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王善迈

季刊

1003-4870

027-67865330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内

教育与经济/Jour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经济学专业刊物。刊登教育经济学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报道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的最新观点、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各地学校教育经费和筹措使用的先进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种教育类型能够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陈新忠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教育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功能和阶梯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何种教育类型能够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我国现有促农共富的诸种教育类型虽然都在各显身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及其子女接受的这些教育大多打上了"农"字及其相关的职业教育烙印,教育分类与社会分层关联,不但没有助其实现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共同富裕,反而拉大了阶层差距.按照"思想→行动→影响→结果"的教育过程逻辑剖析症因,发现当前类型化的涉农教育源于以农治农的固化思想,该思想落实进程中又遭受诸多内外部因素干扰,加重了这一类型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后果.鉴于目前对农教育存在的自我封闭、自贬身份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教育者收入居底难跃等困境,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做法,基于新时代共享发展的理念,我国在现有教育基础之上去类型、去标签、综合性、特色化地发展中高等教育,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理性进路.

    共享理念共同富裕对农教育教育类型去类型

    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办教育的规范与发展

    董圣足王慧英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规范,我国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得到彰显、办学行为更加合规、比例结构渐趋合理、教育生态有所恢复.尽管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但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发展民办教育在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丰富教育服务业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推动行业自我变革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价值.新形势下,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需求导向、依法治理的原则,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推动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实现公益性办学、互补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结构性重组、科学化治理.

    教育强国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政策优化

    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与实现路径

    祁占勇吴仕韬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为我国职业教育塑造新优势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以激发跨界动力为手段,以实现教育善治为诉求的发展阶段.数字化转型内蕴数字技术助推职业教育教法革新、数字区块协调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数字空间促使职业教育场域延伸的变革动力,遵循着以数字交互实现职业教育育人提质增效的育人逻辑,以泛在社会形塑职业教育跨界共在体的共生逻辑,以数据循证助推职业教育治理向善局面的治理逻辑,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还需从加强数字部署,统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构筑数字环境,转变职业教育做学分离的育人范式;开展数字协同,形塑职业教育智慧共享的治理善态;警惕数字风险,打造职业教育人技和谐的生态场域等方面着手,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畅通路径.

    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数字化职业教育高质量数字技术数字空间数字治理

    高等教育扩张能促进向上社会流动吗?——来自中国高校扩招的证据

    徐菁邵宜航张子尧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教育公平和学历信号两个视角分析高等教育扩张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随后基于 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展开经验检验.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并未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且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导致学历的信号功能快速衰减,进而弱化了教育对个人优质职业获得的促进作用.在这两方面影响的综合作用下,高等教育扩张将对向上社会流动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低学历、农村家庭、女性这些在劳动力市场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多地受到高等教育扩张的负面影响.

    高等教育扩张向上社会流动教育公平学历信号

    居危则思安:宏观经济波动之下大学专业偏好的结构变迁

    金红昊
    38-4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与结构矛盾也随之凸显.在大学专业选择领域,宏观经济波动投射至升学者行为决策之中,会对其专业偏好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涵盖专业学科属性与职业路径在内的综合分析框架,基于 2017-2021 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招生录取数据库,实证考察宏观经济波动之下大学专业偏好的结构变迁.研究发现,在经济信心受挫且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的情境下,升学者对于体制亲和型专业的偏好显著抬升.与之相异,市场亲和型、就业路径多元型专业因缺少稳定职业预期和制度性保障,升学者对此类专业的偏好出现了显著下滑的态势.

    大学专业偏好宏观经济波动劳动力市场职业路径学科属性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新高考背景下优质高中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马莉萍冯沁雪周雪涵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某新高考省份高中毕业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进入不同梯队优质高中对学生高考成绩、选科选考及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来看,优质高中并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相比在第二梯队优质高中做"鸡头",勉强进入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甚至可能面临成绩损失.从学习行为来看,"鸡头"和"凤尾"学生在选科选考和学习投入方面差异不大;相比非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更晚确定选考科目、校内学习投入更少;相比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的校内学习投入更多、但学习效率更低.本文的研究发现侧面验证了政府部门监管择校、实施教育资源均衡政策的必要性.

    学业表现新高考断点回归择校教育资源均衡

    寒门子弟的高等教育经历研究——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的异质性视角

    孙冉史俊云杜屏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门子弟的高等教育经历表现话题长期存在二元对立的观点.本研究追溯高中教育经历,并分析其与高等教育环境间的连续性,丰富寒门背景对大学生综合表现的影响机制,以示范性普通高中机会获得将寒门子弟区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两类群体,同时与非寒门子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就、人际交往和毕业预期去向等高等教育经历方面进行全面比较.结果显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排名均显著优于非寒门大学生;寒门幸运儿有着不亚于非寒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能尽快适应融入高校生活,而双重贫困生对人际交往更可能感到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水平也更低;寒门幸运儿与非寒门大学生的毕业规划类似,即毕业后更可能继续深造,而双重贫困生则更可能直接就业.本研究的结论验证了寒门大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并肯定了通过家庭之外的文化资本补偿对寒门子弟突破家庭资本劣势的重要意义.

    寒门子弟寒门幸运儿双重贫困生学生发展高等教育

    充足与公平:优质均衡导向下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证研究

    胡咏梅周威
    69-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质均衡导向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应当具备充足与公平两个基本特征.利用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以及生均经费指数测算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性;使用Gini系数、Theil指数以及财政中立程度测算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结果发现,近十余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总量得到了一定保障,充足性不断提升,但同教育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增长空间.2007-2021 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不断提升,从相对合理转变为比较公平状态,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大致有四分之三源自省际,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始终最大,公平程度最低,东北地区公平性始终最高.此外,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中立程度不足,实现财政中立尚需努力.据此,应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与对口支援制度以及优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充足公平义务教育教育财政优质均衡

    4%,达成还是超越?——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观照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适切性

    张翼苏凤仙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经费充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8%,其后十年该比例均保持在4%以上,给予教育事业极大的信心与保障.通过检视国内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发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显乏力,难以满足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通过国际数据比较发现,我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俄罗斯和墨西哥相比,无论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还是生均教育投入,均处于中间水平,与OECD部分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在结合国际比较分析后推断:未来我国人均GDP突破 2万美元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至少提高到 4.8%才能达到OECD平均的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倘若人均GDP达到 3万美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应至少达到 5%.

    财政性教育经费4%国际比较

    社会建构形象何以影响随迁子女入学——基于广州市政策设计过程的分析

    周雅琳李霖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政策利益分配、政策论证策略和政策路径选择三个维度探究社会建构形象如何影响随迁子女入学.研究发现,社会建构形象赋予了相关群体不同水平的利益分配标准,政策设计者综合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策略,分别为不同群体贴上了"可得"和"不可得"的政策身份标签,并最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路径实现了随迁子女内部差异化利益分配结果的固定.

    随迁子女入学目标群体社会建构政策设计政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