST1过表达/敲低ESCC细胞,并经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再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将CST1过表达/敲低ESCC细胞注射至斑马鱼胚胎卵黄囊,建立人ESCC斑马鱼移植瘤模型,观察两株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定植迁移、分布及对斑马鱼肠下静脉丛(SIVs)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CST1过表达ESCC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CST1敲低ESCC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弱.斑马鱼移植瘤模型实验表明,当接种细胞数为300~500个/只时,ESCC斑马鱼移植瘤建模的存活率大于0.8;与对照组相比,CST1过表达细胞在斑马鱼体内具有明显的迁移特性,且SIVs区域血管呈明显增生状态,而CST1敲低细胞迁移能力减弱,SIVs区域血管生成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成功构建人ESCC的斑马鱼异种移植瘤模型,并应用于肿瘤的在体功能学研究.CST1过表达具有促进ESCC肿瘤转移及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CST1在ESCC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潜在的致癌作用.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食管鳞状细胞癌斑马鱼移植瘤模型致癌作用

    环状RNA circHIPK3在氯氮平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刘鑫慧董丽张冠楠吕朋举...
    247-25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在氯氮平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转染使H9C2细胞中circHIPK3过表达或沉默circHIPK3并用氯氮平处理H9C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ircHIPK3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试剂盒检测乳酸盐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氯氮平显著提高 H9C2 细胞 circHIPK3、LDH、CK-MB、cTnI、MDA、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 水平(P<0.05),显著降低H9C2细胞存活率、SOD、GSH-Px、Bcl-2、线粒体膜电位(P<0.05)o circHIPK3过表达促进氯氮平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沉默circHIPK3逆转氯氮平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结论 氯氮平可通过促进circHIPK3表达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circHIPK3激活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氯氮平心肌细胞心肌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通路

    ALKBH5和FTO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李雪张璐高玉洁罗清...
    25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6-甲基腺苷化修饰(m6A)调节因子"擦除基因"去甲基化酶Alk B同源蛋白5(ALKBH5)与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集SLE、RA患者和健康对照(HC)组外周血2 mL,提取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FTO和ALKBH5的信使RNA(mRNA)表达水平,收集各组临床实验室数据,分析两者相关性.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FTO和ALKBH5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液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ALKBH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C组和RA组,SLE患者FTO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C组,和RA组无显著差异.联合ALKBH5和FTO诊断SLE的曲线下面积(4 UC)高达0.934(95%CI:0.868~0.97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6%和86.84%.SLE患者中的ALKBH5 mR-NA 水平与抗dsDNA、抗核小体水平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ALKBH5 mRNA水平是SLE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外周血ALKBH5和FTO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是SLE筛查、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去甲基化酶AlkB同源蛋白5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蛋白

    2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

    周华平周洁李梓萌江梅...
    259-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CCA)对骨髓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采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20例MDS初诊患者骨髓标本,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并整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的各亚型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MDS-EB-1)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MDS-EB-2)组的FISH异常染色体检出率高于CC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测方法对其他亚型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种方法的联合诊断异常染色体总检出率高于CC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等级评分,结果提示联合诊断风险等级显著高于单独CC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联合CCA法可显著提高MDS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在MDS的诊断、分型甚至预后分层都具有显著指导意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荧光原位杂交常规染色体核型

    LMR、RDW与胃结直肠腺癌风险关系的临床观察

    韩永良赵锐
    26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胃结直肠腺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诊断为胃结直肠腺癌患者的504例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指标,收集同期病理诊断为胃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的105例临床资料为对照组,采用单变量因素确定分析20项外周血指标中具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胃结直肠腺癌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504例肿瘤中,胃腺癌214例,结直肠腺癌290例,男性330例,女性174例,男女比例约1.9∶1.与对照组相比,胃结直肠腺癌组LMR(2.88)明显低于对照组LMR(4.70),胃结直肠腺癌组RDW(14.70)显著高于对照组RDW(1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显示,RDW[(优势比(OR)0.758、95%可信区间(CI):0.597~0.963、P=0.023]和LMR[(OR)0.049、95%CI:0.273~0.740、P<0.001)]可作为胃结直肠腺癌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而LMR、RDW在胃腺癌与结直肠腺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结直肠腺癌患者周围血中LMR明显下降,RDW明显升高,与患者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对患者创伤小,易获得,对于评估和及时筛查胃结直肠腺癌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胃结直肠腺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

    某院尿石症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凌宝殿王晓玲卢洪飞王芳胜...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本院尿石症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及其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所有尿石症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份的细菌谱及耐药性变迁,分析其差异.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5 227株,男性2 321株,女性2 90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 587株,占68.6%,前五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 356株,45.1%)、肺炎克雷伯菌(365株,7.0%)、奇异变形杆菌(172株,3.3%)、铜绿假单胞菌(157株,3.0%)和鲍曼不动杆菌(108株,2.1%);革兰氏阳性菌1 168株,占22.3%,前五位分别是粪肠球菌(445株,8.5%)、溶血葡萄球菌(205株,3.9%)、屎肠球菌(183株,3.5%)、无乳链球菌(107株,2.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5株,1.2%);真菌472株,占9.1%,以白念珠菌为主.男女性细菌谱无明显差异,且各年份细菌谱构成无明显变化.但男女性细菌种类构成比例差异明显.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的敏感率较高,均大于80%.非发酵菌整体敏感率较好,对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维持在75%左右.肠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依然保持较高敏感性,但出现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菌株,需引起警惕.男性患者肠球菌耐药率整体低于女性患者,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和葡萄球菌耐药率则男性患者普遍高于女性患者.2015-2020年病原菌对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泌尿系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可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可直接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同时需加强细菌谱和耐药性监测.

    尿石症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