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崔月琴

双月刊

0257-2834

0431-85166970 85168749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面向国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学报遵循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倡导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还多次获得各种期刊奖项。1995年在首届全国社会科学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提名奖";1999年、2002年连续两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多年来连续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的荣誉称号;2004年在"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期刊。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建设工程中,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于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守和推进"有学理性"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孙正聿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是坚守和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具有"学理性"的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筑牢新时代哲学研究的新的"阶梯"和"支撑点".以"学理性"为实质内容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深切地"揭示"已有的哲学理论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更要着力地"赋予"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实现哲学的"术语的革命"和哲学的理论创新.

    中国哲学道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看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建构

    何萍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充分地吸取列宁有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用世界革命的规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谈到了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构想,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前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吸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提炼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的一整套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了以实践的认识论为内核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记载了毛泽东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过程,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文化品格.

    毛泽东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井冈山斗争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邹诗鹏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

    马克思大学时期浪漫主义浪漫情绪启蒙激进理论传统

    过失犯中结果预见可能性的认定——危险信号认识说之提倡

    黎宏杨轩宇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刑法》第15条以"预见"为中心规定了过失犯罪的规范内容,由此"结果预见可能性"的认定一直以来对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过失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契机说"为明确预见可能性的推导流程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框架,确有可借鉴之处,但在引入信息搜集义务、泛化理解"允许的危险"等方面存在不妥.在维持"契机说"基本思考方式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以事发当时所存在的预示结果发生之危险的危险信号为推导起点,按照"探察行为当时的危险信号→行为人对危险信号是否存在认识或准认识→是否容易联想到因果经过的基本部分,从而肯定对最终结果的预见可能性"的认定框架进行顺次判断.在以同领域一般人为参照的基础上,通过比例原则对推导过程进行适当限制.如此,有助于破除司法实践中部分存在的过失责任的认定"黑箱",将过失犯的成立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过失犯预见可能性危险信号契机说

    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研究

    张红昌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7年新刑法问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陆续出台了 11个刑法修正案,主要以增设新罪尤其是轻罪为内容.这种频繁修改刑法增设新罪且主要系轻罪的立法模式无疑根源于积极刑法观.我国当前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增长的法益保护需求等决定了以积极刑法观为指引的轻罪立法具有正当性.虽然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致使刑法扩张,并不必然违背刑法谦抑性,但是部分轻罪立法确实存在合理性疑问,而且轻罪立法的附随后果也具有诸多弊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应当重视条文内容的合理性优化,在固守刑法谦抑性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立法科学性,并且应尽快针对轻罪设立前科消灭制度.

    积极刑法观轻罪立法刑法谦抑性法益保护犯罪前科消灭

    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控制特征的二元区分认定

    李立丰田园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态化的"扫黑除恶",应当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这一表述的话语背景,特别是其与"保护伞"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非法控制说"的刑法教义学解读,解决"有黑必有伞"这一前提预设可能遭遇的法理困境,进而导出"有黑必有恶""涉恶恐无伞"等逻辑结论,固化以"组织内保护伞"及"组织外保护伞"的二元区分为核心的认定思路,围绕"非法控制"这条主线组织证据,依法严格区分涉黑犯罪与涉恶犯罪,最大限度实现《反有组织犯罪法》"打早打小""打伞破网"等立法宗旨,最大限度捍卫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司法认定的合法性与公信力,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扫黑除恶非法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反有组织犯罪法》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参与助残赋能的困境及其破解对策——以X店为例

    董才生王彦卓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助残赋能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以提高残疾人参与生产生活的能力,进而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WISE)具有公益性与逐利性双重价值属性,在助残赋能中具有独特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X店作为案例,从价值层面、资源层面以及运营层面分析WISE参与助残赋能的行为逻辑与目标定位.研究发现,WISE正面临公益性与逐利性目标设定错位、资金来源不持续、市场资源获取困难、经济效益不稳定、扩张困难等困境.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看,该困境正是由于政府政策规制不足而无法缓解秉持逐利本质的市场对WISE助残赋能造成的消极影响.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政策规制,在价值层面,实现从低维度到高维度的助残价值判断标准转向;在资源层面,强化政府责任,帮助链接各方资源;在运营层面,加大对WISE的宣传,推动对优秀社会企业家的培养,以创造一个能够真正实现WISE助残赋能价值的有利环境,充分发挥WISE在助残赋能中的作用.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助残赋能政府规制

    混合式购买与回应性治理: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逻辑

    杨宝杜晨阳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这一源起于西方的政策工具,但仍有问题亟待阐释:中西之间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逻辑有何差异,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基于政策文本和典型案例的混合分析,探究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目标-程序"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1)中西政府购买服务的共性在于强调以"市场竞争"形式外包公共服务,但中国政府购买服务并未局限于西式的效率型导向,而是表现为兼具效率型、发展型、放权型等多重逻辑并存的"混合式"图景,中西政府购买服务之间属于"形似神异".2)中国政府购买服务之所以表现为混合式购买,本质上是政府回应不同公共服务需求时采取的多元化策略,其终极目标则是迈向"回应性治理".3)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以"规制性动员"策略消解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和公共服务模糊性的潜在挑战,以获取建制性权力的方式增强国家治理的回应能力.对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目标-程序"逻辑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是基于"本土实践"讲述中国故事.

    回应性治理混合式购买政府购买服务实践逻辑

    "新型现代国家":中国政治学理论建构的纲领性概念——读周光辉、彭斌《其命维新》一书有感

    景跃进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现代国家"是周光辉教授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与彭斌教授合作的《其命维新:中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的道路与经验》一书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而系统的分析."新型现代国家"概念的提出是中国政治学者从事自主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贡献,为今后持续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穹顶,值得深入讨论.从古今之变、道路之选、中西对照等不同维度对"新型现代国家"何以为"新"进行阐释,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同时对于中国政治学研究和发展亦具有多重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国家新型现代国家普遍与特殊

    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

    赵放李文婷马婉莹
    11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使产业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突破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对产业组织的集聚形态进行了延伸和重塑.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整体程度逐渐提高,省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差距在逐渐缩减,地理集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内陆地区扩散;虚拟集聚程度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极化现象严重,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虚拟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区域间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加速地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实现"数字中国"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地理集聚虚拟集聚耦合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