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历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朱少华

季刊

1009-3451

jshlshyj@163.com

0531-810143 021-81810143

200433

上海市四平路2575号

军事历史研究/Journal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初江南水师建设与海防策略的形成

    郑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的海防策略呈现出"以陆制海"的特点,此为清初以来朝廷与地方官员,针对水师建设与海防实践而进行多番尝试与调整的产物.在濒海傍江的江南,顺治初年出现了建设水师的热潮,以督抚为首的地方官员希望编训水师,夺取制海权,进而实现海防目标.但由于开支浩繁,水师建设遭遇阻力,不得已而做出妥协,战斗力受到了影响.在与南明水师的战斗中,清军屡次失利,以至丧失了制海权.清廷从国家利益出发,在顺治中期暂缓了江南的水师建设计划,海防重心逐渐转向岸防.顺治后期,在与郑成功的海、陆战役中,清军在海战中处于劣势,而在陆战中占有优势.基于此种军事态势,清朝的决策者坚定了以岸防为主的策略,水师的地位被边缘化,舰船修造几于停滞.江南水师的兴废映射了清初海防格局演变的历程,也体现了"以陆制海"的海防策略的形成过程.

    清初江南水师海防策略以陆制海

    《申报》所见晚清时期地方火药及其制品的灾害治理——以上海地区为例

    刘秀红高君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上海地区,在火药及其制品的生产及储存中,爆炸灾害屡屡发生,形成了血与火的惨景.国家针对火药生产事故、军用火药存储风险、火药制品的安全隐患等进行了治理,采取了包括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军用火药存储规则制定与实施、加强火药制品的管理等措施,企业、作坊、店铺、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了治理过程,与国家形成互动关系.同时,火药灾害治理中也存在着官与民之间的博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松江士绅为了预防松江火药库发生爆炸灾害,发起了持续20多年的松江火药库迁建活动.他们代表当地居民与官府反复沟通,利用自己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影响清廷及两江总督等高层的决策,使火药库得以搬迁到他处,保护了地方利益.

    晚清火药灾害治理上海龙华火药局松江火药库

    日本军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态度的转向(1922-1928)

    王明芳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奉系军阀张作霖称霸东北的过程中,日本出力不少.张作霖荣升东三省巡阅使后,日本为利用其攫取更多侵略利益,与其关系密切.随着张作霖实力渐强,其摆脱日本控制的欲望也逐渐增强.进入20世纪20年代,二者关系趋于复杂化,而日本军部对张作霖的态度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两次直奉战争期间,通过隐蔽手段暗中援张;郭松龄兵变期间,公开援张;北伐战争时期,军部表露出弃张之意,而侵华急先锋关东军更为激进,直接通过暗杀手段将其除掉.可见,日本军部对张作霖的态度取决于他能不能保障并扩大日本的"满蒙特殊权益":若能,就保张;若不能,就弃张.

    日本军部奉系军阀张作霖日张关系

    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共留苏人员的军事教育——以苏联莫斯科地区为例

    张建华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苏联已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军事教育体系.为落实"东方革命"策略,共产国际、联共(布)积极参与培养中共军事干部,不仅接收中共人员赴苏联军校学习,还对非军事院校的中共留苏人员进行了军事培训.共产国际及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在推动这项事业的过程中成就卓著,大量留苏人员学成归国成为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国共产党军事教育中共留苏人员

    扎西(系列)会议若干问题再探讨

    王建国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红军集结扎西期间,政治局和中革军委连续召开军事会议.扎西(系列)会议不仅包括花房子会议、庄子上会议、院子会议、江西会馆会议,还应该包括石坎子会议和底塔会议.集结扎西期间,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最终决定开辟云贵川根据地,选择以滇东北为突破口,并计划在扎西一带歼灭敌军,后因形势变化果断二渡赤水.由于燃眉之急是摆脱军事困境,扎西(系列)会议主要研究军事上的对策.虽然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但没有来得及进行正式传达.过于关注扎西(系列)会议对遵义会议的"继续",是因为未能充分体现扎西(系列)会议的军事决策在四渡赤水战役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军长征扎西会议博古洛甫周恩来毛泽东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慰灵"与"显彰"设施探析——以南京菊花台为例

