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论坛
经济论坛

穆兴增

月刊

1003-3580

jjltzz@126.com

0311-83014868,83014818

050051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7号

经济论坛/Journal Economic Tribun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半月刊。抓住市场经济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层次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田学斌刘蕊史可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15-2021年京津冀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综合测算,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差异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总体偏低,且呈现出增减相间的波动趋势;受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高于津冀两地,且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态势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效率呈现增长态势,且技术进步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考察初期,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成果转化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增强,效率总体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

    科技成果转化DEAMalmquist指数空间自相关

    数字经济对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发展的实证分析

    齐长见邢明强王大本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产业链创新性、产业链高端化、产业链绿色化等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和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2012-2021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稳健性等特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具有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性,并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各地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中部塌陷"异质性特征.

    数字经济产业链现代化固定效应中介效应

    中国制造业转移动因分析

    杨皓森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产业链分工加速重构,中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性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通过梳理客观经济发展、配套政策、进出口限制、国际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主观生命周期、成本和风险需求等内在发展因素,以期分析中国制造业转移动因.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要素成本相对快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政策逐步细化,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或导致一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于经营成本考量而主动向外转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高关税、关键零配件进口限制、技术封锁以及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制造业向"近岸""友岸"转移等,或导致一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于经营风险考量而被动向外转移.

    制造业产业转移跨国并购绿地投资

    双向FDI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章志华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升级与双向FDI协调发展互动,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基于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借助动态SBM-GML模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下研究双向FDI协调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向FDI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双向FDI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来实现,且东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一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推动作用.

    双向FDI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碳"背景下数字化治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价值研究——基于环境主动性的调节效应和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

    李丽红庞若楠
    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数字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基于上市公司2013-202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借助python软件爬取企业年报中"数字化治理"关键词,并基于TOE研究框架从多维视角构建企业层面的数字化治理指标,实证分析数字化治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且经过一系列稳定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具有环境主动性行为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更高,因为它正向调节了数字化治理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新技术行业、非重污染行业、非高市场化地区,数字化治理对企业整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而从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来看,数字化治理对重污染企业和高市场地区企业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在"双碳"目标下,研究结论对深化企业数字化治理、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数字化治理绿色技术创新机器学习

    数字时代女性的机遇与挑战:国外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周健王楚涵邓晶晶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平等和数字包容已成为数字时代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对女性的影响也由此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从数字化为女性创造机遇、带来挑战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于数字技术对女性影响过于乐观的观点需要批判性地借鉴,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实现数字化对女性的积极作用,而当前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利用数字技术变革父权制的性别规范和劳资之间的剥削关系,解决传统社会经济治理模式无法满足女性在数字经济中全面、充分发展的新要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中国的启示.在数字时代,中国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面对更为严重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权力结构的制约,以及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私营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女性工作条件恶化,女性脆弱性强化等问题.

    数字时代女性国外文献综述

    基于"场景力"构建的河北省旅游休闲街区提升研究

    张葳聂玮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休闲城市及街区建设是国家"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一批新型产品,打响一批特色IP,文化消费场景不断丰富,但也暴露出对文旅空间认识不够、主题和特色不鲜明、产品和业态同质化、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运营管理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深入分析现状,科学研判当前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外街区场景营造的先进经验,提出高质量推进河北省旅游休闲街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场景力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化"两创"水平测度研究

    付业勤程冰赵志峰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贯彻落实与测评解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新的研究与发展思路.为全面准确衡量旅游化路径对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塑造水平与促进程度,文章构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化"两创"测评体系,运用AHP-CRITIC集成的主客观结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海南省18个主要市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市县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化"两创"综合测评结果总体处于一般到良好水平,总体水平不高;在一级指标表现上,文化保护测评为良好,文化传播属于一般水平,文化活化、文化传承、文化开发和文化利用指标的表现较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化"创造性转化"指标表现优于"创新性发展"类指标.基于测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研究案例地分为四类地区,提出针对性策略.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旅游化路径AHP-CRITIC法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邵祥东高宇航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CGSS调查的2021年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机制作用.研究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将呈现边际递减的情况;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社会参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异质性,从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到高等教育的群体反而呈现负效应;进一步地,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存在倒"U"型关系,也即存在最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偏离了最优的数字乡村建设,将会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数字乡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参与最优数字乡村建设新结构经济学

    农民合作社作用的现实检视——基于中部地区X县566个农户的调查分析

    刘旭阳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合作社在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X县566个农户的实证调研,并在与当今学界主流观点的对话中,试图回答这一现实问题.调研发现,该县的农民合作社在当地农村社会中的作用相对有限,其主要发挥政治功能,即对中央大政方针的政治回应,而非农民自发为保护其经济利益采取集体行动的结果.研究认为,我们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时,应符合当时当地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才可能取得实效.

    农民合作社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