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林研究
经济林研究

谭晓风

季刊

1003-8981

jjlyj-csfu@163.com

0731-8565852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经济林研究/Journal Nonwood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的经济林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教授组成,在经济林学科领域肯有权威性。主要刊登国内外经济林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经济林生产形势和经营策略,并加强了实用技术和产业建设方面的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种源西伯利亚杏无性系花粉的生物学特性

    杨巾迪刘本玉孙永强王新鑫...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筛选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优良授粉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 8 个种源 30 个西伯利亚杏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调查开花物候期,观察花粉量和花粉形态,检测花粉活力,对花粉生物学特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西伯利亚杏花期集中在 4 月 9-17 日,依据花期相遇情况,可将无性系分为4组,第1组包含5号、7号、1006号无性系,第2组包含592号、29号无性系,第3组包含14号、334号、506 号、518 号、1004 号无性系,第 4 组包含 508 号、516 号、517 号、352 号等 20 个无性系。西伯利亚杏花粉粒呈长球形或超长球形,具有 3 条窄而浅的萌发沟,极面观可分为近圆形和三裂圆形 2 种形状,平均花粉畸形率为6。08%~27。14%,不同种源的花粉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各花粉形态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8%~15。65%,种源间变异系数为 2。20%~9。79%。西伯利亚杏各无性系的单花花粉为 10 083~32 250 粒,其中无性系 508 号与 592 号等 17 个无性系差异显著。花粉萌发率为 7。11%~95。84%,花粉管长度为 74。08~529。97 μm,其中无性系 30 号的花粉萌发率最高,花粉管长度最长,显著高于部分无性系;328 号、17 号无性系花粉较其他无性系的畸形率低,花粉较饱满。参试无性系可被聚类为6个类群:类群Ⅵ的单花花粉量最多、萌发率最高、花粉管最长,综合表现最好;类群Ⅳ、Ⅴ的单花花粉量较多、萌发率较高、花粉管较长,综合表现较好;类群Ⅲ的单花花粉量偏少、萌发率偏低、花粉管生长速度慢,综合表现较差;类群Ⅰ、Ⅱ的单花花粉量、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中等,综合表现一般。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长度、单花花粉量、畸形率 3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 92。697%。[结论]30 个西伯利亚杏无性系花粉的部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30 号、328 号、56 号、516 号、508 号、518 号6个无性系表现优良,其中30号无性系花粉特性的综合得分最高,适合用作授粉良种进行培育。

    西伯利亚杏开花物候期花粉形态花粉量花粉萌发率

    灰毡毛忍冬ERF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刘燕妮曹正艳吴佩荫李清清...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为我国南方地区大宗道地中药材和重要经济植物,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等药效物质在器官衰老过程中积累且受转录因子调控。乙烯信号转导相关ERF基因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的衰老、胁迫响应和次生代谢。鉴定灰毡毛忍冬ERF家族成员并探究其表达模式,可为该类基因调控次生代谢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灰毡毛忍冬ERF转录因子家族,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其进化关系,利用MEME在线网站分析序列的结构基序。QRT-PCR分析LmERFs基因在不同器官衰老过程以及冷胁迫和乙烯处理后的表达模式。[结果]在灰毡毛忍冬中共鉴定出 65 个具AP2 保守结构域的LmERFs基因,可将其分为 3 个亚组。利用RNA-Seq技术筛选了在幼嫩和衰老叶片之间差异表达的20 个LmERFs。进一步qRT-PCR分析显示,分别有 18 个、13 个和 11 个LmERFs基因在叶片、茎和花的衰老过程显著差异表达,其中LmERF2、LmERF9、LmERF16、LmERF17和LmERF19基因表达在不同器官衰老过程中均具显著差异。冷胁迫后,叶和茎中 7 个LmERFs(LmERF1、LmERF2、LmERF6、LmERF7、LmERF8、LmERF11 和LmERF12)显著上调,LmERF3、LmERF9、LmERF16 和LmERF19 显著下调;而乙烯处理诱导了LmERF1、LmERF8 和LmERF12基因的表达,抑制了LmERF2、LmERF4、LmERF9、LmERF10、LmERF14、LmERF15、LmERF16、LmERF17、LmERF18 和 LmERF19 基 因 的 表 达。[结 论]8 个 LmERFs(LmERF1、LmERF2、LmERF6、LmERF9、LmERF10、LmERF15、LmERF16 和LmERF19)响应了器官发育、冷胁迫和乙烯诱导的衰老过程,这为后续挖掘高效调控灰毡毛忍冬次生代谢的靶点LmERFs提供了数据支持。