    谢任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战死者进行"慰灵"和"显彰",是日军实施精神动员、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沦陷区建有"忠灵塔""表忠碑""护国神社"等诸多慰灵和显彰设施,其中在南京菊花台所建相关设施具有代表性.这里除了有"显彰"日军第10军战绩的表忠碑和特定战死者的纪念碑,还有埋葬中国抗战将士的坟墓.两种对立的记忆载体共存于同一空间,是一种借用佛教"怨亲平等"思想实现日本目标的设计.它既可激励日军将士为军国主义效命,又可贬低中国抗战、彰显自身的"文明",还能掩盖日军的侵略罪行,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日军慰灵显彰南京菊花台表忠碑

    战时美军登陆中国计划的演变(1941-1945)——以美国对日战略为视角的考察

    张毅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战争期间,从无条件投降、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以及维持国内民众士气的国家政策出发,结合进攻日本本土与海上封锁两种基本对日战略,美军计划人员提出了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系列作战计划.在这些计划中,美军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目标有所不同,或是为了夺取物资输入港口,或是为了控制沿海地区制海权与制空权.登陆中国计划目标的不同,反映了美国陆军与海军有关对日战略的分歧.在政治上考虑美国国家政策的情况下,美军计划人员得以协调军种之间的分歧,修正、搁置直至最后取消登陆中国计划.可以说,战时美军登陆中国计划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军计划人员政治考虑的结果.

    美军登陆中国计划进攻日本本土战略海上封锁战略国家政策军事战略

    独立建国后新加坡中学国史教科书中的二战记忆建构

    朱大伟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后,其历史教育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未受政府重视,从1984年出版第一部中学国史教科书起,此后直到2015年最新版中学国史教科书的出版,其间历经了多个版本的演进.这些教科书着意书写新加坡故事、构筑民族国家记忆,其中对新加坡具有转折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建构,尤其受到重视.无论是独立建国初期涉及新加坡历史的教科书,还是1984年以后不同版本的统一的中学国史教科书,艰辛与恐怖始终是它们的叙事基调,塑造和传承着新加坡人的二战创伤记忆.同时,这些教科书也通过二战主题叙事篇幅的增加,叙事框架脉络由马来亚地区本位转向新加坡中心本位,英雄人物叙事的强化、泛族群化,族群间战争经历叙述的同质化,以及二战历史教训的添设等多个维度,推动着二战记忆图景的变动.记忆图景变动的背后,暗含着新加坡政府着眼当下、建构国家认同的现实导向.

    新加坡国史教科书二战记忆国家认同

    汾离公路伏击战几个史实考析

    王文文张俊峰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8年9月八路军第343旅在汾离公路对来往的日军连续发起了3次伏击战,击退了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但长期以来,关于此次战斗的具体历史细节众说纷纭.根据中日文资料相互印证,可以确定被伏击日军为第109师团步兵第118旅团,三次战斗分别发生于9月份的14日、17日、20日,取得了歼敌800至1000余人的战果.然而,在20日的王家池战斗中,日军旅团长山口三郎少将死里逃生,不久又回到晋西继续率部进行侵略活动.汾离公路伏击战在后来的抗战史研究中并不引人注目,但对保卫陕北河防、建立晋西南根据地都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既有已彪炳史册的典型战斗,也包括被历史尘埃掩盖、不为学界关注的抗战"神话",还原历史,更应将这些众说纷纭的"神话"作为一个历史片段进行严谨细致的考证和研究.

    汾离公路伏击战吕梁三捷八路军343旅杨勇

    日本《外事警察报》中新四军相关史料选译

    霍耀林高静涵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四军自诞生伊始,日本外事警察就对其保持了密切关注,对其相关活动进行调查、收集、研究.这些资料国内外学界迄今很少有人关注或使用.内容主要涉及新四军的编成、训练、战略战术、动员、宣传及国共关系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发掘、解析,从敌对的视角为认识和了解新四军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新四军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补充.

    日本外事警察《外事警察报》新四军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