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视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Journal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润志·生长"好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郑晓薇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力支撑.江苏省徐州市华润小学立足"润志教育"办学理念,基于"四有"内涵,凝聚"润志"价值,构建教师"明德润心"课程、"文心书院"课程、"种子进阶"课程等"教师生长"系列课程,培育跨学科协同、跨校协同、家校社协同的立体协同共生模式,形成指向师德、师能、育人以及辐射共进的行动路径,有效探索了"润志·生长"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校本实践之路.

    "润志·生长"好教师团队"润志教育""教师生长"课程跨界协同

    "共情育人":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连江实践"——办学主张的思与行

    郑锋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在办学宗旨、教学理念确立,课程体系、管理方法建构等方面,要与时代背景、地域特征以及学校历史、师生特点共情,实现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在"共情育人"主张引领下,展开了如下办学实践:寻根溯源,建构"三色文化",形成文化共情;笃行实干,实施精细管理,追求管理共情;适应变化,建构课程与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共情.

    "共情育人"普通高中"三色文化"精细管理"共情课堂"

    好教育是有境界的——郑锋校长及其"共情育人"实践

    洪劬颉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教育是有境界的.作为有"教育境界观"的管理者,首先要弄清办学的"初心"何在,文化的"根脉"何从,办学的"蓝图"何为,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学校的主角.教育的更高境界,最终要落到师生的生命成长上.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由单一的学习互动上升到兴趣培养、气质濡养、人生观改造,教育的世界就会更加宽广.教育境界最终是一种教育情怀,指向办更好的教育、造就更好的教师、培养更好的学生.

    教育境界好的教育"共情育人"教育情怀

    "课后育人微课堂"的建构与实施

    盛伏平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基于"5+2"背景,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太湖校区建构并实施"课后服务微课堂",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学校聚焦学生的成长需求,构建素养微课程,用分层分类的实施方式,为学生构建丰富的学习场域,让课后服务时间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成长时光.

    课后服务"课后育人微课堂"微课程家校社协同

    家校共育路径的"上派"探索

    秦玲卞真银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从发现到行动,从合作到共育,探索学生全面发展视域下家校共育路径:调研发现共育问题,建设家校共育机制;共建家校共育课程,拓展家校共育深度;丰富家校共育活动形式,促进家校共育内涵延伸.

    全面发展家校共育共育课程

    不做学生眼中的"匹诺曹"

    于丽英
    66页

    见证每一个小小的改变

    薛晶晶
    67页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困境与解决策略

    干永春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构建有效的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存在课程定位模糊、课程落实无序、课程保障薄弱等现实困境.为此,中小学可采取相关措施来提升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的效果,具体如下: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清晰育人目标;丰富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加强模式研究;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强化课程保障.

    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素养导向系统发展

    以美成人:"立美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陆伟伟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在"立美教育"的指引下,以"臻道而立,成人而美"为价值追求,秉持"美学为核,发展拓展"的指向,设计了包含自然美、成长美和创造美等元素的"立美课程"体系,并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实施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以美成人"立美课程"美学为核跨界融通

    践行"做学思合一",争做"于漪式"好教师——读《于漪传: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有感

    郭娟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于漪传: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深深体会到"做学思"合一的重要性:"在做中学"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中思"提醒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情与学情,因为教育没有"包打天下"的巧办法,只有适合的好办法;"在思中做"是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要把抽象的思维落实到具体的育人环境中,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点亮自己的教育人生.

    《于漪传》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