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乡土幼教":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

    王海英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新乡土幼教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学想象力

    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生育支持效果评估研究

    黄莉李玲叶晓阳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不仅具有早期人力资本开发功能,还兼具家庭育儿支持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学界关于学前教育在生育支持方面的效应研究较为不足.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验证了中国始于2010年的学前教育改革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对生育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公办园入园机会扩张使育龄妇女的再生育数量提高约0.2个;公办园入园机会扩张对高收入、高学历、低生育期望育龄妇女的生育支持效果显著.这表明,可负担、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及性扩展有助于扭转收入与生育率、学历与生育率的负相关状况;有助于促进低生育期望妇女的"多孩"生育行为.这一研究为厘清学前教育规模扩张的生育支持路径、评估其生育支持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可为相关部门把握政策成效、完善学前教育和托育的生育支持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学前教育改革规模扩张生育行为模糊断点回归

    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变迁的趋势与特点——基于2010-2023年重要政策文本的分析

    冯江英石慧艳白杨庞宇丹...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攸关国计民生,对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社会、党和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性、全局性、战略性价值.系统梳理分析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变迁趋势与特点,对全面深入了解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2010年至今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6年)为体制奠基期,即回归政府主导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第二阶段(2017-2023年)为体制深化期,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幼有所育民生保障向幼有优育高质量发展迈进.具体来看,我国2010年以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体制逐步制度化、科学化,注重公益普惠;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日益规范化、专业化,注重增量提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管体制不断系统化、过程化,注重持续改进.

    新时代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变迁

    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县域响应及其优化路径——基于政策场域理论的案例比较研究

    孙姗姗黄海涛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是实现义务教育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基于政策场域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遴选了我国东、中、西部各一个县作为案例样本,通过对三县教师轮岗政策响应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教师轮岗政策存在积极响应、规避响应和妥协响应等多种县域响应样态,部分县域政策响应成效仍差强人意,全员化、常态化的教师轮岗制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完善.当下,为激发新一轮县域教师轮岗政策活力,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监督力度、协调主体利益、扩大教育联盟,以缩小县域差异.

    教师轮岗政策响应政策场域案例比较

    场域变迁中的冲突与调适——一项关于交流轮岗教师社会表征建构的质性研究

    孙元涛章婧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流轮岗教师适应新工作场景的过程实际上是其社会表征的重构过程,历经锚定、具体化、自然化以及整合创生等社会心理机制.以社会表征理论为框架,通过质性研究将交流轮岗教师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内隐过程呈现出来,有助于引导交流轮岗教师将新环境中的信息、规范和教学方法与自身的原有理念、经验和知识相整合,加深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构建富有持续创生意义的新认知结构.

    交流轮岗教师社会表征理论适应过程质性研究

    县管校聘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省思

    王换芳林一钢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管校聘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改革中热议的话题,其政策初衷在于盘活教师存量,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壁垒,对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受有限的制度理性、保守的文化惯习、松散的合作格局影响,县管校聘改革面临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的理性失衡风险、个体私利与公共利益冲突的伦理博弈风险、内生发展被外铄发展遮蔽的发展异化风险.为规避县管校聘改革风险,应构建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制度理性;加强风险文化自觉,提高风险意识;畅通风险沟通渠道,打造共治格局.

    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轮岗风险社会理论

    中小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与互动模式研究——基于1008节课堂视频的智能分析

    杨晓哲刘昕王若昕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是教学发生的主阵地.以往的研究通常围绕几节或几十节课堂视频进行分析,而本研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了 1008节中小学语文课堂视频,从中实现"微观话语、中观行为、宏观课型"三个层次的智能判定,试图描绘我国中小学课堂的教学现象.研究发现,中小学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占比51.9%,师生互动时间占比30.5%,个人任务时间占比12.3%,小组活动时间占比5.3%.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进展,课堂已经较少出现一言堂现象,教师通过讲授与师生互动展开课堂教学.研究发现个人任务与小组活动时间仍极其有限,课堂中学生差异化学习时间不足.此外,不同年级的语文课堂整体样态和课型分布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初中课堂的教师讲授时间显著增加.随着年级递增,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频次呈现整体波动递减的现象.本研究借助更大规模的尺度和更精细的编码,进一步解释了中小学课堂的教学现象.

    课堂分析人工智能中小学课堂

    课堂美感经验的寻求:基于观念的教学

    邵朝友张桂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感经验意指在一个完整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具有审美性质的体验;它能启迪诗性智慧、陶冶道德情操、发展核心素养.面对美感经验被遮蔽的问题,基于观念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即以美感经验为学习结果、以观念激发学习期望、以问题解决为学习方式、以知觉为学习手段.之所以基于观念的教学能促进美感经验的生成,乃因为——观念能引出期望,为美感经验的生成提供认知、情感与行动因素;期望能推动探究,为美感经验的生成提供知觉体验与完满经验;观念能联结学习与生活,为美感经验的生成提供广大的校外空间.实践中,基于观念的教学可采取四种基本策略,即把美感经验纳入教学,把它作为审美类学习结果;选择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引发推进探究的观念;以问题解决推动学习进程,兼重知觉感受与理性思维;分享审美经验,引导学生重新观看世界.

    美感经验观念期望知觉探究基于观念的教学

    道义论视域下课堂评价伦理规范建构

    郑东辉
    74-7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非正式的课堂评价,渗透于学生的课业日常,旨在让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所要追求的伦理规范应该源于关注行为的正当动机并能为之提供具体指导的道义论.分析道义论的伦理资源,爱与敬重、正义、以人为目的是自明的且具有普适性,成为课堂评价伦理规范的重要思想资源.以此为据,充分考量课堂评价的特殊性,建构了四方面伦理规范:一是呵护与尊重学生的发展性和多样性,二是保护学生评价信息的隐私性,三是保证评价程序的正当性,四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权益.

    道义论课堂评价评价伦理

    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王红修旗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关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更是提升大湾区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关键.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打开我国教师教育与国际对话的窗口,对提升全球教师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在全球教育治理视角下,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旨意和运行机理,并构建包括领导政策协商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跨境培训研修机制、最佳实践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共享合作机制在内的粤港澳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以参与全球治理的愿景为指引,能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提供路径和范式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全球教育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