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卜安淳

双月刊

1672-1020

xbtg@jpi.gov.cn

025-52881634、52881635

210012

江苏省南京市安德门128号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我国刊载容量最大的警事学术期刊,围绕警事学术和相关法学,系统地设置栏目,近年来得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从多的相关学校的大力支持,得到相关学术界的政法公安警务界的广泛关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司法证明中经验法则的双层内涵与核心特征

    王志坚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法证明中经验法则的内涵应从两个层面界定:抽象意义上,经验法则是从过往经验事实中归纳抽象所得的,能够反映事物属性和事物间联系的知识或规律.具体适用时,经验法则的本质是法官主观认为可信的个性经验认识.经验法则的核心特征是确定性占主导的主观盖然性.鉴于双层内涵和盖然性特征,经验法则在司法证明中的运用逻辑是围绕"危险但必要"展开的.由此而言,经验法则虽被冠以"法则"之名,但并不具有法则之刚性效力,仅可作为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心证基础.

    经验法则盖然性主观盖然性归纳推理

    多次盗窃中"次"的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之衔接判断

    李星亿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次盗窃系行刑交叉立法范式,其正当性基础在于将客观立场与主观立场相结合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将犯罪停止形态融入次目的计量时,需注意仅有未遂形态的行政不法行为符合要求,中止与预备形态无需计量;基于未遂形态行政不法的纳入,应当承认多次盗窃的整体亦存有未遂停止形态.将连续犯理论融入次目的计量时,在兼具形式数罪、实质一罪的场域,次目的计量应坚持一罪立场;在连续犯的具体认定时应坚持限缩立场.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融入次目的计量时,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系罪刑均衡原则的当然要求;但该原则并不等同于禁止二次评价,基于评价的非彻底性及全面性要求,存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仍可进行评价.

    次目连续犯多次盗窃犯罪停止形态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后真相时代主观程序正义及其程序改造

    李立景曲墨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真相时代公民对正义的理解与主观息息相关,建立在法感情理论、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与情本体的中国人性格特点上的主观程序正义理论比客观程序正义理论更能应对时代挑战、符合中国国情.凭借主观程序正义的引入,程序正义理论能够得到非教条化的、人性化的重构.将主观程序正义具体应用到程序之中,应通过算法对主观程序正义标准动态把控,同时对程序交往进行人格化改造,对询问与陈述理念进行叙事治疗视角改造,重构司法传播之维使法官与当事人角色互视,并在司法社工协同机制中嵌入社会心理服务.最终在实现程序正义的同时,达成纠纷实质解决目的.

    主观程序正义后真相法感情知情意行情本体程序改造

    论"套路贷"诈骗犯罪的司法限缩

    秦雨田刘双阳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套路贷"不具有罪名概念的规范性和类型性,不可能成为刑法上独立的类罪名.受打早打小黑恶势力刑事政策影响,实务机关倾向于以"套路贷"典型行为取代诈骗罪构成要件,将"套路"与欺骗行为对等、忽视欺骗行为与认识错误的因果关系、通过客观行为直接推定主观目的的做法都将模糊罪与非罪的界限.涉"套路贷"诈骗犯罪的司法认定需要坚持诈骗罪基本构造要件,在行为人与被害人两个层面对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进行双重评价,准确认定套路贷诈骗犯罪.应当在法秩序统一立场上判断被害人是否存在"财产损失",选择与民法不冲突的财产损失认定标准,出借人设立虚假债权后不能认为已成立犯罪或实现既遂.

    "套路贷"犯罪欺骗行为非法占有目的财产损失

    风险社会视域下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意蕴与制度实现

    朱羚钰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活动始终与风险相伴.社会保险正是基于风险防范与分担的理念而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兼顾患者权益保护与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医患关系.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医疗责任保险强制性不足、保险责任主体涵盖不全、对应性不足以及保险费率缺乏精细、全面统计等问题.立足国家当前相关法律、行政规范以及各地探索实践展开分析,指出应当通过完善立法推行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强化医疗责任保险的有效对应性,合理设置保险费率,以期有效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风险分担能力,保障患者权益,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医疗风险法律意蕴保险法则风险分散

    数字技术赋能刑事司法证明:运作路径、分析框架和隐患消弭

    付琳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刑事司法的样态,给司法证明带来"赋能"与"转型"双重效应.数字技术使得司法证明呈举证多态化、质证科技化和认证智能化的态势.应从技术和法律两个维度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刑事司法证明的运作路径.通过构建一个理性主义框架,厘清数字技术赋能刑事司法证明的总体定位,并从"经验与科学""权力与权利""程序与实体"三重维度对司法证明活动来进行具体分析.刑事司法证明隐患的关键在于生物算法和数字算法互嵌,应从多元求真的角度入手打破二元互嵌窘境,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与传统印证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案件事实认定科学化.

    数字技术赋能刑事司法证明分析框架运作路径二元互嵌

    犯罪治理认同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基于警察信任中介和媒体信任调节作用的分析

    高延飞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新时代十年努力,我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既有研究虽将安全感提升的原因归结为犯罪治理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效,但尚未对这一命题提供经验性注脚.基于 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对犯罪治理认同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内在机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犯罪治理认同对居民安全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警察信任在犯罪治理认同与居民安全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媒体信任在警察信任与居民安全感之间具有调节效应.持续增强犯罪打击力度,高度重视警察形象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居民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治理认同居民安全感警察信任媒体信任

    网络越轨行为:整合性归因与治理机制

    徐伟李睿恒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越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反规范的行为,由"个体-社会失范化""中介催化""机会选择与利用"三阶段演进而成.三阶段之间的递进转化取决于社会失范、亚文化、自我控制、心理特权、紧张理论、差别交往和理性选择等七个要素的相互作用.鉴于此,应推动网络法治建设、培育网络道德伦理,构建治理网络越轨行为的基础机制,以预防个体-社会失范化的发生;加强网络技术规制,优化网络越轨行为的打击机制,以减少中介催化的形成;倡导多元协同治理,完善网络越轨行为的防范机制,以严控犯罪机会的影响.

    网络越轨行为失范犯罪社会学整合性归因网络犯罪

    跨境侦查协作的有序性演进——基于耗散结构论视角

    胡向阳郝仕骞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侦查协作系统天然契合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以及存在涨落等四个条件,呈现为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条件满足后可自发地向有序性目标演进,这为跨境侦查协作系统克服"因素"和"连接"两个层面的现实阻碍,实现协同有序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借鉴思路.基于此,应以独立性意识构筑协作前提,以开放性姿态促进系统整合完善,以竞合性理念形成要素间协同制约,以预判性思维应对风险挑战,从而推动跨境侦查协作在非平衡动态中实现有序性发展.

    跨境犯罪侦查协作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

    财务会计事实刑事查证方法及其优化

    狄克春相坤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财务会计资料指证、印证、论证犯罪嫌疑和事实,可以达到发现线索、核实供述、固定证据、支持诉讼等目的.实践中,侦查机关需要专业程度高、司法成本低、程序合法、形式规范的查证方法来满足办案需求.目前,资金分析、审计和司法会计鉴定等常用方法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探索现行财务会计事实查证方法的改进措施.加强侦查机关自身力量建设和优化社会面专业工作是一条理想的改进路径,但实施落地均有一定困难;而通过司法会计检查方法来替代审计,可以实现内外结合、取长补短、高效简便的目标,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财务会计事实资金分析审计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