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学报
江苏农业学报

严少华

双月刊

1000-4440

jsnyxb@163.com

025-84390285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省农科院内

江苏农业学报/Journal 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牧业学术刊物,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文献源的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农业各学科在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科研成果的专题报告,各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综合评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的分布及抗病效应

    于雅洁曹鹏辉宋云生陈飞...
    769-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 799 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分析基因型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 799 份供试水稻品种中,以抗性基因 Pib的分布频率最高,抗性基因 Pita的分布频率也相对较高,抗性基因 Pi2 分布频率较低,多数材料携带 2 个抗性基因;在抗性基因组合中,Pita+Pib组合检出率较高,为 44.81%(358/799).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当供试材料中只存在单一抗病基因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 33.60%(86/256),当供试材料中存在复合基因型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 61.02%(299/490),表明抗性基因共存可以有效增强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稻瘟病PARMS技术抗性基因抗病育种

    基于转录组比较的燕麦类似贮藏蛋白在小麦面团强度性状中的作用

    晁岳恩王沙沙汪庆昌黄超...
    77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团强度是影响小麦加工应用的主要品质指标之一.为鉴定与面团强度性状相关的贮藏蛋白编码基因,本研究以高相对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完全相同的 2 个品种(郑麦 366:高面团强度品种;郑麦 366 杂交后代品种郑麦 369:低面团强度品种)为研究材料,比较开花后 14 d、21 d、28 d的贮藏蛋白编码基因表达差异,评估基因编码蛋白的面团强度贡献值,以及面粉的巯基含量差异等.结果表明,在 25 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贮藏蛋白编码基因中,无高相对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低相对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其中郑麦 366 显著上调表达基因 14 个,包含8 个燕麦类似蛋白编码基因和 6 个醇溶蛋白编码基因;显著下调表达基因 11 个,包括 10 个醇溶蛋白编码基因和 1个燕麦类似蛋白编码基因.贮藏蛋白面团强度评价模型的评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编码的燕麦类似贮藏蛋白对面团强度性状的贡献值不低于优质麦谷蛋白亚基,暗示燕麦类似贮藏蛋白可能也是影响面团强度性状的重要蛋白质类型.

    小麦燕麦类似贮藏蛋白面团强度自由巯基转录组

    基于SSR标记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系遗传多样性及粒形性状关联位点分析

    刘丽王培王传之陈先连...
    785-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通过在 20 条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的 135 对SSR标记对 192 份黄淮海地区参试夏大豆品系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品系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测量品系的粒长、粒宽、粒长粒宽比,并进行粒形性状位点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35 对标记共检测出 365 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2.703 7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为1~5 个,多态信息含量为0~0.676 7,平均值为0.368 6.供试的 192 份大豆品系遗传多样性(多态性百分率=97.78%,等位基因数=2.703 7,有效等位基因数=1.956 1,Shannon's信息指数=0.709 0)丰富,根据供试大豆品系来自区域分为 5 个自然居群,自然居群间遗传相似度(GI≥0.925 2)较高,遗传距离(GD≤0.077 8)小,表明黄淮海地区品种间交流频繁,遗传资源丰富.群体结构分析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192 份参试夏大豆品系被划分为 5 个遗传亚群,且每个遗传亚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连锁不平衡.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 7.69%、6.23%、5.57%.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0.05 的显著水平下,共检测到88 个与粒形性状关联的位点,其中有4 个与粒形性状关联的位点在2 种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别位于 5 号、16 号、19 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 19 号染色体中的Sat_071 位点表型贡献率最高.

    大豆遗传多样性粒形关联位点

    基于转录组的3种缬草SSR位点信息比较分析

    王鑫武俊达姜玲玲周景瑞...
    796-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 3 种缬草SSR分子标记的差异,开发相应的引物用于缬草的鉴定及分子育种.本研究采用Ex-cel和MISA软件对 3 种缬草转录组中SSR位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Primer 3.0 软件随机设计SSR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引物的有效性和SSR的多态性.结果显示,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VOL)、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iatifolia Miq.(VOI)及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officinalis Linn.(VOO)的转录组数据分别包含29 462、40 840和29 280个序列总数(Unigene),这些Unigene分别包含7 515、8 046和7 330个SSR位点.3 种缬草的SSR位点的发生频率为 25.50%、19.71%、25.05%,平均距离为 4.16 kb、4.20 kb、4.22 kb.SSR单碱基重复基元的主要类型为A/T型,占SSR总数的 41.76%、41.30%、38.50%.VOL、VOI、VOO 3 种缬草的独有重复基元数量分别是 44 种、45 种、25 种.随机设计的引物扩增SSR的有效率为 77.78%,具有SSR高多态性的引物占比 55.56%.总之,3 种缬草的SSR位点具有分布密度高、出现频率高、重复基元类型多等特点,多态性好,可为 3 种缬草后续的鉴定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缬草SSR位点转录组PCR

    油桐HSP7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王占军汪虹妍杨妍萍叶青芳...
    80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油桐HSP70 基因的功能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对HSP70 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鉴定和分析,包括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染色体定位.同时分析了HSP70 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油桐 HSP70 基因家族包含 24 个家族成员,24 个 HSP70 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4.57~8.70,且大部分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HSP70 家族成员分为 5 个聚类,油桐与毛果杨亲缘关系较近.24 个VfHSP70 蛋白氨基酸序列都包含HSP70 保守结构域.22 条HSP70 基因分布在 10 条染色体上.分析不同时空的VfHSP70 基因的表达量发现,VfHSP70-5在开花前 30 d、开花前 25 d、开花前 10d的花蕾中表达量均较高.VfHSP70-4在油桐根、茎、叶和种子中均有较高表达量.以上结果表明,VfHSP70 基因可能在调控油桐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油桐HSP70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

