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教育公平——新时代教育公平国家战略引论

    程天君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致力于教育权利的普及到服务于教育效率的提升,再到将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制度安排不断升级深化.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的时代课题,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强调的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任务,需要我们将教育公平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为此,本研究提出"高质量教育公平"国家战略,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举形成两翼,致力于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解决."高质量教育公平"国家战略描绘了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和第二个百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教育公平蓝图:注重品质的公平本质、深入微观的公平形态、广及省域的公平范围和拓向世界的公平视野.作为国家战略的高质量教育公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教育回答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基点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高质量教育公平国家战略教育政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选育

    景安磊周海涛施悦琪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涉及多学段、各环节、全要素、多主体,在实践探索中面临选拔标准和方法不科学、培养体系贯通性不强、跨界交叉融合不深入、多方主体力量分散等诸多挑战,尤其需要增强一体化.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选育,需整合各学段表现的多维识别,基于阶段性表现、多样性标准、特殊性需求,展开动态化、类型化、保障性识别;注重大中小衔接的连贯教学,形成链条式教学内容、进阶式探究场景与综合性安置方式的教学体系;创新跨界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把跨界学习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将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作为催化剂,使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强力引擎;构建统筹多方主体力量的共育氛围,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法规政策体系,倡导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健全开放包容的学校选育渠道,营造共担共建的社会育人生态.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选拔培养

    从优胜到兼济:拔尖学生志趣形成中的价值倾向

    陆一冷帝豪沈哲妍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主导下的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模式期待个人的天赋才干经历学术磨砺后自觉地贡献于国家和人民.其选拔制度带有竞争"优胜"的取向,而培养目标则要求"兼济"家国的品格.为此,"拔尖计划"入围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倾向;他们在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在荣誉、财富与学术成就之间,在自我、他人与不同文化观念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价值排序值得关注.基于对全国7所一流大学1543名拔尖学生的调查,运用潜类别分析识别了"领袖型"、"专家型"、"功利型"与"疏离型"四类价值倾向及其人数比例;进而运用Lanza方法、BCH方法以及三步法等统计方法,揭示四类学生在学习成绩、科研投入时间和家庭收入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专家型"、"领袖型"、"功利型"、"疏离型"学生占比分别为48%、22%、16%、14%.其中,前三类学生虽然在学业表现上没有显著分化,但由于价值倾向不同,他们将日渐形成不同的志趣;"疏离型"学生状态不佳,被动接受塑造,却未内化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更加成熟的价值信念,培育入选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济世品格,应成为"拔尖计划"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学术志趣价值敏感专业造诣个人成功

    世界强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多元模式与中国选择

    李木洲孙艺源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中的稀有资源,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美国、德国和日本作为当今世界强国的典型代表,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具有较多先行经验.研究发现,美、德、日三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多元,主要有"先选拔—后培养"的静态型选拔培养模式、"识别—培养—再识别"的动态型选拔培养模式和"识别—培养—深化培养"的衔接型选拔培养模式.分析不同人才选拔培养模式背后的运行机制,其共性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多样化的选拔与培养方式、强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等.当前,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健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尚需革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国家特殊人才专门机构体系;优化人才评估手段,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多种涌现通道;调动第三方积极性,建设拔尖创新人才信息共享网络.

    世界强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中国选择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关系

    侯怀银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发展和创新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要前提是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由教育学分支学科,以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教育学中的特殊知识内容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中国研究者在教育学学科中,以中国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在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中,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组织教育学概念、范畴、表述形成的言语表达系统.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呈现"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丰富着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是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实现由"照着讲"到"接着讲"的建构基础和关键路径.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机器:一种人类教育的新范式

    谭维智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因为涌现智能而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智能机器成为新的教育对象,人与机器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教育关系.像教育人一样教育机器,并不等于像教育机器一样教育人."机师"与"人师"存在根本性差异,不能让机器以人教人的方式教育人.智能机器的崛起使教育面临一次由"人人之间"向"人机之间"的范式转型.构建教育机器的新型教育范式需要重新定义学习、教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理论层面的准备,并为新范式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实践模式.相对于以"学"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教育机器的新型教育范式是"教学合一"的教育范式.经由教育机器来形成一种将"教"和"学"融为一体的结构及其学习发生机制是教育范式转型的关键.

