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精细化工中间体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精细化工中间体
精细化工中间体

王晓光

双月刊

1009-9212

j-fci@vip.163.com

0731-85357908

410007

长沙市芙蓉中路2段251号

精细化工中间体/Journal Fine Chemical Intermediat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湖南化工研究院主办、为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中间体协作网专业期刊。其专业报道重点定位于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及其它精细化工相关领域。辟有专论与综述、药物及中间体、染料及中间体、有机化工原料、功能材料、其它及专利信息等栏目,全面报道该领域的科研开发、工艺改进、市场信息等最新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食品接触再生PET监管、回收技术及发展趋势

    周波沈友良胡国荣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重视,食品接触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的回收利用技术引发关注.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再生PET材料的监管、回收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对不同回收方法的详细分析,强调了科技进步在提高回收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各国监管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接触再生PET监管体系的建议,旨在推动食品接触再生PET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旧PET瓶再生技术监管

    联苯肼酯对4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尹春峰孔玄庆欧晓明邓小军...
    5-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联苯肼酯对4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农药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测定了 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日本鹌鹑、家蚕、七星瓢虫和稻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评价其对4种环境生物的初级风险.结果表明,联苯肼酯对日本鹌鹑7 d-LD50为82.7 mg a.i./kg体重,中毒,风险不可接受;对家蚕4 d-LC50为184.0 mg a.i./L,中毒,风险不可接受;对七星瓢虫和稻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358.33 g a.i./hm2和116.88 g a.i./hm2,风险均可接受.因此,联苯肼酯禁止在鸟类保护区或鸟类大量聚集地及附近使用,同时在养蚕基地和桑树种植区也应禁止使用.

    联苯肼酯环境生物急性毒性风险评估

    新型2-氨基-4-苯基-3-氰基-4H-吡喃并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杨俊黄蕊杨显娟舒海霞...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熊果酸为原料,经过氧化、缩合、取代、环化四步反应得到2-氨基-4-苯基-3-氰基-4H-吡喃并熊果酸衍生物4a、4b和4c,其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HRMS确证.采用CCK-8法评价化合物4a~4c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的抗增殖活性,化合物4a~4c对A549及A549/DDP细胞的抑制活性都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顺铂,其中化合物4b对A549/DDP细胞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抑制活性[IC50=(0.087±0.003)μmol/L]及选择性.

    熊果酸2-氨基-4-苯基-3-氰基-4H-吡喃色烯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

    无催化剂直接合成单取代脲的研究

    翁玉芳蔡鸿飞郑人华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一种以哌啶类化合物和尿素一步反应直接合成单取代脲的方法,并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投料比对收率的影响.方法无需外加催化剂、操作简单安全、收率高.目标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 和 IR 确证.

    单取代脲缩合反应哌啶类化合物

    头孢哌酮衍生物的反应条件优化与抗菌活性研究

    董永广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力于开发头孢哌酮衍生物以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通过系统化的合成路径研究,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头孢哌酮衍生物的合成收率和产物质量,包括反应温度、时间和物质添加量.优化条件为7-ACA添加量0.15 mol、反应温度25 ℃、反应时间2h.优化条件下合成的头孢哌酮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同时通过抑菌圈直径测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评估了合成化合物的抗菌效力.尽管与现有抗生素相比,抗菌效力有待提高,但在扩展抗菌谱和克服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及分析,并初步推测其分子式为C17H19N505S.

    头孢哌酮衍生物抗菌活性合成路径

    6-甲酰基-3,4-二氢吡咯并[1,2-a]吡嗪-2(1H)-羧酸叔丁酯的合成

    刘万兴曹翠莲刘秀峥陈文文...
    25-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以吡咯和2-氯乙胺盐酸盐为原料,乙腈为溶剂,在四丁基硫酸氢铵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中间体1-(2-氨基乙基)吡咯(A),中间体A经Pictet-Spengler反应得中间体1,2,3,4-四氢吡咯[1,2-a]吡嗪(B),中间体B氨基上Boc保护基得中间体3,4-二氢吡咯并[1,2-a]吡嗪-2(1H)-羧酸叔丁酯(C),中间体C Vilsmeier-Haack反应,得到较高纯度和收率的6-甲酰基-3,4-二氢吡咯并[1,2-a]吡嗪-2(1H)-羧酸叔丁酯,纯度99.7%(HPLC),收率79.0%.对产品进行元素分析,产物元素分析与标准样对照基本一致,并经核磁验证.

