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传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传动
机械传动

秦大同(兼)

月刊

1004-2539

Jxcd@chinajournal.net.cn

0371-67710820;67710817

450052

郑州嵩山南路81号

机械传动/Jour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告机械传动领域研发及装置,测量技术等方向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仿象鼻螺旋形折展机构设计与应用研究

    王汝贵金聪杨泽慧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象鼻卷起及伸展两种姿态,设计了一种多模块组成的螺旋形空间折展机构.分析模块间的几何关系,通过D-H法算得模块端点位置;探讨了螺旋形受模块夹角、长度、数量及缩放系数的影响;通过尺度优化,从整体上设计螺旋形状,以太阳翼的设计为算例,将最大展开长度作为目标函数,以螺旋形范围、间距和杆件尺寸为约束条件,计算得出尺度参数;给出了太阳翼、抓手等应用的三维模型,并针对每个应用简要说明了合适的驱动方式.该机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螺旋形机构的设计提供些许参考与借鉴.

    象鼻螺旋形折展机构尺度优化

    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壳体振动特性研究

    王毅陈勇代青林张浩南...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款纯电动车两挡双离合自动变速器(2DCT)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变速器壳体模态仿真与试验,验证了壳体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然后,考虑电动机工作效率因素,利用建立的变速器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不同转矩工况下的齿轮副传递误差变化规律;分析轴承动态力,并将其作为边界条件,研究了壳体的振动特性;通过分析模态参与因子(Modal Participation Factor,MPF),确定对壳体振动贡献较大的模态阶次;最后,对振动明显区域进行多工况的振动加速度仿真和试验测试,验证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明确了 2DCT壳体的振动特性.

    电动汽车两挡变速器壳体传递误差模态参与因子

    一种新型轴承式减速器的牵引传动接触应力分析

    舒红宇赵亮余义杰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行星牵引传动的行星轮轮廓线轴端构建圆弧,并使该圆弧与外圈和太阳轮轴端面接触点保持在径向牵引接触线上;巧妙地替代推力轴承,设计出一种更为紧凑的新型轴承式减速器.结合装配过盈量、接触线的全圆弧素线修型及接触线边缘倒角的影响,对其径向接触应力与两端凸缘应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多组3D理想模型,并采用Abaqu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轴承式减速器外圈、行星轮、太阳轮接触线均存在边缘应力集中现象;合理的接触线素线修型和边缘倒角能使接触应力均匀且改良边缘效应;改善牵引传动的接触应力的最好方法是接触线素线修型和边缘倒角同时进行;凸缘处接触应力在不同凸度修型时分布及大小基本相同,且行星轮与外圈、太阳轮的接触线与凸缘的轴向和径向接触能保持在一条牵引线上.

    行星牵引传动接触应力轴承式减速器素线修型

    基于斜角切削模型的弧齿锥齿轮加工残余应力仿真分析

    王浩张丰收蒋闯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成形法铣齿加工弧齿锥齿轮大轮,对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速度等切削用量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成形法切削加工弧齿锥齿轮的特点,建立斜角切削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对齿轮的切削加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运用单因素法分别模拟了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切削深度以及冷却液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由模拟仿真结果得知,弧齿锥齿轮斜角切削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沿层深呈"勺形"分布且表面为残余拉应力,亚表面为残余压应力,表面切向残余应力大于轴向残余应力;表面残余拉应力会随进给速度和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残余应力的层深随进给量的增大而加深,切削深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不明显;添加冷却液能够降低表面的残余拉应力.研究为弧齿锥齿轮切削加工残余应力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弧齿锥齿轮斜角切削残余应力有限元仿真

    地铁齿轮箱球墨铸铁和铝合金箱体强度及试验对比分析

    胡志强赵媛媛李熙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标准地铁120B车型齿轮箱箱体,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别对铝合金和球墨铸铁箱体进行了疲劳强度、静强度、安全鼻强度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工况下铝合金箱体最大等效应力均大于球墨铸铁箱体,差值最大比例为36.3%;对铝合金和球墨铸铁箱体进行了静强度和型式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铝合金箱体的最大应力大于球墨铸铁箱体,差值比例为8.3%,铝合金箱体的最大声功率和振动值均不小于球墨铸铁箱体,但轴承平均温度下降10 ℃左右;尽管铝合金箱体强度弱于球墨铸铁箱体,但整体安全系数较高,仍能满足使用寿命33年或960万千米的要求.对铝合金箱体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可知,球墨铸铁和铝合金均可以用于地铁齿轮箱,两种材料各有优劣,在设计时可根据车辆具体要求进行优先偏向选择.