    教育范式教育机器智能机器机器学生

    普通高中学位扩容的理性回归与资源配置优化——基于超大特大城市的考察

    窦亚飞吴开俊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学位扩容与资源配置优化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愿望的现实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形势变化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对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需求与学位供给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通过政策文本分析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的政策走向和面临挑战发现,普通高中学位扩容政策呈现出差异化目标导向、市与区共建的主体模式、扩容与提质并重的建设策略、"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等特征,但同时面临着学位扩容目标模糊、扩容事权过度下沉、支出责任划分不明、学位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用地保障不足等困境.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是因地制宜、统筹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扩优提质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需明确学位扩容的基线目标,科学预测普通高中学位需求;完善普通高中管理体制,明晰学位扩容的支出责任;调整区域普职教育结构,统筹学位扩容的资源利用;健全教育资源空间治理机制,促进学位扩容的布局优化.

    普通高中学位扩容超大特大城市资源配置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回应性审思——走向文化理解、反思与实践

    全晓洁蔡其勇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化回应性理念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使专业成长充分与乡村教师工作的社会环境、教育对象、场域特质相结合.这种文化回应性转向,有益于促进乡村教师向城性发展中话语权让渡后的再握,重构乡村学生城市镜像熏染下文化迷惘后的憧憬,推动乡村社会线性发展语境下文化断裂后的复归.文化回应性理念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其要旨在于,从宏观上,追逐现代性和乡土性融合的专业理想;从中观上,实现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期待;从微观上,重申公共性和专业性的话语特质.乡村教师作为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应具有厚植乡土情怀的精神沃土、充盈乡土故事的知识图谱、扎根场域的回应性教学能力、适应本土的课程开发能力、理解"非我"和反思"自我"的文化敏感性.为此,须构建滋养文化理解的公共交往关系,引导基于文化反思的教育叙事探究,聚焦教育实践的关键情境搭建教研体系,紧扣历史文化的特殊履历设计课程,立足乡村教师的身份特质优化评价机制.

    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回应性教育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素养结构

    全球科学体系中的层级结构与开放结构——基于我国学术人才国际流动与知识生产的分析

    陈丽媛荀渊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全球科学体系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全球科学体系可被视为一个层级结构与开放结构并存的双重结构体系.基于这一理论,提出国际流动以及流动到位于全球科学体系核心位置的国家对我国学者知识生产的影响逐渐减弱的研究假设.基于我国四所"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的学术人才国际流动与发表数据,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流动类型、地域与世代的交互项,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验证假设.这预示着,全球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外围层级结构对我国学者知识生产的影响呈减弱趋势;随着全球科学体系开放性的增强,我国在全球科学体系中崛起、向核心位置转移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全球科学体系国际学术流动知识生产

    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态势研析

    阙明坤俞健
    10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知识生产模式加快转型、城市竞争不断升级、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背景下,一流大学与城市合作办学、携手"联姻"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新样态,新型大学组织有着特殊的形态、模式和功能.构建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发展模型,衡量两者耦合发展态势,有利于促进双方共生共荣.对全国1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发展和新型大学组织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互为促进;两者耦合度高,呈现同步发展态势;耦合协调度越高,说明两系统发展质量越好;新型大学组织建设相对优先度高,表明其建设比较超前.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新型大学组织与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动,国家须健全新型大学组织与城市耦合发展政策,地方须科学谋划新型大学组织布局结构,高校应提升服务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社会要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

    新型大学组织城市创新发展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耦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