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研的何为、应为与可为

    于家臻刘慧李寿冰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研工作的支撑,但从现实层面来看,职教教研工作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定位还不匹配,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文章从职业教育教研何为、应为与可为三个层面出发,以山东省为例,梳理了职教教研的现实短板,阐述了发展职教教研的迫切需要.最后,基于类型教育需要提出了职教教研的可为之处,包括加强与类型教育定位相呼应的教研顶层设计,重视对职教教研员群体的准入、培养机制,强化对教研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开展"校企研"三方协同教研等措施.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教研体系教研创新

    高校参与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意义、职责与路径

    胡绪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参与者,应以主动、积极、负责任的态度破解自身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校应主动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推进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进程,提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质量.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深化认识,探索新思路,激发新动能,开拓新实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校应以研究者身份深入洞察其实践样态,以主导者身份主动开展其实践探索,以合作者身份积极参与其学校实践,以联络者身份建立整合其主体关系,以传播者身份积极转化其探索成果,提升自身参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效能.

    高校参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础教育

    全球国际分校办学的现状与挑战——兼论中国参与及应对

    郭洁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校应对跨文化办学与招生的挑战,经历认知冲突,体验东道国政策变更的风险,渐成经济、文化、外交和科研的战略枢纽,其中商业化发展和营利状态更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挑战.中国先后以东道和输出的国际分校模式参与了实践,短期内取得瞩目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之时,各方须从战略高度研究和管理国际分校,增强应对意识,避免内部竞争.

    国际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育管理变革一带一路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董建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理论阐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等重要作用.为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夯实理论基础、坚守根本任务、巩固文化根基.具体举措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制度遵循、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蒋平林雍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置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宏大时代背景,被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及本质要求.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为根本价值的制度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以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和以减负改革政策为实践导向的生成逻辑.然而,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反映在教学环节相互牵制成为学校减负桎梏,短视衍生效应导致校外培训治理不力,利益博弈困境引发家庭教育焦虑产生等方面.为此,需要坚持提质与增效相结合,实现"减负不减质";坚持法治与数治相结合,推动校外培训"治标又治本";坚持宣传与沟通相结合,减轻家长教育焦虑和负担.

    中国式现代化"双减"政策教育公平校外培训教育改革

    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的基本遵循、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郝琦蕾邹影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双减"政策推进中应加强学校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然而,课后服务的科学教育实践陷入区域发展不均、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足、教师动力能力不强,教学配置滞后、资源整合不足,监管力度较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基于此,未来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多主体协同参与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科学教师动力并提升其素养,改善科学教学条件,统筹协调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构建专业科学的督导和评价机制,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后服务科学教育"双减"政策

    高校成才型资助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进路

    徐英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才型资助是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需求和发展型资助的基础上,以实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为根本目标的一种全新资助模式和资助理念,具有系统化推进、隐性化定位、精准化奠基、有偿化实践、制度化保障等基本特征.推进成才型资助,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高校应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模式,持续加强数字化赋能精准资助,建立健全三维护航的成才型资助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成才型资助可持续发展精准资助

    数字化治理背景下学校组织隐性知识的内容表征、流转困境与优化进路

    罗伟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作为一种知识型单位,推动其组织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既是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必有之义,也是获取学校组织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组织的隐性知识表现为单位的愿景使命、组织惯例、文化氛围以及弥散分布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学校组织隐性知识挖掘与流转困境有技术崇拜与权威遵从引致了知识视域窄化,身份与经验不对称加剧了知识鸿沟,差序氛围削弱了知识流转动机以及媒介贫乏提高了隐性知识流转成本.数字治理背景下,学校组织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知识供给,创建隐性知识参与的组织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提高学校组织成员隐性知识捕捉与显性化能力,构建知识链支撑下的校园隐性知识资源空间,营造亲知识流动的单位环境氛围,以广域知识观推动学校组织隐性知识挖掘与流转.

    数字化治理学校组织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黄孔雀杨贺然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政课"服务学习"教学模式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引入"服务学习"教学模式,是基于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现实关照,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机遇,其价值体现在以情境式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以项目式学习优化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以反思式学习完善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性等方面.在实践层面,高校思政课可借鉴"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理念、原则与策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增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推进思政课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社会大课堂教学模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向度

    刘小文刘秀芳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向度上是阐释和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强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效能的现实之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应然之举,在逻辑向度上必须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要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把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方针,在实践向度上可采用专项化融入、渗透式融入及体验式融入三种有效形式,以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传播.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