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创教育的国际动向及其经验启示

    关韶峰杨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科技产业革命以及未来国际竞争,党的二十大提出"科学、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凸显全面变革科创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客观梳理和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科创教育发展现状与动向,归纳出政策导向注重科创贯穿教育系统、教学活动强调实践导向和项目驱动、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标准化、生态系统校内外多元协同等特征与经验.受这些经验启示,我国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树立科创教育的政策导向,从路径选择层面推动教育评估和师资培养体系构建以及行动式教学范式转向,从科创教育生态层面构建高校引领、社会多方参与的科创教育共同体.

    科创教育国际动向高质量发展

    青少年科创教育的工程哲学之思

    周列丁晓东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再到"科创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分别作为独立主体得以被关注同时又相互融合于教育的过程.但科创教育尚处于初探期,人们对工程、工程科学、工程教育、工程师等还存在认识盲区和误区.工程哲学确立了工程本体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为透视科创教育、明确工程教育对于科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视角.工程哲学视域下,工程教育打开"人工世界"的大门,让科创教育回归生活;工程教育有机整合科学与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工程教育丰富科创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工程教育为科创教育提供方法和策略.当前青少年科创教育存在中小学工程教育缺位、高等工程教育错位、大中小学工程教育断层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为引擎驱动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可实施三个策略:针对中小学,以"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工程教育普及;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以"回归工程"为要义,还原工程教育本真;针对大中小学工程教育衔接,以大学为龙头,强化工程教育辐射.

    青少年科创教育工程哲学工程教育

    青少年科创教育的"创中学"模型建构

    王枫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创教育作为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理解科学技术并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科创人才的重要途径."创中学"是青少年科创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吸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后迭代演进而来,倡导在创造中学会学习、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强调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创造过程的统一.本文基于青少年科创教育"创中学"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借鉴国际创造力教育的典型经验和研究成果,尝试通过构建"创中学"综合课程设计的"双螺旋模型"、"创中学"学习过程的"飞轮模型"和基于"创中学"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模型,创新科创教育的本土实践方式,助力党和国家科创人才早期培养.

    科创教育创中学科创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建设中乡村教育的使命担当:百年历程、当下意蕴与实践机制

    肖正德谷亚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余年来,乡村教育凭借其传递知识、启发民智、培养人才的功能,掀起了"救国"、"建国"、"兴国"三次使命担当的高潮.今天立足新时代,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乡村教育既应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又要为强国建设奠定现代科学技术基石;既应为强国建设构筑创新发展文化之魂,又要为强国建设着上靓丽生态文明底色.为此,就要在实践层面构建保障机制:强化公共精神,构建认知机制;强化情怀意识,构建动力机制;加强师资建设,构建人力机制;推进教育治理,构建创新机制.

    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乡村教育使命担当

    边际性的形成:当代中国农民教育心态的变迁逻辑——基于M村的民族志研究

    汤美娟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际性"是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教育心态的突出特质,是理解此历史进程的极佳窗口.通过对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发现,面对新出现的"鸡娃"教育心态,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在传统"天命观"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理解,形成了农民教育心态的新面貌.他们将"鸡娃"集中于良好外部学习环境的建设,对孩子"自身"则保持"望天收"的心态."鸡娃"与"望天收"两种矛盾的教育心态经"双向互构"共存于当下农民教育心态之中,使其表现出"边际性"特征.然而,当这种"双向互构"未能实现"微妙的平衡",两者的矛盾和张力凸显,农民也陷入教育焦虑之中.如此,只有寻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使它们重新建立"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平衡,农民才能在农村教育变革中实现精神的"安定".

    农民教育心态边际性教育焦虑民族志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何以执行偏差——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分析

    任强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执行偏差

    复杂系统视角下新时代乡村教师激励:特点、现实困境及其优化

    陈玉玲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系统视角下,乡村教师激励的政策、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子系统呈现复杂性特点;同时也伴随着政策不完善与执行失序,激励目标设定过于保守、激励内容开放性不足以及激励方法过于注重行政外力调控为主导等诸多困境.基于此,新时代乡村教师激励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包括增强激励政策的整体性,确保政策执行秩序;增强激励目标的动态性,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坚持激励内容的非平衡性,实施精准差异化激励;关注激励方法的自组织性,激发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复杂系统视角乡村教师激励复杂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中心教学是否促进了中国学生学习表现——基于上海TALIS教学视频研究数据的分析

    孙阳张民选
    5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过去20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可被视为广义国际学生中心教学运动的一部分,对中国教师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学生中心教学在中国的实施现状以及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依然缺乏可靠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一个五维度学生中心教学分析框架,结合2020年TALIS教学视频研究项目数据,对参与该项目上海教师的学生中心教学表现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内部差异分析,并检验了不同维度对上海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上海教师的学生中心教学在国际视野下呈现特殊的两极分化形态,在认知建构维度表现尤为突出,但在权力分享等维度则处于较低水平;上海女性、中青年和城区教师的学生中心教学整体表现要相对更加优异;上海教师的学生中心教学发展在不同维度间均存在正向关联;即便控制了前测等重要因素,认知建构维度依然对上海学生后测表现具有线性且独立的正向预测作用.考虑到上海教师在国际视野下高水平的认知建构维度表现,认知建构维度的学生中心教学可能是中国部分地区学生在国际测评中取得优异表现的重要原因.

    学生中心教学学习者中心新课程改革教学视频研究GTI

    从"传统"中发掘"现代":地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文化——齐鲁大地一所小学的文化创新之旅

    王娜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中发掘"现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最终形成学校现代化的"中国式"与"中国态".学校文化创新源于本土文化自觉,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主要以"集聚教育资源"和"发掘教育意蕴"的方式进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引入地域文化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也要有一定限度.本研究持续关注齐鲁大地一所小学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到学校文化,以此凝练与建构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统摄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空间的想象与搭建,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和优化.通过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传统走向文化自强并融入地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生成出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敞现出从事件开掘到价值凝练、从课程开发到理念贯注、从氛围扩散到整体重建的路径与对策,不但激活和焕发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现代化.

    地域文化学校文化齐鲁文化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整合——评《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研究》

    付惠君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