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任露泉

双月刊

1671-5497

xbgxb@jlu.edu.cn

0431-85095297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 1671-5497;CN 22-1341/T)是由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原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主办。 2000年,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更改为现名:《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报道吉林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现有委员 43人,其中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均为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 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的EC、CE、CIS、EM、ESPM、MTE、CORR、SSSA数据库。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电子科技文摘》、《汽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工程机械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本刊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发表的论文60%以上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较高。本刊现为双月刊,每年单月1日出版。    通信地址:中国长春市人民大街 5988号《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    邮 编:130022 传 真:0431-5094128 电 话:0431-5095297    E-mail : xbgxb@jlu.edu.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技术综述

    刘昕晖李春爽陈琳王昕...
    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梁式抽油机是陆上油田中主要的采油装备,其采油能耗占油田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但局限于系统的结构和使用条件,抽油机电动机平均负载率都很低,用电效率平均在30%以下.针对上述问题,科技工作者们提出并尝试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这些技术改进提高了采油能源利用效率,但也存在局限性和技术风险.作者首先分析了抽油机系统能耗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指出最具节能潜力的是电动机部分.进而对目前公开报导的关于提升电动机用电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将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分为机械传动结构改进、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改进、增设节能装置三大方向,并对其中的各种技术方案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通过分析和对比,并结合目前海洋石油开采和页岩油气开采的大背景,提出了在传统抽油设备上增设节能装置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游梁式抽油机节能的最有效的技术方向,而其中的液压混合动力节能技术是一种优势较为明显的技术方案.

    油气井工程游梁式抽油机节能液压混合动力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多目标跟踪方法

    徐涛马克刘才华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了近年来基于检测跟踪的主流行人多目标跟踪方法,介绍了基于检测的行人多目标跟踪方法概念,从目标检测、特征提取和数据关联与跟踪三个阶段对行人多目标跟踪方法进行了概述,比较并评价了这些方法在MOTChallenge系列数据集上的性能,阐述了多目标跟踪的未来研究方向.

    计算机视觉多目标跟踪目标检测特征提取数据关联

    柴油机排气阶段颗粒碰撞过程动力学特征分析

    王忠李游张美娟刘帅...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柴油机排气阶段颗粒碰撞过程的动力学特征,采用离散单元动力学软件EDEM和Fluent耦合,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柴油机排气阶段颗粒碰撞仿真模型.针对柴油机不同排气压差、气体流速的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碰撞过程中颗粒的角速度、湍动能、转矩、碰撞刮擦力等碰撞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流速一定、粒径相同、排气压差由0.188 MPa增大到0.268 MPa时,碰撞刮擦力中的法向作用力与切向作用力分别增加了1.5倍和1.7倍,平均旋转湍动能由2.26X10-9 J增加到3.52X10-9J.当压差一定、粒径相同、气体流速由5.65 m/s增大到6.78 m/s时,碰撞刮擦力中的法向作用力与切向作用力分别增加50.5%和45.5%,颗粒的平均角速度由7.87X105 rad/s增大到10.85X 10s rad/s.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降低柴油机颗粒排放和提高柴油机捕集器(DPF)的捕集效率提供依据.

    动力机械工程柴油机排气阶段颗粒碰撞动力学

    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数据驱动建模与滚动优化控制

    胡云峰丁一桐赵志欣蒋冰晶...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复杂、机理建模难、动力学耦合且存在约束等问题,以降低燃油消耗率和扭矩跟踪为目标、以氮氧化物排放及控制量限制为约束,提出了柴油发动机燃烧过程数据驱动建模与滚动优化控制方法.首先,以商用发动机模拟软件GT-suite中的一款2L排量的柴油发动机为被控对象,分析了VGT和EGR控制阀开度、喷油角度和喷油量这4个因素对燃油消耗率、氮氧化物排放以及曲轴输出扭矩的影响;其次,利用输入和输出数据,采用子空间辨识方法得出了面向控制的预测模型;然后,以降低燃油消耗率、扭矩跟踪误差为目标,以氮氧化物排放及控制量限制为约束,通过对优化问题的在线优化求解,得到了最优的控制输入;最后,运用MATLAB与GT-suite联合仿真,验证了数据驱动滚动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动力机械工程柴油发动机子空间辨识数据驱动滚动优化控制

    多轮混合动力驱动无人驾驶框架车整车控制器开发

    曾小华李晓建杜劭峰马涛...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轮分布式混合动力驱动无人驾驶框架车(MHUFV)的功能特点,开发整车控制系统,包括基于双动力源协调的高压上下电管理,考虑多控制节点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以及双输入模式驾驶员指令判定、防滑控制、模式切换和能量分配控制算法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MHUFV软件架构,利用快速控制原型(RCP)技术平台,开发整车控制器,并对整车基本性能进行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整车控制器能够满足实车设计需求,在满载极限车速15 km/h时各关键状态量测试结果合理,且在同一运行工况下相比于传统柴油车节油效果达到38%,可以满足当前框架车行业的开发需求.

