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问题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王喜良

月刊

1006-2912

0871-3113304 3113344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106号

经济问题探索/Journal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济发展中污染排放结构的理论初探——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郑洁张博朱欢赵秋运...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1960-2021年和美国1940-2022年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总结出污染排放的新特征事实,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视角提出污染排放结构的新概念和新理论。理论研究发现:(1)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最优生产结构,最优生产结构内生决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特性和污染排放特性,进而内生决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2)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中污染排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迁规律,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3)随着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中污染排放结构也将发生内生变迁,经济发展中污染排放的具体变迁轨迹取决于经济体中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污染排放的结构特性。本文从污染排放结构视角理解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政策实践意义,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经济发展减污降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新结构环境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财政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

    肖鹏王亚琪陶畅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实现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各省份预算绩效改革"逐步推开"的特点,本文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预算绩效管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预算绩效管理主要通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结构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强的预算监督能力、较完善的制度环境、较高的信息化程度、较小的财政压力能够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预算绩效改革成效更为显著。鉴于此,我国应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继续强化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绩效对财政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预算绩效管理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资源配置结构

    国债期限溢价视角下中国财政政策的国债流动性效应研究

    周金南张峰王立荣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政策的国债流动性效应既为我国财政政策调控资本市场流动性提供有力支持,又是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共同调控流动性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国债期限溢价视角出发,基于斜t分布拟合方法,对我国支出类和税收类财政政策的国债流动性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支出类财政政策的国债流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短期国债期限溢价的调控上,但该政策的干预会提升长期国债期限溢价上涨的概率,导致远期流动性紧缩;积极的税收类财政政策的国债流动性效应集中体现在对中长期国债期限溢价的调控上,但其对短期国债期限溢价的影响较为微弱。因此,在财政政策调控流动性的具体实践中,财政部门需结合调控目标与政策协调机制,选择适当的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国债流动性国债期限溢价

    "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基于社会流动性指数的研究

    张誉夫谢建国
    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已然历经十年征程,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效,本文基于2005-2021年跨国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基于社会流动性指数的包容性增长指标,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驱动沿线国家经济包容性增长,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在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内部治理水平较高、对华情感水平较高的参与国中更加突出;"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通过基建改善、贸易惠及、政策合作、文化包容、绿色共享五大机制来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本文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重要实践,有效弥合了沿线国家的发展鸿沟并助力世界减贫,引领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的到来。

    "一带一路"倡议包容性增长社会流动性函数多期双重差分

    中国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格局与演进规律

    李董林李春顶段艳艳李娟...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十四五"旅游产业系列发展规划为指导,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动态分析"十三五"时期省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发展基础和潜力方面整体呈现"高-升""高-降""低-升""低-降"四种类型;(2)在空间布局上,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并未呈现与一般产业竞争力自东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3)在时间演进上,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总体波动差异大,但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波幅明显小于竞争力偏弱的地区。文章提出,在微观区域产业建设中要以补齐短板和巩固优势相结合,夯实产业基础;中观产业规划中要根据产业趋势做出适应性调整,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培育产业新动能;宏观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产业综合质量。

    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进规律动态分析

    供应链安全性提升的进口稳定效应研究

    薛彦王珊珊
    8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考虑集中性、不可控性和不可替代性三种风险来源的供应链安全性指标,利用1996-2021年双边产品层面贸易数据为全球236个经济体5143种产品测度经济体—产品层面的供应链安全性,分析供应链安全性提升对进口波动性的平抑作用,探究如何通过调整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模式以维持供应稳定的潜在路径。研究发现:全球供应链风险水平在1996-2021年间不断上涨。供应链安全性的提高能显著降低进口波动性,其平抑作用对资源密集型、高科技产品和易受非关税措施针对的产品、对中等收入经济体更明显。供应链安全性的提高可以通过降低市场关联性和延长进口持续时间的渠道降低进口波动性。为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政府应结合产品层面精确识别风险来源的供应链安全性指标确立风险产品清单,对存在不同类型风险的产品制定差异化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稳定供应。

    供应链安全进口波动性贸易稳定风险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国家高新区建设为例

    胡哲力廖桂铭吴滨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体现。本文以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相比,国家级高新区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区域内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明显,但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资源型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并不能带来相同的功效。机制检验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通过集聚人力资本、优化产业结构渠道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难以形成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无法有效赋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升级。

    国家级高新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调节效应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测度及演化分析

    李其伦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中国2011-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的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从初步融合协同阶段跃迁至良好融合协同阶段,但协同水平高于发展水平,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大区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中部、西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的波动幅度最大。多数省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稳态发展趋势,但各地区省份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发展优势明显,中部省份次之,西部和东北省份则并不均衡。全国以及四大区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均具有空间收敛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差异化区域发展优势等建议,以合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

    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区域差异

    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就业结构转变的机理与效应研究

    程茂勇王艺霖
    13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外生冲击,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就业结构转变的机理与效应。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从而推动就业结构转变。相较于未入选的城市,"宽带中国"战略的驱动效应对入选城市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互联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创业增长渠道推动就业结构转变。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就业结构转变的正效应在西部地区、高行政等级和处在地震带的城市更为明显。相比于高学历官员,中低学历官员在此驱动效应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本文完善了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就业结构转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促进就业结构高技能化转变的启示。

    数字基础设施就业结构转变宽带中国

    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分析——基于地级市城市的实证研究

    金朝辉朱孟楠
    15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攻坚期,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4-2020年290个地级市城市为样本,考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并进行详细的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以及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韧性,这一正向作用仅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存在;(2)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研发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增加高技能劳动力雇佣"三个渠道提高城市经济韧性;(3)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异常值影响以及关键变量替换之后,实证结果依旧稳健有效。本文揭示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不仅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有力补充,而且为保证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经济韧性提供了新的事实参考。

    经济韧性数字经济研发创新产业结构转型高技能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