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时龙

月刊

1009-718X

esr1203@sina.com

010-84649579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5号

教育科学研究/Journal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广大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发表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动向和趋势、有关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的专论,以及各类调查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校、家庭都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于伟
    1页

    教育强国背景下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困境与在地化出路

    王伟古玉洁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教育强国涵盖了目标特征上的"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系",以及价值特征上的"创新驱动的教育体系"和"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乡村教育现代化被赋予了特色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弘扬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然而,由于存在示范性、跨越性和匮乏性的后发属性,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着"乡村教育的文化特色消逝"、"乡村教育与乡村产业的断联"和"乡村教育目标的城市化倾向"等多重困境,其主要根源在于乡村教育的非在地化实践。因此,乡村教育急需树立在地化理念,开展基于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基于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在地化教育实践。

    教育强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后发型现代化在地化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市域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李建民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不仅要关注公平和质量问题,还需要关注区域高中教育的结构问题。锚定教育强国建设对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要求,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在各类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奠基性作用,进行系统化设计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在优化"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发挥市域统筹的调节作用,形成以县为主与市域统筹相结合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支持市域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区域高中教育发展的系统质量。

    教育强国建设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县中塌陷市域统筹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首都普通高中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占德杰李卫东李海燕李瑞雪...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首都普通高中教育在学龄人口、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辐射、校长教师队伍、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调研发现,部分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学位供给不足,集团内各校共同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教师的职业倦怠和情绪耗竭亟待关注,"双新"改革还需深化,特色发展协同不够,缺乏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高中布局,扩大学位供给;规范集团办学,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校长培训,破解教师倦怠;多方支持课改,深化考试评价;出台发展举措,促进优质特色;研制指导意见,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强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

    学前教育普惠性政策实施过程与改进方向

    储朝晖刘巧利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将普惠作为重要目标。中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是在普惠理念深入人心、学前教育发展不足和追求教育公平三大背景下形成的,在政策实施中实现了提高普及水平、扩大普惠性的目标,但也限于地方财政资源而产生了假普惠、强制普惠以及不公平现象加剧等问题。实现普惠目标,需要在贯彻推进政策中将排拒性普惠转变为包容性普惠。以包容性普惠理念改进、完善现行学前教育普惠政策,关键在于明确政府为普惠责任主体,保证所有适龄普惠对象均等享用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实现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动态均衡、适度竞争的良性学前教育生态。

    包容性普惠性学前教育

    流动与失衡:人口结构变动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再反思——基于N市的经验研究

    吴磊靳亚飞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失衡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多静态、孤立地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寻找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导致的人口分布结构变迁的重要意义。选取位于中部省份的N市作为案例,分析人口流动因素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化趋势下的生源锐减和生均经费制度是乡校经费短缺的重要原因;教师的进城动机和绑定生源的编制制度造成乡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源扩张及关联户籍、生源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城区教师资源的短缺。教育制度与人口趋势的错位是城乡教育失衡的核心逻辑,其在办学、招聘、招生、资源配置等制度中均有体现。改变教育失衡状况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原则应尊重人口结构变动的现实,并在具体制度领域作出变革。

    城市化人口结构教育均衡义务教育

    司法实践中的校园欺凌:问题与对策

    宋雁慧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对现有与校园欺凌相关的151份法院判决文书进行文本分析后,研究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依据侵权要件来确定是否为校园欺凌案件,即侵权行为发生在当下,双方人数及力量对比差异明显、主观故意强,行为上表现出力量压制性或者手段侮辱性特征,结果上表现为身心或财产损害,且损害结果与欺凌行为具有因果性等。但对于欺凌的长期累积性、隐藏性等特征,法院通常不予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司法的底线作用和威慑力。目前,对校园欺凌的司法判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对欺凌界定存在偏差、对欺凌客体的判定片面化、对欺凌的结果处理不当。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校园欺凌的法律界定与识别要件,以"人格权"为核心把握校园欺凌的实质,确立"重民事、轻刑事"的司法规制原则,并强化非民事赔偿手段的救济路径,从而为校园欺凌的治理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校园欺凌法律责任人格权侵权行为

    如何弥补流动儿童阅读劣势?——基于阅读投入对阅读成就的影响研究

    林江泽钱荃吴欣歆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儿童的阅读劣势深刻影响流动儿童学业发展和未来生活。为帮助流动儿童弥补该劣势,采用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抽取936名8年级流动儿童,并以2742名城市儿童为参照,分析了流动儿童阅读劣势的特征以及可以弥补其劣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实用类、文学类、文言文领域的阅读劣势逐步扩大;学业阅读、网络阅读、阅读监控策略能够发挥弥补阅读劣势的"补偿效应";流动儿童阅读需要在学业阅读、阅读兴趣和阅读监控策略的协同作用下发展。基于此,提出教学对策:重视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化解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失衡;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补齐流动儿童的基础性短板;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功能,协同发挥阅读投入积极作用。

    教育公平流动儿童阅读投入阅读成就区域教育质量监测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美育课程驱动教学设计——以"演讲的方法与艺术"课程为例

    张桐张一帆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演讲的方法与艺术"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美育课程驱动教学设计。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课程创新设计,构建出更为灵活、个性化且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方法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精心构建的学习场景,培育学生运用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创造和呈现美。研究强调,设计的虚拟驱动场景需具备真实性,所选驱动材料应具备高度实用性和针对性,产出目标和任务需明确无误。采用此种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推动学生经历"输出—输入—再输出"的循环过程,从而实现卓越的实践教学成效。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克服"学用脱节"的问题、提升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效能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美育课程产出导向驱动场景设计

    网络分析视角下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杨海波张磊王海涛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和生活事件的核心症状,检验生活事件对中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研究通过问卷法收集了 11324名中学生问卷数据,并通过Mplus8。4和R4。3。1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性网络使用和生活事件都与学习投入存在负相关,其中生活事件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情绪状态是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核心症状,应激状态是生活事件的核心症状。主要结论如下:问题性网络使用和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习投入存在阻碍作用;无法上网带来的情绪低落会成为中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核心内容;突如其来的惊吓和事故是造成中学生自评不良生活事件的核心内容。

    问题性网络使用(PIU)生活事件学习投入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