    灰毡毛忍冬ERF基因家族器官衰老乙烯冷害胁迫

    12C6+辐照对不同品种油橄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海光辉王茜王贵德邓煜...
    29-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油橄榄辐照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皮削利''切姆拉尔''豆果''奇迹''阿尔波萨纳'5 个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以 5 种剂量(0、50、100、150 和 250 Gy)的 12C6+辐照油橄榄种子,播种后统计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存活率、鲜质量、株高、总叶数量、根长和侧根数量等 7 项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辐照剂量对不同品种油橄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计算半致死辐照剂量。[结果]12C6+辐照对不同品种油橄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辐照剂量增加,'皮削利'和'切姆拉尔'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豆果''奇迹''阿尔波萨纳'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250 Gy辐照处理下发芽率分别降至 11。46%、8。33%、14。58%、7。29%和 11。46%。12C6+辐照对各品种油橄榄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辐照剂量增加,鲜质量、株高、总叶数量、根长和侧根数量均逐渐下降,250 Gy辐照处理下均降至最低。12C6+辐照对油橄榄幼苗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与辐照剂量紧密相关。与种子发芽后 40 d时相比,发芽后90 d时各辐照处理下不同品种油橄榄幼苗的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各辐照剂量按照5个品种的总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均为0、50、100、150、250 Gy,表明不同剂量辐照处理(50~250 Gy)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不同品种油橄榄幼苗的长势。5个油橄榄品种按照种子半致死剂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分别为'豆果'(153。7 Gy)、'皮削利'(143。5 Gy)、'切姆拉尔'(129。9 Gy)、'奇迹'(115。3 Gy)、'阿尔波萨纳'(108。1 Gy)。[结论]12C6+辐照对不同品种油橄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整体上有抑制作用,且辐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综合考虑发芽率、存活率、幼苗生长等情况,油橄榄种子的适宜辐照剂量为100~150 Gy。

    12C6+辐照油橄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香麻味差异分析

    张正军姜抢平朱德琴石亚鹏...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香麻味差异,为大红袍花椒综合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四川汉源、四川茂汶、四川金阳、陕西韩城、陕西凤县、云南昭通、甘肃武都、甘肃庆阳大红袍花椒作为研究对象,以挥发性物质与麻味物质作为香麻味指标,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8个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含量为(17。80±1。30)~(26。20±0。80)mL·kg-1,挥发性成分种类为醛类、苯类、烯烃类、酮类、醇类、酸类、烷烃类、酯类,挥发性成分累计检出124种,共有挥发性成分29种,且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差异;麻味物质含量为(105。97±0。34)~(156。81±0。44)mg·g-1,其中四川汉源的含量最高、甘肃庆阳的含量最低,4种山椒素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羟基-γ-山椒素含量最低,且不同产地麻味物质成分存在差异;(5R)-1-甲基-5-丙-1-烯-2-基环己烯与四川汉源、四川茂汶相关性极显著,羟基-ε-山椒素与陕西韩城、陕西凤县相关性显著;反-2-辛烯醛与甘肃庆阳相关性极显著;经主成分分析,大红袍花椒优劣依次为四川汉源、甘肃武都、四川茂汶、陕西韩城、陕西凤县、四川金阳、云南昭通、甘肃庆阳,且四川金阳、云南昭通、甘肃庆阳产地大红袍花椒香麻味综合品质差异较小。[结论]8 个不同产地大红袍花椒香麻味存在一定差异,其优劣依次为四川汉源、甘肃武都、四川茂汶、陕西韩城、陕西凤县、四川金阳、云南昭通、甘肃庆阳,且四川金阳、云南昭通、甘肃庆阳产地大红袍花椒香麻味综合品质差异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食品、医疗卫生等行业原料选择提供依据。

