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与运输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与运输
交通与运输

杨东援

双月刊

1671-3400

shjtgcxh@126.com

021-63233961

200002

上海市汉口路193号324室

交通与运输/Journal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主办的融指导性、专业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科技期刊。致力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探索与交流;加大现代物流构建与发展前景的研究与介绍;积极推荐城市与运输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山地组团城市职住分布与通勤流空间特性研究

    钟宇李健波成国积赵庆文...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山地组团城市的职住空间分布和通勤流空间分布特性,选取贵阳市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采用空间错位指数、职住偏离度、职住分离率 3 个指标分析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通勤流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贵阳市的人口和岗位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且存在部分空间上的重合.②贵阳市各县域的职住同区比例较高,职住空间发展相对协调,职住偏离程度并不高,职住基本平衡.③贵阳市的通勤流空间整体上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通勤结构呈现出以贵阳老城为中心的主要通勤圈和以观山湖区为核心的副通勤圈的空间格局.

    手机信令数据组团城市职住空间通勤流职住匹配程度

    英国、德国和美国交通模型应用的标准化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经验

    朱墨马毅林宋素娟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交通规划模型技术以来,诸多城市建立了不同维度的交通模型,用于对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政策等决策进行测试、仿真,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量化的支撑.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 2 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标准化的测试流程;二是测试结果仅关注交通流相关结果,其他大量模型计算结果未能发挥其应有价值的有效利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模型应用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集合各领域从业人员建立交通模型构建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在决策过程中能够给出解释性更强的决策建议.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为我国交通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宏观交通模型交通模型标准交通分析评估流程体系

    基于GPS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货运枢纽交通特征研究

    蒋相华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道路货运调查抽样率较低、调查成本较高、时效性较差,难以反映货运枢纽集散过程连续性和关联性特征的问题,基于货运交通流自有的时间序列特性,提出12t及以上货车GPS与道路匹配的方法和运用手机信数据令识别货车司机的方法,并给出数据模型结构和算法关键步骤.结论表明,用 2 种数据分析方法得到货运枢纽交通来源去向分布、集散路径及车速特征,与上海市交通运行年报反映的道路货运发展现状相符,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的货车司机人数与实际数量相当,所提出的货车集散路径算法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摸清货运枢纽道路交通空间利用状况,提高货运系统规划及运营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道路货运货运枢纽GPS数据手机信令数据

    山区公路下坡路段车辆事故形态分析及设计阶段追尾风险评估

    田毕江吴云川熊昌安杨轸...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某高速为例,从交通事故车辆类型占比、交通事故形态等方面对山区高速全路段与下坡路段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显示:下坡路段相较于全部统计路段,大型车事故比例增大 64.0%,中型车事故比例增大128.9%,小型车事故比例降低 93.4%,差别较为明显.下坡路段的设计和管理方面除应重点关注大型车外,还应提升对中型车行驶安全的关注.全路段与下坡路段交通事故数据中,追尾碰撞占比均超过半数.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路段坡度及公路运营管理速度快速验证方法,考虑路段坡度、车辆速度、跟车距离、降雨环境下路面附着系数等参数,可在公路设计阶段快速简便地为下坡路段相关设计参数的验证提供辅助,并对车辆追尾碰撞风险进行评估.

    交通安全下坡事故分析追尾碰撞风险评估

    基于偏联系数的高速公路碰撞安全风险态势评估

    刘爽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的碰撞研究中,主要关注交通流、恶劣天气等因素,对线形指标探究较少.因此,亟需更全面的指标对碰撞风险的评估.为评估高速公路碰撞风险、探究风险动态变化趋势,提出基于五元偏联系数法的碰撞安全风险评估,进而弥补了高速公路风险评估碰撞风险的缺失,完善了高速公路评价体系,对风险指标和趋向变化进行了动态预测.首先,从驾驶员、车辆、道路、交通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角度出发,构建包含15 个指标的交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到单一赋权方法存在的不足,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改进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其次,以河北省某高速公路 6 个包含丰富线形数据的路段作为分析案例,运用模型对其安全风险态势进行评估.

    五元偏联系数改进变异系数法安全风险风险态势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风险预警与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研究

    朱晓东罗瑞琪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高速公路二次事故发生几率,提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创新研究了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风险预警与可变限速控制策略.首先,基于采集得到的交通流数据,选用贝叶斯随机效应 Logit 模型来构建一种二次事故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高速公路上一次事故引起二次事故的概率;其次,开发可变限速控制策略,根据一次事故发生后道路交通流的实时变化,自动调节高速公路的限速值;最后,通过可变信息情报板对限速值进行发布,并进行上下游协调控制,对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进行主动干预,主动调节车辆运行速度等,从而预防二次事故的发生.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风险预警可变限速行车安全

    "小街区密路网"条件下道路规划设计与交通组织分析

    时间王健容铭俊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街区密路网"被视为解决交通城市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广受关注.然而,"小街区密路网"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小街区密路网"城市规划模式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道路规划设计与交通组织,对其实施过程中的不适应问题进行优化改善.通过阐述"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模式特点与优势,对其不适应性进行分析,并归纳交通组织思路及要点,提出道路规划设计与交通组织实施策略.

    小街区密路网道路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组织

    基于三维实景的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站位方案研究

    尚宇飞卢祝清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站址位于长江岸边,站址区为溶蚀剥蚀中低山地貌,普遍表现为深切峡谷,地形复杂,地势陡峻,危岩落石、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分布较广,为站址的选择带来较大的困难.为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三维大场景遥感影像特征及野外调查,建立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线路三维实景模型,满足线路三维虚拟踏勘、方案竞选验证和方案三维展示分析等勘察设计工作需要,提升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线路勘察设计数字智能化水平,为站位方案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维实景观光复杂山区线路选线站位选择

    上海轨道交通30年客流特征分析

    沈云樟陈必壮王忠强龙力...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的轨道交通始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经过 30 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约800 km的超大网络,地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首位,2019 年前网络客流规模已经超过日均1000 万乘次,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反映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正在开展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和深化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通过分析上海轨道交通30 年客流特征的变化,反映不同阶段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格局演变的相互关系,进而重点阐述现状轨道交通不同类型线路的客流特征,总结当前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未来提升客流效益的建议.

    轨道交通客流城市格局

    呼鄂城际新机场站站型规模比选研究

    赵明亮刘志军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机场站为呼鄂城际新建中间站,其作为地区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等多方式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节点,经济合理确定新机场站站型,满足枢纽铁路运输需求,对助力新机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及发挥车站能力意义重大.首先,对新机场站承担的客运量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机场站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及车站作业量;其次,结合机场站办理的客车对数,针对车站站型规模共研究了 2 台夹4线(方案Ⅰ)、2 岛4线(方案Ⅱ)、2 台 5 线(方案Ⅲ)及2 台 6 线(方案Ⅳ)4个方案,重点从运输组织、到发线能力利用率、工程投资、实施条件、对机场在建工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选;最后,通过高峰小时能力适应性分析检算了车站规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类似于综合交通枢纽站设置高速铁路地下车站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呼鄂城际新机场站站型规模到发线能力利用率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