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代义务教育发展方式变革:历程、逻辑与进路

    阮成武余圆圆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义务教育发展要素组合形成的关系形态和运行模式的调整优化过程.其中,优质均衡发展凸显义务教育本质属性和本体价值,是在业已形成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下,按照义务教育发展自身逻辑实现水平跃升;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则作为实现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条件和手段,具有广泛的外部关联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治理、职能部门协同推进.二者在实践中既融通互构,也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为此,需要进一步增强系统思维和统筹治理能力,形成政策联动和统合效应,持续实现以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这种变革既是义务教育发展成就及现实问题的客观反映,又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引领功能,靶向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应然坐标.其发展方式变革形成多种进路:顶层统领的政策推动,指标导向的评估推动,以县为主的政府统筹推动.

    义务教育教育发展方式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

    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意蕴、内涵与路向

    王枬张雪翠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战略与教育家精神紧密相连.教育家精神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核心驱动力,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引擎,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内核.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理想之"境"、师者之"能"与立身之"本"三方面显示独特内涵,并以担当精神彰显弘道追求,躬耕态度引领实践智慧,高尚道德厚植教育情怀.建设教育强国亟需根植教育家精神之沃土,在"理想"与"行动"相协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经师"与"人师"相融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中涵养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师教育

    学校现代化研究的视角与反思

    金羽西程亮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校现代化研究存在三种典型的视角.其中,总体视角主要以教育现代化为参照,将学校现代化看作教育现代化的具化、部分或手段,具有从属性与外部性的特征;内在视角反对将学校现代化看作教育现代化的简单扩展,强调学校组织、过程及主体层面的特殊性,认为学校现代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未来视角则关注现代化的未来性和生成性,认为学校现代化应面向未来,回应未来社会面临的数字、生态以及多样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超越这三种视角暗含的二元分野的逻辑,学校现代化研究需要回归学校教育本身,重新以复杂思维处理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张力,以互动立场处理内部与外部的矛盾,以连续观念应对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学校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复杂思维

    教育优绩主义中过量的肯定性危机及其伦理重塑

    曹辉郑伊贝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绩主义作为诱人的分配理念与正义话语完成了对现代人的连续性肯定,但根本上是一种肯定性的不正义激励.现代教育遵循着优绩逻辑给予个体平等机会,基于能力和努力进行分配,从理念到实践层面接受、拥护并践行优绩主义,具备了社会流动的工具性功能.然而,推崇功绩的教育优绩主义使教育目的成为工作的预备,教育过程带来倦怠化体验,教育结果指向虚幻的未来.由于个体需要对自我的未来承担无限责任,教育优绩主义的肯定性进一步引发受教育者对自我的强制剥削和对他者的道德冷漠.为修正教育优绩主义的不正义性,理应重新定位努力的价值,以一种根植于内在的努力消解教育优绩的虚假期许;更应建构与他者的关联性,实现超越优绩主义公平的现代教育正义.

    教育优绩主义肯定性危机功绩社会教育正义

    从疏离到融合: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关系重构

    邹慧明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乡村社会的保障支持,乡村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引领支撑.而在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乡村教育虽身处乡村却没有乡村义务,乡村教育脱嵌于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虽有学校却无教育责任,乡村建设脱离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相互疏离、彼此独立.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乡村振兴实践也推动乡村教育逐渐回归乡土、注重内生式发展并主动为乡村振兴赋能,这为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奠定了基础.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融合关系的建构需要双方共同作用和外界支持,为此,要提升乡村教育服务乡村社会的综合实力,明确乡村社会支持乡村教育的地方责任,并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协同机制.

    乡村教育乡村社会乡村振兴

    教学如何实现德性教化:尊德性而道问学

    李长吉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庸》对教学的德性教化使命进行了描述:通过"德性""理"等命题规定了教学的德性教化使命;通过"率性""修道"等命题为教学实现德性教化使命规划了路线;通过"自明而诚""穷理尽性"等命题为教学实现德性教化使命确立了基本方式.以此观照,现实教学存在三种异化现象,即教学的实践伦理属性异化、教学的认识本质异化、教学的交往本质异化.教学德性教化使命的实现路径在于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一路径需要基于德性之知进行三种转变:转变知识目的观,强化德性之知意识;转变知识价值观,追求即物穷理;转变知识主体观,促成学生向内观照自身,实现内心省悟.通过尊德性而道问学走向德性之知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有机联系的四个阶段:对闻见之知的传授和学习阶段、德性意蕴的外部诠释阶段、德性意蕴的内化体悟阶段、德性之知的自觉成长阶段.

    教学德性教化德性之知

    面向2035高质量课程体系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分析框架与行动路径

    王牧华游婷婷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课程体系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支持系统对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支撑意义,发挥着保障国家课程开足教好、促进地方课程特色开发与推动校本课程个性育人的关键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重点在于以联通区域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以拓展学校课程空间丰富学生课程经历、以协同校外教育机构增强课程改革合力、以加强区域课程治理提升课程领导力、以强化数字转型设计提升课程供给力.据此,应从完善教师协同培训体系、引领共建课程实践基地、助推校外教育机构转型、构建学区课程治理格局、数字赋能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建设社会支持系统.

    高质量课程体系社会支持系统分析框架行动路径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母语教育使命

    姚林群吴昱燊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个体内心深处产生的对祖国语言文字深厚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个人对祖国语言文字内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及其生命活力的持续体验、积极认可和情感共鸣.它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关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独立和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并在感知理解、审美体验、价值体认和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生成.作为致力于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母语教育,应重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培育.母语教育应坚定文化立场,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揭示汉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履历,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师不应作为母语知识的灌输者和母语习得的训练者,应成为学生亲近、热爱母语的引路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母语教育文化自信

    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迁与展望

    李森廖婧茜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经历了从最初的为教而学的初步探索,到以教促学的基础训练、教学结合的自主创新,再到超越教学的学科实践几个阶段,体现了从"学科中心"走向"学生中心"的教育逻辑,从"外源性迁移"走向"内源性整合"的文化逻辑,从"引导型适应"走向"发展型自为"的制度逻辑和从"身体创造"走向"数字创新"的技术逻辑.为持续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未来需要深入推进基于教学理论发展的教学话语系统变革,基于工作方式升级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型,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教学资源整合,基于师生关系变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变迁,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方式

    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初探

    侯怀银赵航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赋能劳动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劳动教育研究深化的路径寻求和完善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探求.劳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亟需解决劳动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学科定位与性质、研究范畴、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等问题.推进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我们树立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理清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处理好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劳动教育学研究与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学研究的中外关系,强化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学学科建设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