    吡咯2-氯乙胺盐酸盐Pictet-Spengler反应Vilsmeier-Haack反应表征

    一种新型柔顺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杨珊何成刘英蒋唯峰...
    30-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了一款具有柔顺功能的固体柔顺珠,探究了不同种类柔软剂原料(如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酯基季铵盐、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与柔顺珠配方体系的适配性和柔软效果,结果发现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和酯基季铵盐的柔软效果最佳.同时探究不同添加量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的柔顺珠柔软效果,发现当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的添加量控制在5%左右能发挥出最佳柔软效果.当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与酯基季铵盐的质量比控制为1∶1复配添加时,具备最佳的柔软增效效果.此外还研究了柔顺珠与洗衣液同用时的去污影响,结果表明筛选所得柔顺珠不影响洗衣液的去污效果,在实际使用时可与衣物洗涤剂同用,新型柔顺珠的开发与研究为后续柔顺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柔软剂柔顺珠柔软度去污

    载体颗粒尺寸对Pd/γ-Al2O3催化氧化苯甲醇性能影响

    王哲李晓良史荣会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载体粒径尺寸对Pd/γ-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以微米级γ-Al2O3-V和纳米级y-Al2O3-N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Pd,然后将制备的Pd/γ-Al2O3用于苯甲醇无溶剂催化氧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γ-Al2O3的颗粒尺寸对Pd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 Pd/γ-Al2O3-V(Ea=127.4 kJ/mol),载体颗粒尺寸更小的 Pd/γ-Al2O3-N(Ea=82.1 kJ/mol)具有更低的反应活化能,从而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N2-BE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由载体差异引起的较小的Pd纳米颗粒尺寸、较大的孔容和孔径及表面较为丰富的Pd0物种是纳米级Pd/γ-Al2O3-N取得优异催化性能的关键.

    Pd/γ-Al2O3载体颗粒尺寸苯甲醇催化氧化无溶剂

    改性酵母载硫化纳米铁对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性能

    邓大乐石国荣周峥
    42-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液相还原法,以废弃烟叶提取物为还原剂,将吸附在酵母菌上的Fe(Ⅱ)原位还原后,再以硫化钠为硫化剂进行硫化,绿色合成了改性酵母载硫化纳米铁(S-nZVI/SCM),并探究其去除水中Cr(Ⅵ)的性能.结果表明:S-nZVI/SCM主要通过将Cr(Ⅵ)还原为Cr(Ⅲ),并与Fe(Ⅲ)共沉淀来去除Cr(Ⅵ).Cr(Ⅵ)的去除率随S-nZVI/SCM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溶液pH值的升高和Cr(Ⅵ)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反应温度的影响较小.2.5 g/L S-nZVI/SCM对 100mg/LCr(Ⅵ)的去除率为(93.8±0.4)%.1 mmol/L Fe3+、Mg2+、Ca2+和SO42-共存能促进Cr(Ⅵ)还原,1 mmol/L HPO42-和HCO3-共存对Cr(Ⅵ)还原的抑制作用小于5%,而1 mmol/L K+、NO3-和Cl-共存对Cr(Ⅵ)还原去除的影响不明显.S-nZVI/SCM可用作原位有效去除水中Cr(Ⅵ)的修复剂,为低成本、绿色纳米零价铁改性材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改性酵母烟叶提取液硫化纳米铁Cr(Ⅵ)

    碳酸钾活化改性花生壳生物炭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李子厚胡可媛林榆程王楚怡...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花生壳为原料,碳酸钾为改性剂,在500 ℃氮气中煅烧制成系列生物炭材料(BC、KBC35%、KBC50%和KBC65%).采用XRD、SEM、TEM、BET、FTIR等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呈现明显孔道结构,在pH为7、投加量为2.5 g/L、反应时间80 min时,KBC50%对氨氮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达98.26%,吸附量为19.65 mg/g.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KBC50%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为主.

    氨氮吸附生物炭花生壳碳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