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究竟什么样的人可称为"教育家"

    吴康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别于"教育工作者"这一概念,汉语中的"教育家"是对极小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尊称.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论.教育家说到底必须是教育实践方面而不必是教育理论方面的"家".单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单纯的教育学者很难称得上教育家.教育家应该是教育实践领域中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不论官方授予称号还是民间赋予称谓,都需要考虑人们心中的那杆秤,需要顾及现实语境中占主导地位的"接受心理",不宜过于随意,门槛不宜过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具有"教育家天赋"的人在良好的制度与文化土壤中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滋养、锤炼乃至考验"生长"出来的.作为教育实践人才金字塔之塔尖部分的"教育家队伍"的规模十分有限,"我们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家"这样的说法有罔顾可能、用力过猛之嫌.在认识、判断乃至推动教育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上需要有足够的理性.

    教育家教育实践卓尔不凡教育家型教师

    儿童哲学深化思维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刘学良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儿童哲学作为一种关注儿童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强调思维的各技能、各维度、各层次以及各思考者之间协调发展,试图以整体性的思维教学来促进学生个人思维及集体认知的共同进步.通过形成哲学探究共同体,基于具象化、语言化、逻辑化、哲学化的实践策略,儿童哲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为推动我国思维教学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思维教学儿童哲学探究共同体哲学教育

    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议题与路径

    刘宇高芳祎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实施在底层逻辑上始终没有摆脱主客二分及其调和.关系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超越二元论思维,重构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方式.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一种时空性的关系存在.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中运用关系主义方法论,需将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通过分析性抽象基础上的理论综合展开研究.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涉及课程目标上劳动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课程内容上传统劳动形态和新型劳动形态的关系、课程实施方式上具身行动与心智投入的关系,以及课程评价指向上劳动评价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回应上述议题,需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着力于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本体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的关系、优化现实劳动教育空间与虚拟劳动教育空间的关系、优化劳动直接经验获取与间接经验习得的关系以及优化劳动过程写实记录与经验反思之间的关系.

    关系主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从"老三门"到"课程统整":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及未来展望

    王艳玲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论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回顾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历程,反思其内在逻辑,探索改革方向.分析发现,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经历了以"老三门"为主体(建国至上世纪末)、在"老三门"基础上拓展课程门类(上世纪末至2011年)、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2012年至今)及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统整"(2017年开启)四个阶段.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高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教师教育机构习惯于"搭便车"、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增开课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制度变迁的动力可以归纳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牵引.未来教师教育课程政策供给重点是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引导与激励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师教育课程课程制度变迁"老三门"课程统整

    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的区域构建

    王一军孙朝仁徐蕾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自觉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使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中存在"限制性规定与尝试性行动""社会惰化现象与教师科研热情""学校群体思维与教师个体创新"等诸多组织行为冲突.推动"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建设是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应有超越.在组织属性上,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强调个体目标优先、教师专业归属感、成员构成多元化、专业权力分散、成员间相互信任、知识分享上的集体作用等;在知识特征上,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追求个人经验与思考的互补性,研究过程表现为深度学习与创新行动,科研输出力求个性化、实验性与启发性;在文化品质上,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依靠友谊哲学,具有学习型组织型态、灵动风格、积极氛围和自然生态.区域构建跨校非正式教师科研共同体的政策支持包括:以筑巢孵化、共融网站、成果推广为内容的平台支持,以规定导引、榜样示范、学会联结为形式的组织支持,以研训辅助、项目支持、经费激励为路径的资源支持,以督评带入、晋升参照、专项评优为方法的评价支持.

    跨校非正式组织教师科研共同体友谊哲学政策支持

    乡村教师本土培养纵深推进的基本问题分析

    潘健徐欢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要不要、从哪里来、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等基本问题,是乡村教师本土培养纵深推进的前提.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理解乡村教师本土培养的价值,解决认识问题;确立定向培养为乡村本土教师供给主渠道,解决来源问题;明确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本土教师的独特优势,解决院校主体问题;基于乡村教育场域,培养"追梦人""新乡贤""大先生",解决目标、路径问题.

    乡村教师本土培养定向培养地方师范乡村场域

    中国式情、理、法的平衡——基于教育实习中两难空间的叙事分析

    魏戈刘蕊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中时常会陷入两难空间.本研究从386名职前教师撰写的"两难叙事"中发现,实习期间遭遇的两难情境主要涉及家校关系、同侪关系、师生关系,进而通过探究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规则冲突、利益偏差、供需失衡、角色游移,最终提炼出"中国式情、理、法的平衡"作为超越两难空间的本土概念.从教育实习中的两难空间窥见教师专业工作的复杂性,建议教师教育者回应职前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实习指导超越两难空间的束缚,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两难空间叙事分析

    儿童发展视角的多维反思

    杨光钦韩硕赵南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发展视角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主体、重儿童发展质量与过程的视角,这一观点得到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然而,遵从儿童发展视角的教育实践并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同一视角下仍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照角度,所以学界有必要对儿童发展视角本身进行反思.就儿童发展视角的主体维度来说,教师是从儿童群体还是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就其质量维度来说,教师是从"量"和"人才"的角度还是从"质"和"意义"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就其过程维度来说,教师是从现在看未来还是从未来看现在来看儿童发展过程,都会引致完全不同的教育实践.只有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儿童主体、从儿童最终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及儿童从发展中获得的价值感与意义感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质量、从未来看现在的角度看儿童发展过程的教育实践才会是符合儿童发展视角本义与现代教育立场的教育实践,也才是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有的实践样态.

    儿童发展发展视角主体维度质量维度过程维度

    公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突破——集群式专业力量的视角

    郑玉莲杨莹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凸显我国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价值取向的主要渠道,更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民生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的政策、所有权、治理成效与问题等,鲜有涉及其保教运行中的质量持续提升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19位公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呈现城镇公办小区配套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分析集群式专业力量助推公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公办小区配套幼儿园可持续发展集群式专业力量

    企业托育:共同富裕背景下优质高新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杜丽静杨名钰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质高新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其举办专业托幼机构,能为员工子女提供普惠托育服务,但其所承担的新社会责任亟待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已招生企业托育的案例研究,发现优质高新企业办托的动机是为了引育用留、稳定才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企业托育对身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员工承担了最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对年幼儿童及儿童家庭承担了视为底线的法律责任及作为科技人应有的数字责任,对身为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当地政府部门及社区承担了道德责任.在园所建设与发展上,企业内部提供了资金、制度、技术与人才等多维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外部行政组织的鼎立支持.可见,优质高新企业举办的企业托育与企业员工、员工家庭、社会组织、社区发展与人文环境均产生了结构关联,是优质高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体现.

    企业托育优质高新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