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师教育者非正式学习策略研究

    曾思慧田佳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正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自其被提出起就引发了教师教育学者的浓厚兴趣。它具有自然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在教师教育中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研究发现,教师教育者非正式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自我为导向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自我阅读、自我写作、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一种是在人际互动间发生的非正式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直接同事间、间接同事间和学习共同体间。教师教育者可以通过深化自主学习意识、构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获得非正式学习外部环境来提升非正式学习能力,助推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

    非正式学习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

    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

    冯笑艳杨婕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国家新时代重点关注的教育工作。传统的显性教育重认知,轻实践,以说教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和内在需求,而隐性教育主张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各种育人环境和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聚焦隐性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教育新路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知爱国主义、在校园文化中共情爱国主义、在网络世界中坚定爱国主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浸润爱国主义、在科技创新中深化爱国主义,以期引领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隐性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

    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廖镇宇胡恒钊文丽娟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要求。当前,在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教学主体不足、内容不明、方式不新等短板。为消除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应当从设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衔接、开辟好网络思政和第二课堂的阵地、营造好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氛围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发力,来创新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优秀农耕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倪睿思许琦孙立伟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了产教融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旨在为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

    胡皓月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认知观念、网络基本技能、网络行为管理相对欠缺,网络安全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在家庭经济情况、网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家庭居住地、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每天上网时长和性格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以上差异。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运用"大思政"视角,通过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推进大学生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对策提升

    新文科背景下文科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赵薇高军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科硕士是研究生中人数比例较大的群体,但是来自单一学科背景的文科人才不能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如何助力文科转向中国话语体系主导之下、培养新时代更具中国特色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已成为当下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在培养文科类硕士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价值观念薄弱、课程融合不深、教学方式雷同、评估体系单一等。为此,可从强化思想引领、学科交叉融合、革新教学技术、多方协同育人等方面为培养文科硕士复合型人才提出建议。以期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能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探究

    唐增城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面临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以解决心理层面问题为切入点,能更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主导性、主动性和融合性等特点。以实现情绪稳定、价值引领和促进行动为目标,以工作者疏导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日常事务管理为抓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有效推进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专业化、常态化、长效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

    大模型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应用实践

    苏宝陆媛斌刘曦瞳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基于大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强调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关键应用。通过分析研究生的学习行为、作息时间和消费习惯等行为数据,预测是否存在心理压力和适应问题。在数据处理方面,采取了匿名化处理、加密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以保护研究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需要考虑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研究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与预警,是重要的应用领域。通过分析研究生的行为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可以预测心理问题的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需要多方面的数据支持和正确的分析方法,以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干预效果,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大模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反思

    周彦霞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借助课程教学,培养造就一批能力过硬、立场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新时代青年,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文章从实践视角分析了我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在宏观层面对纠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后,围绕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层面提出了高效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与实践

    刘妍姜冠休宋子涵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故探索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是满足新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重要内容与实践。"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培养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界融合的方式,有助于走出传统培养模式的困境,提升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章剖析了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政产学研用融合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路径,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地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研究生教育金融专业硕士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