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问题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王喜良

月刊

1006-2912

0871-3113304 3113344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106号

经济问题探索/Journal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曹增栋岳中刚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助力低碳发展目标的新动力。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将数实融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度量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再利用耦合评价模型量化数实融合程度,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实融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推动了绿色技术在内的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此外,环境规制强度大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能够从数实融合中获得更大的碳减排效益。研究结论为中国推进数实融合、探索现代化低碳转型新路径提供了经验事实与政策参考。

    数实融合碳排放强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耦合评价模型

    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耦合协调评价——兼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

    檀菲菲赵雨萱
    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耦合协调评价,考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借助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差异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实现较快增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沿海沿江省份推向全国的动态过程,五个区域间发展差异明显并已形成三个发展阶梯;耦合协调发展基本面向好,由严重失衡改善为轻度失衡,但长期存在发展极化现象,粤港澳大湾区断层式领先其他四区;耦合协调发展的整体差异有所改善,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区的省际差异最大,长江经济带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最高;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自相关性强度有所减弱,长江经济带下游出现显著的高值聚集区,黄河流域中上游形成显著的低值聚集区。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区域发展重大战略

    数字经济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

    王珏秦文晋
    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将城乡收入差距和环境污染纳入包容性绿色TFP的测度中,利用QAP方法考察数字经济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显著缩小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其中,数字产业发展及数字技术创新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基础设施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及南方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显著缩小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以城市群划分,优化提升类及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经济水平划分,四线城市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显著缩小了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上述研究,对于"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区域协调,缩小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距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数字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差距共同富裕

    货币政策结构化、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动能的视角

    李苍祺
    5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增长动能的视角,利用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政策结构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数字经济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结构化显著提升了经济增长动能;(2)货币政策结构化对经济增长动能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金融发展程度异质性和政府支出规模异质性;(3)数字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结构化与经济增长动能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货币政策结构化会通过大中型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民营企业工资增长和实体经济增长等机制对经济增长动能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未来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来推进货币政策结构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经济货币政策结构化经济增长动能调节效应中介效应

    政府环境注意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影响研究

    曹高航周凌宇王思琦
    6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虽已注意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地理空间上的溢出效应,但多数研究是从经济条件、科技水平以及金融基础等视角出发,忽视了政府环境注意力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效应。为此,本文以我国282个地级市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政府环境注意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2)政府环境注意力存在扩散效应,当本地区的环境注意力提升时,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3)政府环境注意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提升环境注意力会显著缩小周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提升环境注意力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环境规制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效应城乡二元结构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供给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加剧或抑制——对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异质性的再检验

    王红梅刘子硕付正淦
    8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财政政策取向则直接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程度。基于城市财政治理能力视角,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和城市宏观数据,关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如何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研究发现:(1)公共服务供给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具有"挤出"作用,综合考虑其工作时间、收入、稳定性及社会保障后,则能够凸显公共服务供给对充分就业的"收入效应";(2)通过熵权法评估不充分就业程度,发现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显著改善劳动者的就业不足状况;(3)公共服务供给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激发私人消费两条路径降低劳动力就业不足概率,并且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两者间存在个体层面的性别、居住地,城市层面的位置、信息化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等建议,以期缓解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

    公共服务供给劳动力不充分就业财政治理能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与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邢双美王智新
    10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企业层面构造新质生产力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对我国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应,此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旧成立;(2)新质生产力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促进我国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3)新质生产力对我国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于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或非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4)高管海外工作经历在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结论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我国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优势和新路径,对于大幅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我国国际循环质量水平、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新质生产力企业OFDI高质量发展国际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彩平张守夫
    12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13-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空间相关性分析法和系统GMM法细致探析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存在不平衡、不稳定现象。分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分省份而言,中国各省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强空间正相关性。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总体差异不断降低,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财政支农力度等因素均能够提升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水平。据此,提出完善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健全差异化农业农村生产机制、统筹优化农业农村生产资源举措,为中国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系统GMM法

    流通业智能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孟昊芸张扬张锦博
    13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流通业智能化发展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生产部门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方式,为城市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持续赋能。本文基于2002-2022年全国285个城市的样本数据,系统性探索流通业智能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业智能化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且在环境规制程度更高、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促进效果更强。在面对负向的宏观因素冲击时,该影响表现出强大韧性;在面对正向的宏观因素冲击时,该影响表现出发展潜力。机制分析表明:居民生活方式线上化转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及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是流通业智能化在需求侧、供给侧和环境侧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渠道。上述研究结论为畅通市场循环、助力城市统筹经济与环保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流通业智能化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生态化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基于绿色创新与要素集聚机制作用

    刘爽爽马晓强杨世攀
    16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与支柱,其绿色发展是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托。基于2012-2021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绿色创新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相对于策略性绿色创新而言,实质性绿色创新是主要传导渠道;数字化转型可通过促进高素质劳动力集聚和金融集聚来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作用显著,西部地区则不显著;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发展促进作用更显著;相比私有制造业,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作用更强。

    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绿色创新实质性绿色创新要素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