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基因

    徐辉滑子颖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教育强国文化主义历史逻辑文化基因

    文化软实力与教育强国建设——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实践

    刘益东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建构,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战略互动关系的系统视角.教育强国不仅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坚实的经济投入和制度保障、本土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加强价值观教育以及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是国际教育强国的基本经验.教育治理模式植根本国文化传统,是考察教育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观测点.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环境探讨普适的教育治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教育强国建设路径.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独特的实践经验.一是教育治理体现鲜明的系统性特征.以党的统一领导和强大国家能力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构建了基于教育系统的条块治理体系及其协调机制.二是文化软实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高度统一的战略互构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深度耦合中华文明,构建文化自信;以科学教育、科技自立自强为抓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教育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话语重塑,努力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

    文化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教育治理模式

    源与流:中国教育文化基因论略

    曾瑶张广君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并以其内在融通和整体运化为学理骨架.基于"天人合一"观和生成论教学哲学"人文一体"观梳理中国教育文化基因,概有四种类型范畴:本原范畴"天、道、人",确定人与教育存在的本源与归宿;基础范畴"生、性",确立教育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潜能范畴"诚、德",构成教育发现并化育人的内在潜能的合理性基础;操作性范畴"文、学、和、化、事",展现独特的中国教育思想方法.不同类型基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逐层内外融通的整体结构.其内在逻辑可从"道法势术"四个层面分析:道层面"天、道、人"整体形化并借助于其他层面基因而证成自身的持存与意蕴;法层面"生、性"彰显证明道层面的基因,对其他基因发挥基础性支撑规范作用;势层面"诚、德"基于并反馈于道法层面基因,又助推并受助于术层面基因的展开和沉淀;术层面"文、学、和、化、事"彰显并回馈道法势逐层基因,构成中国教育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中国教育文化基因天人合一人文一体人文化成生成论教学哲学

    从"新基础教育"到"生命·实践"教育学——叶澜教授访谈录

    《教育研究》编辑部
    41-48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历史回溯、演进逻辑与时代贡献

    李栋李政涛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探索性研究阶段、发展性研究阶段、成型性研究阶段、校本扎根深化研究阶段和生态式推进研究阶段五个发展时期,持续以"把握时代精神,设计未来新人形象"、"创建新型学校,改变师生生存方式"、"提出'四观十二性',重构教育观念系统"的方式来孕育自身独特的育人使命与精神特质."新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演进逻辑:在价值观念上倡导唤醒主动改革意识,激发内驱式发展需求;在行动方法上倡导理论适度先行,探索深度介入式研究;在研究主张上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教师自觉推进研究性变革实践;在思维方式上倡导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创生交互式转化逻辑;在组织结构上倡导提升区域生态辐射效应,缔造合作研究共生体.历时3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坚守学问自觉、学术自觉、学人自觉和学派自觉,创生了一套回应时代教育诉求的变革理论、一批具有内涵发展品质的转型学校、一条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改革之路和一个扎根本土"生命·实践"的教育学派,彰显了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实践变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自信与中国智慧.

    "新基础教育"研究研究性变革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国原创与中国贡献

    王枬皇甫科杰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教育学彰显中国气派,需要从学术根基出发,提出原创性学术主张,实现整体性理论体系重构.扎根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的现实样本,在概念孕育、团队创建、节点突破、内核形成、思想通化的创生历程中凸显了共生共长的交互关系;以中国立场、文化学脉、理实融通等彰显了 自信的中国气派;在理论与实践交互创生中承续中国思维、凝炼中国话语、推进中国体系,突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质;以学派立场为教育学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视域和独有的"理实观";在原创性学说体系的建构中实现了中国教育学对相关学科的思想滋养、践行了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发展之路、唤起了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自觉品质.