    标准地铁箱体仿真计算试验轻量化

    基于Masta的电动汽车减速器振动噪声响应特性分析

    余磊孙章栋赵仕烜张明杨...
    115-12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减速器系统的耦合振动响应特性,运用Masta软件建立了齿轮传动系统的模型;导入差速器壳体和减速器箱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耦合,并通过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分析得到减速器各个工况的噪声瀑布图以及减速器各个工况的噪声切片图和动态响应曲线;研究了齿轮传动系统压力角、螺旋角和齿宽3个参数对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速器系统各个工况动态啮合力减小,其噪声辐射均有大幅度下降,为减速器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振动响应特性多工况压力角螺旋角齿宽动态啮合力

    考虑错位角的角接触球轴承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王会杰邱明李军星刘志卫...
    123-12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角接触球轴承实际安装会出现错位角,与承受过大外载荷会产生接触椭圆被截断的情况,提出一种包含错位角的轴承极限承载能力分析模型.通过改进算法,减少方程数量,降低了模型求解难度;通过与文献、Romax软件的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最后,以角接触球轴承7008C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错位角与径向力、增加滚动体数量、减小滚动体直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极限轴向力与极限倾覆力矩;增大沟曲率半径系数与挡肩高度可以显著提高极限轴向力与极限倾覆力矩;然而,最小挡肩高度制约了轴承的极限承载能力.

    角接触球轴承错位角极限轴向力极限倾覆力矩改进算法

    高速机床轴承温升分析及试验研究

    李江山袁勇郝大庆陈后清...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机床中的轴承摩擦热会引起滚动体变形、"烧轴"等现象,进而导致轴承疲劳寿命降低,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以高速角接触球轴承7003C为例,在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轴承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局部法建立轴承的摩擦功耗计算模型;在传热学的基础上分析轴承系统传热,建立热传递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轴承系统温升模型并进行温升仿真,分析转速、轴向力、润滑油温度对轴承系统温升的影响规律.最后,设计温升试验并与理论仿真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轴承转速增加、轴向力增大均会使轴承系统温升增加,钢球处温升最高,其次是内圈,最后是外圈;润滑油温度对轴承系统温度变化有重要作用.利用高速轴承温升试验机对轴承外圈温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最大误差率为11.66%,验证了理论计算与模型仿真的合理性,为研究轴承疲劳寿命提供了一定参考.

    角接触球轴承拟静力学生热量温升模型温升试验

    双电动机两挡DHT仿真与转矩分配策略研究

    张志刚王晓松卿海张代明...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DHT)具有质量轻、总体尺寸小的优点,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混合动力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动力源,可以通过改变运行模式来应对不同的运行工况,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在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DHT转矩分配控制策略模型,以控制发动机最优输出转矩为核心,从而保证发动机工作在经济区间内;对中国轻型乘用车测试循环工况(CLTC_P工况)和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工况进行了离线仿真.结果表明,实际车速与期望车速的匹配精度高,仿真模型可靠性强;CLTC_P工况下百公里油耗为5.74 L,比传统燃油车油耗节约36.33%.

    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转矩分配离线仿真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越障性能研究

    赵佳辉陈明惠梁志远李清都...
    145-15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稳定发挥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的最佳越障性能,研制了一种能够根据环境切换多种运动模式的新型轮履复合式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通过独立旋转机体和摆臂切换直立运动和履带运动模式,同时可以通过摆臂的转动大幅度地调节机器人的重心位置,具有较好的越障性能.在对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和运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跨越台阶这种典型运动过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验证了机器人模式切换的可行性,并计算得到了机器人能够攀爬的台阶高度的最大理论值.最后,根据计算获得的理论数值,利用仿真软件对机器人台阶攀爬过程进行仿真,验证了计算数值的准确性和机器人的越障性能.

    轮履复合式机器人越障性能运动学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