    整车控制器多轮分布式无人驾驶框架运输车

    基于开绕组电机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构型及其功率分配

    初亮董力嘉许楠张立峰...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利用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在双能量源间功率分配的灵活性,提出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实现了从功率分配指令形成到指令跟随的过程.首先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期望功率计算方法,使主能量源工作在高效区,并在电机控制层面基于双逆变器电压矢量模型,然后提出精确功率跟随、线性分配两种分配方法,实现主、次能量源期望功率的跟随.仿真结果表明:在电压矢量分配方法下,电机转速、转矩跟随效果良好,且转矩波动幅度限制在3N*m以内.

    增程式电动车辆开绕组电机模糊控制矢量控制功率分配

    不同挡板结构对油箱内油液晃动特性的数值分析

    张恩慧何仁苏卫东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汽车处于变工况行驶时,油液在油箱内反复晃动会造成晃动噪声、高变速工况下油液供给中断、油气挥发量增加和油箱及其内置件结构损坏等问题产生.为了优化油液防晃结构,创建了充液油箱三维有限元模型,同时验证了仿真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利用VOF法,分别模拟了无孔、少孔和多孔挡板、圆孔和椭圆孔挡板、高低挡板和6种不同形状挡板对油液晃动的影响.基于自由液面面积,提出了时面值概念.对比油液晃动参数可知:带少孔、圆孔挡板结构为最优挡板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油液晃动压力和时面值;波纹形和直线形挡板分别对油液中心点和中心线晃动压力抑制效果较好,偏心圆弧形挡板作用下油液晃动压力最大;多圆弧形和波纹形挡板作用下时面值分别为最大和最小;挡板明显衰减自由液面面积变化幅度;油液惯性力和重力共同作用有利于时面值的降低.

    车辆工程汽车油箱油液晃动挡板结构时面值

    老化-荷载耦合作用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隔震性能

    张广泰章金鹏王明阳陆东亮...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STP)在老化-荷载耦合下的隔震性能,选取几何尺寸为180 mmX180 mmX69 mm的6层STP,将其置于老化温度100 °C、荷载5 MPa的条件下进行77h、154h、231h、308 h的热空气加速老化试验.将完成加速劣化的叠层轮胎隔震垫进行墙下拟静力试验研究,深入分析老化时间、耦合荷载对墙下隔震结构下叠层轮胎隔震垫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水平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残余位移、刚度退化的影响,结合试验中STP的变形、脱胶、钢丝网破坏及其裂缝延展等内、外部破损行为,综合阐明热氧侵蚀环境作用对STP隔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隔震性能失效机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叠层轮胎隔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隔震、限位和复位效果,在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内STP的力学性能稳定,具有可靠的隔震性能,同时在考虑STP自复位的基础上,建议其安全使用寿命为50年.研究成果以期为新型墙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结构在高烈度村镇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老化-荷载耦合隔震性能失效机理时变规律

    轮辐设计特征参数对整车气动特性的影响

    苏畅韩颖张英朝苗振华...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车轮轮辐偏移距离和轮辐曲率对整车气动阻力系数的影响,以改进的MIRA模型为研究对象,在Fluent软件中首先分别探究不同轮辐偏移距离及不同曲率与整车气动阻力系数的关系,分析不同工况减阻及增阻原因;之后将各工况进行组合,探究各组合工况对整车气动阻力系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较小的轮辐偏移距离有利于整车气动阻力系数的降低,且当轮辐偏移距离为10 mm时,整车气动阻力系数最小,仅为0.2514,与基础工况相比减阻率达5.56%;但轮辐曲率的增大会使整车气动阻力系数增大.

    空气动力学轮辐偏移距离轮辐曲率气动阻力系数数值模拟

    双材料负泊松比结构的面内冲击动力学性能

    马芳武梁鸿宇王强蒲永锋...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双材料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在保证元胞几何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引入了刚性材料分数LI.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对不同冲击速度和不同刚性材料分数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详细讨论了其对面内抗冲击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进一步建立了分层递变梯度模型,探究了梯度形式对峰值冲击力、比吸能、平台应力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刚性材料分数的引入使得平台应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随着刚性材料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其对峰值冲击力与比吸能的影响机制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合理地设计梯度分布形式,可以在保持峰值冲击力较低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能量吸收能力,实现对材料吸能过程的控制.

    车辆工程碰撞吸能双材料梯度分布负泊松比轴向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