    新基础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学中国气派中国特质

    无言之教与个体成人的超越性——《论语》的教育哲学再解

    刘铁芳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教育在强化其时代与社会适应性的同时,需要重视教育的超越之道,以提升个体成人的高度.孔子向弟子提出"予欲无言",意在引导弟子转向天道之生生不已,由此而提示教育的三个层次,即作为起点与基础的师者有言之教,作为中点与过渡的师者无言之身教,作为根本指向的天道生生之教.孔子从有言之教转向无言之教,意在让个体倾其身心直接与天道相遇,与四时之行与百物之生相遇,进而在人天合一的过程之中达成自我生命的整全.就教育的展开路径而言,需要以六艺之教激活个体身心,涵育仁心自觉;通过仁礼合一,在社会交往之中让个体获得自我通达现实的德行依据;通过自觉天道,寻求人道与天道合一,成就个体成人更高的整全性.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生姿态让我们往返于人天之际,找到执着而坚定地活在天地人事之中的勇气与力量,达成个体成人的超越性.孔子的"予欲无言"乃是提示弟子在追随夫子之教的同时又能超越对夫子的追随而转向天道,从听夫子之言转向聆听道言,以达成自我生命在更高层次的整全.这提示我们,人为的教诲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固执于人为之教,而要寻求个体在世的根本性依据,以求得个体成人的超越性与整全成人的可能性.

    个体成人孔子无言之教整全性教育超越性

    国际道德教育研究核心主题的演变——基于《道德教育杂志》刊文的自然语言处理分析

    张悦白佳蕊吴清扬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道德教育领域的学术发展史,不仅反映了全球道德教育时代变迁的历史特征,还体现了对道德教育内涵的认识与转变.利用基于变换器的双向编码器表征模型,对国际权威道德教育期刊《道德教育杂志》展开自动化文本分析,根据概率分布确定道德教育研究的21个核心主题并总结出四个专题,即道德教育重要理论的多维视角转换、全球变革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类型、教育空间背景中的道德教育深化,以及道德教育方法与评价的情境体验转变.在此基础上,借助视觉化工具,绘制出21个核心主题的历史轨迹,探讨其演变机制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因素,进而阐明主题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与宏观社会趋势的契合性.研究发现,道德教育研究呈现出全面多元、范式整合和空间延伸的明显趋势.同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启示中国道德教育研究需拓宽内容维度,在跨学科融合下协同回应社会需求.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史演变轨迹自然语言处理

    中国古代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历史智慧——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孙杰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脉.以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阐述"唐代的中国文化宣言"为始端,儒家学者开启了构建以"中国"为本位的教育话语体系的文化之路.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天理"与"道统"说为核心,最终完成了对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实现了源起于唐代韩愈的儒学复兴梦想,而且重新确立了儒家教育学说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话语权.朱熹构建理学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将"孔孟—程朱"道统学说融入以《近思录》、《四书集注》为中心的经典文本建设与以修齐治平为目标的个体修身实践,形成了根基于个体生命自觉的为学次第与修身工夫.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考察中国古代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历史智慧,旨在通过对道统、文本、实践等三个彼此相联要素的诠释和分析,以阐明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可借鉴的教育文化遗产,并以此来领悟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及中国教育学的中国魂之真义.

    朱熹中国文化理学儒学教育话语体系

    大单元教学: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教学变革

    刘徽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单元教学是落实素养目标的一种教学范式.将大单元教学理解为"大容量"教学的误区,造成了教学只有"量"的堆积而未能实现"质"的转变.学习科学开启的宽广视域有助于深入剖析学习机制,从而领会大单元教学的意蕴,更好地把握教学转型.在情境化的知识观下,知识结构化不是指知识的静态组合,而是形成以概念为主成分的动态网络,通过概念转变可以提升知识结构化水平.相应地,教学不能仅仅教授专家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应遵循全息整体观,从"宽而浅"转向"少而深".大单元教学是"大视野"的教学,立足素养目标,以大概念为线索进行组织,因此呈现出多维关联的单元架构,并依据迭代的实施逻辑实现学生的学习进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应准确理解不同教学概念的内涵并加以融通,以确保素养目标的真正落实.

    大单元教学学习科学知识结构化素养导向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