    花椒香麻味挥发性物质麻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不同种源桃金娘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

    刘舒马正兵于晓丽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桃金娘优良种质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引种于我国24 个种源的桃金娘为研究对象,在同质园栽培条件下,对果实表型性状进行测定,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性和多样性。[结果]各种源桃金娘果实表型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 2。54%~18。12%,其中单果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8。12%),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2。5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纵径与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干质量和果实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 4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 90。94%。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1。07%和 16。50%,主要反映桃金娘果实大小和形状特征;第 3 主成分和第 4 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4。23%和9。14%,主要反映果实质量和种子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可将24个种源分成A、B和C共3类,在欧式距离5处A类和C类可被进一步分成3个亚类。A类包括12个种源,该类种源果柄长,果实较大;B类包括3个种源,该类种源果实小且含水量低;C类包括9个种源,这些种源果实大且含水量高,适用于选育大果。[结论]桃金娘果实表型变异较为丰富,基于表型性状的种质资源筛选潜力较大,果实质量和形状特征可被作为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的主要参考标准,其中广东博罗、广西桂平和广西都安等种源果实的个体大、质量大、含水量高,为供试桃金娘较优大果种源。

    桃金娘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pH环境对香椿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颜嘉音卢娇华杨秋容舒应东...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香椿育苗基质配置和苗圃地、造林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香椿2 年生幼苗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探究不同pH(3。0、4。0、5。0、6。0、7。0、8。0、9。0、10。0)环境对香椿幼苗生长、光合作用、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强酸(pH≤4。0)和强碱(pH≥9。0)胁迫对香椿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复叶长度和小叶面积随pH增大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规律。地径增长量和苗高增长量在pH为3。0~6。0和9。0~10。0时极显著低于pH为7。0、8。0的处理和对照;复叶长度和小叶面积在pH为 6。0~8。0 时受影响不显著,其他处理极显著低于对照。随着pH增加,香椿幼苗叶片的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和蒸腾效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pH为 3。0、4。0、10。0 时均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叶片胞间CO2 浓度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在pH为 7。0 时其浓度最低。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pH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各指标的变幅存在差异,且酸胁迫比碱胁迫的影响更大。在pH≤5 和pH≥9 环境下,香椿幼苗叶片的细胞膜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强酸强碱环境下细胞膜受损更为严重。[结论]香椿幼苗生长受到pH环境影响,酸、碱环境导致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以及光合作用减弱,酸胁迫比碱胁迫对香椿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更显著。香椿幼苗有一定耐酸碱能力,生长适宜pH为6。0~8。0。

    香椿酸碱处理胁迫生长光合作用生理指标

    氮肥形态对山苍子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冯楠可谷战英龚佳亮熊荟璇...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氮素肥料,为山苍子苗期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同一家系1 年生山苍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态氮、酰胺态氮、氨基酸态氮共 6 个处理,施肥处理结束 3个月后,测定苗高、地径生长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参数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分析山苍子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对不同形态氮肥的响应。[结果]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山苍子幼苗生长,增大了其生物量,以酰胺态氮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仅酰胺态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不同形态氮肥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所有氮肥处理均提高了净光合速率,酰胺态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气孔导度,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态氮显著降低了蒸腾速率且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酰胺态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最大净光合速率、铵态氮显著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各处理中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无显著差异;所有氮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叶片氮含量,硝铵态氮、酰胺态氮处理降低了叶片磷含量,除氨基酸态氮处理外其余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钾含量。[结论]不同形态氮肥对山苍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尽相同,按照肥效由优到劣排序依次为酰胺态氮、硝铵态氮、铵态氮、氨基酸态氮、硝态氮、对照,酰胺态氮更有利于促进山苍子幼苗生长发育。

