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可行路径

    李存生刁灵芝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课堂教学变革是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对回归育人本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面临着应试教育观念钳制、家长教育焦虑掣肘、教师教学胜任力式微等重重困境。为突破课堂教学变革面临的多重阻力,构建"减量增质"的课堂教学,需要修复社会教育观念,构筑育人为本场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

    "双减"政策课堂教学变革提质增效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变迁及当代启示

    黄传球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重要手段,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段。观念(亦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主要指儒家经学)以及规范(主要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纲常)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要素,它们在相互作用和联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根据不同要素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层次地位和主次关系,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为观念主导型、知识主导型以及规范主导型等三种不同的结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政权更迭、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转变是最重要的动因之源。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坚持时代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发展思路,更要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结构演变古代中国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生成的向度、逻辑及路径

    蔡玉卿刘杨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已成为思考大数据政治及政治信仰的新视角。大数据政治重塑传统政治的结构功能、组织形态和运行机理,推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生成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形成数据驱动式政治信仰认同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凭借大数据技术,极力推崇政治信仰的主体数据化向度和价值数据化向度,沿着认知的数理逻辑、评判的价值逻辑和行动的建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大学生不断将现实生活编码,并将其转置为政治信仰的可视化场景,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动力。文章基于大学生需求、代际差异及算法民主,构建数据化生产机制、网络化传播机制及程式化反馈机制,创新政治信仰生成链条。

    政治信仰数理逻辑算法民主网络化传播机制

    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

    孙艳秋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思维方式问题既规范从业人员"研究什么",也规范其"怎样研究"以及"研究得怎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图景由"思维方式"约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想构架"或"概念框架""程式"或"方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需要研究者在思维上分别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向度,把握相应的思维方式要求。宏观向度基于哲学思维层面,涉及熟知与真知、反思与评判、慎思与明辨三种思维方式;中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论及世界眼光与中国气派、理论自觉与学科先觉、时间与空间三种思维意识;微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层面,包涵学科思维、学术思维、边界思维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研究者

    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及建议

    刘文德刘伟程敏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安徽本科高校1179名师范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为"初婚"的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因此,建议高校要重视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加强家校合作,共促师范生心理健康。

    师范生心理健康心理资本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

    段少帅余智勇武永江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面临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有效载体、缺乏协同联动、缺乏评价机制等突出问题。为实现实践育人目的,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加强制度设计,建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突出价值引领,形成实践育人的精准化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建构实践育人共治体系;开发有效载体,架构实践育人四驱平台。

    三全育人实践育人教育理念教育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的变迁、特征与展望

    方红姚品俊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8年,规模化补充,注重效率,构建规范化补给机制;1999-2011年,多渠道补充,注重效益,构建专门化补给机制;2012年至今,针对化补充,注重高效,构建均衡化补给机制。纵观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历史变迁,总体呈现出从城优乡劣走向城乡均衡的政策价值取向、从国家顶层引导走向地方协同合作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的政策补给方向三大主要政策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补给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总结既往政策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政策制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此实现乡村教师补给效益最大化。

    乡村教师教师补给教育政策政策变迁

    在短视频中构建新时代"强国之师"新形象——以抖音基础教育学段"网红教师"为例

    张婷李芳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亟须提升"教育强国之师"的社会形象。随着直播、短视频技术的兴起,"网红教师"呈现出的短视频形象影响着大众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认知。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教育"网红教师"样本在短视频中建构的社会形象,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消解了舆论场中对教师的误解与批评,也受到"流量陷阱"的裹挟。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社会形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维护教师"行为世范"的形象。

    网红教师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短视频教师社会形象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前教育实习模式研究

    万丹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实习质量不高是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突出困境。分布式认知是一个看待认知现象的系统化视角,主张认知具有分布性、认知依赖于交互。在分布式认知视角下,教育实习应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建构",提升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在形成深度交互。线上线下混合式学前教育实习模式,兼具实地实习和线上实习的双重优势,包括真实感和实践感强、倒逼复盘与反思、促成交流与碰撞、提供情感支持,有效支持了实习生的自我交互、群体交互、人机交互。

    学前教育教育实习分布式认知

    场景思维:大学语文戏剧单元协同思政的具身范式

    蔡正栋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的戏剧教学模块,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跨学科协同思政的有效载体。戏剧教学的关键是戏剧审美,能够帮助拓宽审美视野、宣扬社会教化和提升文化品位。大学语文戏剧单元教学存在忽略说唱表演、缺少场景沉浸、难以整合跨学科资源等现象,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科学运用情境教学理论、沉浸学习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理论,正确认识戏剧的本质,用场景思维设计教学,通过场景驱动沉浸体验、链接认知元素、濡化思政情意,实施场景解读带动剧本深度阅读、场景思维引领戏剧情境沉浸、具身理论指导戏剧场景设计等协同思政策略。

    戏剧教学协同思政场景思维沉浸体验具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