    刺角瓜嫁接对厚皮甜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及成熟期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张浩宋扬王建国黄远...
    817-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刺角瓜砧木嫁接对厚皮甜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效果以及对成熟期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厚皮甜瓜黄梦脆为接穗,刺角瓜ZM1、PI1029 为砧木,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测定成熟果实的相关品质、芳香物质;以自根甜瓜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测定根部根结指数.结果表明,两种刺角瓜砧木嫁接甜瓜根部根结指数均低于自根甜瓜,2023 年 1 月 1 日和 2023 年 1 月 20 日的茎粗高于自根甜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均高于自根甜瓜;PI1029 为砧木嫁接甜瓜果实单瓜重低于自根甜瓜,而ZM1 为砧木嫁接甜瓜果实单瓜重高于自根甜瓜;甜瓜果实中共检出 116 种芳香物质.两个砧木嫁接甜瓜果实较对照果实芳香物质种类减少;以ZM1 为砧木嫁接甜瓜果实酯类、烷类、酸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高于对照果实.由此可见,不同砧木嫁接甜瓜芳香物质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导致共有芳香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以及特有特征成分的存在;以ZM1 为砧木嫁接甜瓜的综合性状优于自根甜瓜,ZM1 适宜作为黄梦脆的嫁接砧木.

    刺角瓜甜瓜嫁接南方根结线虫品质

    控释尿素释放周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刘梦竹王锐冯源王坤庭...
    827-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 9108 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 270 kg/hm2的条件下,以不施氮(N0)和施用普通尿素(CK)为对照,探讨普通尿素分别搭配释放周期为 60 d、80 d、100 d、120 d的 4 种控释尿素处理(分别记作T1 处理、T2 处理、T3 处理、T4 处理)对水稻产量、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普通尿素搭配控释尿素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有显著提高.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处理可以增加水稻植株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获得较高结实率.与释放周期为 120 d的控释尿素相比,释放周期为 100 d的控释尿素的氮素释放量更加匹配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氮素量,氮肥利用率较高.由此可见,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对氮肥的利用率.

    水稻产量控释尿素释放周期氮肥利用率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机制

    赵政王呈玉米洋辰韩华...
    835-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并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本研究设置对照(CK)与 6 种处理[秸秆翻埋还田(SB)、秸秆轮耕还田(SRT)、秸秆碎混还田(SC)、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留高茬还田(SHS)、秸秆条带还田(SS)],开展室内室外分析和定位试验,测定土壤水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具体表现为土壤的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子含水量、比水容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土壤中水分的运动能力,提高土壤中可被植物利用的水分含量,具体表现为土壤田间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由水含量、有效水含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提高黏粒含量,增大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SB处理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总孔隙占比、大孔隙占比、中孔隙占比、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最小持水量、萎蔫系数、水力传导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与土壤饱和持水量、自由水含量、萎蔫系数、最大分子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作用机制:秸秆在土壤中被分解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容重降低,大大增加了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土壤中黏粒含量增多,总孔隙、大孔隙、中孔隙的占比提高,土壤结构得到了优化,综合提高了土壤的蓄水和供水能力,促进了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综合来看,秸秆翻埋还田方式适合中国东北地区,本研究结果为农民选择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了科学指导.

    秸秆还田土壤水分机理相关性分析

    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小白菜品质的改善

    董成冯发运马丽雅生弘杰...
    846-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可以吸附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对植物的毒害,但是被吸附的污染物存在二次释放的风险,影响生物炭的修复性能.本研究采用生物炭对实验室前期筛选的 3 株具有降解毒死蜱功能的内生菌进行固定,对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利用盆栽试验对生物炭固定化菌剂降解毒死蜱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生物炭固定化HJY菌对毒死蜱降解效果最优,在生物炭粒径为 60 目、固定化温度 30℃、固定化时间为1d时制备的生物炭固定化菌剂施入土壤中 15d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可高达92.40%.施入土壤35 d,在2 mg/kg毒死蜱污染土中相较于生物炭,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处理小白菜和土壤毒死蜱含量分别降低了 81.8%和 77.4%,在 20 mg/kg毒死蜱污染土中小白菜和土壤毒死蜱含量降低了 79.4%和 50.3%;小白菜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小白菜中毒死蜱含量与土壤中毒死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小白菜品质与其毒死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与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固定化菌剂显著提升了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并改善了小白菜的品质.

    毒死蜱鞘氨醇单胞菌生物炭生物修复小白菜

    CO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曹琰梅柯浩楠商东耀武熳秋...
    85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CO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2浓度缓增处理C80(CO2 浓度缓慢增加80 μmol/mol)和C120(CO2 浓度缓慢增加120 μmol/mol).结果表明,CO2浓度缓增处理没有改变小麦田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2017-2018 年冬小麦生长季,CK、C80 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49±3.33)mg/m2、(26.83±3.21)mg/m2;2018-2019 年冬小麦生长季,CK、C120 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13.06±2.66)mg/m2、(121.20±9.28)mg/m2.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80处理土壤-冬小麦系统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99±1.39)mg/m2、(29.83±4.20)mg/m2.各生育期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冬小麦系统N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冬小麦N2O排放量开顶式气室CO2浓度缓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