    不同形态氮肥山苍子生长量光合特性叶片养分含量

    采前水分处理对杏李'风味皇后'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罗莎莎王如月甄紫怡吴嘉龙...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降低新疆杂交杏李的裂果率,提高果实品质与产量,为完善新疆杂交杏李的科学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采前 3 个灌水时间(采前 24 d、采前 17 d、采前 10 d)和 2 个灌水量(每小区80、120 m3)及对照处理,分析采前水分处理对果实裂果率及品质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探究杂交杏李'风味皇后'适宜的灌水时间及灌水量。[结果]裂果率与果实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4、0。489;与细胞壁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9;与果皮钙含量和果肉钙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3、-0。607。缺钙和细胞壁含量低容易引起裂果。果皮钙含量与裂果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土壤含水量与裂果率的间接通径系数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第 1 主成分贡献率值较大的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钙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对第2 主成分贡献率值较大的指标为维生素C含量、纤维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对第3主成分贡献率值较大的为游离脯氨酸含量、纤维素含量、钙含量。3 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 91。917%。[结论]采前24 d灌水80 m3 处理下果实品质最优,综合得分为2。01分,裂果率最低(26%)。

    杂交杏李采前水分处理裂果率果实品质

    夏季疏花疏果对油茶生长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唐丽吴姣姣蒋思思谭玉珊...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发展油茶产业对山区乡村振兴和绿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探讨疏花疏果对油茶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为油茶丰产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油茶主栽品种'湘林210'的6年生植株为试验材料,运用裂区试验设计,在7-8月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疏花芽疏果处理,对油茶的叶片、春梢、成花数量、产量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疏花疏果对油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时间疏花疏果(A)对油茶侧梢的数量、生长和开花影响显著;不同程度疏花疏果处理(B)对叶片叶绿素SPAD值、坐果率影响显著,其中在A1B1处理下,油茶叶片叶绿素SPAD值最大(36。21);在A2B2处理下,油茶叶片氮含量最高(15。87 mg/g);在A2B4 处理下,油茶侧梢数量最多(280 条/m2),一级侧梢生长最长(33。76 cm)且开花数量最多;在A2B1 处理下,一级和三级侧梢叶片数量最多,二级侧梢粗度和叶片数量值均最大;在A3B4 处理下,油茶的坐果率最高(33。84%)。疏 1/2 花芽处理的油茶结果数量最多为 155 个/株;疏 1/2 果处理的油茶产量最高为8。23 kg/株。[结论]疏花疏果明显改变了当年油茶树的生长状况,提高了当年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同时也影响了翌年侧梢生长与花芽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同年份油茶产量大小年的格局。

    油茶疏花疏果叶片指标侧梢生长经济性状

    油茶叶片形态结构及内含物与炭疽病抗性的相关性

    王文峰乔新派胡孝明陈圆圆...
    103-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及抗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林系列 8 个油茶品系(CL4、CL18、CL40、CL53、CL166、CL150、CL76、CL102)为研究对象,进行油茶炭疽病发病率调查,通过石蜡切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分析各品系油茶叶片形态组织结构与抗性内含物含量间的差异,解析各指标与炭疽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CL150 为抗病品系,CL76、CL102 为易感病品系。油茶叶片属于异面叶,有 2~3 层栅栏组织,最下层栅栏组织排列疏松,上表皮和下表皮为单层排列紧密的不规则细胞,并且上表皮厚度大于下表皮厚度。油茶炭疽病抗性不同的品系间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抗病品系的叶长和叶周长较大,并且具有较厚的下表皮,以及较薄的海绵组织和较小的海绵组织占比。发病率与叶片栅海比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7;发病率与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和组织疏松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00 和 0。952;发病率与叶长、叶周长及下表皮厚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0。733和-0。736。基于 6 个抗性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初步构建了以油茶炭疽病发病率为(y)因变量的评价模型y=584。556 5-0。916 8x2+0。206 2x4-2。734 7x5-5。646 3x6,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0。001,R2=0。997)。[结论]叶片的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组织疏松度可被作为评价油茶炭疽病抗性的主要参考因子,叶长、叶周长和下表皮厚度可被作为油茶炭疽病抗性鉴定的辅助指标。以叶周长、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组织疏松度为变量,可构建油茶抗炭疽病的评价模型。

    油茶炭疽病叶片内含物叶片组织结构组成性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