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考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考试
教育与考试

杨小川

双月刊

1973-7865

0591-87665960

350001

福州市通湖路后曹巷13号

教育与考试/Journal Education and Examintions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路径思考

    刘清华
    5-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已基本建立招收具有拔尖创新潜质学生的通道,但仍然面临学习成绩优秀或者竞赛成绩突出与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矛盾,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目标与选拔培养手段的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引导还需要更加科学,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科学探索还不够全面深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健全面向优秀高中生的挑战性课程学习机制,需要大学主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招生评价机制.

    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优化路径

    基于SEC模式的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以2021-2024年新高考数学Ⅰ、Ⅱ卷为例

    李明璐潘申润陈清华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 2021-2024 年新高考数学Ⅰ、Ⅱ卷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EC模型进行信效度分析,借助Porter一致性系数构建一致性分析模型,结合MATLAB得出研究结论.结果表明:8 套新高考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不够高,仅有 3 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命题紧扣课程标准,创新高考试卷结构;完善课标评价体系,着力提升试题一致性;日常教学基于教材,分层改编教材习题.

    新课标新高考试卷一致性评价SEC模式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思维品质考点研究:基于2021-2023年浙江省11市中考英语试题的分析

    钱衡胡朋志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维品质作为初中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阅读理解试题作为考查思维品质的重要题型,厘清其考查的层次分布及变化趋势对于一线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从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和批判与创新三个层次,对 2021-2023 年浙江省 11 市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思维品质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试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总体设计合理,考查的层次由浅入深,难度逐渐提升,角度日益丰富,逐渐转向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注重文本结构的分析、强化阅读技巧的训练、加强创新意识的培育、深入文章价值的挖掘等教学启示.

    思维品质阅读理解现状调查教学启示

    中考优秀学生加分政策合理性的调查研究——以教育公平为视角

    刘冬冬
    26-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规范中考加分范围,取消不合理加分.H市在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指引下,对当地中考优秀学生加分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审查.课题组通过对H市相关利益主体进行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征询后得出,该政策影响教育公平应该被取消.调研显示,优秀学生加分政策在荣誉评选过程中妨害教育评价公平,并且政策并非符合对弱势的补偿原则,反而加剧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建议取消中考优秀学生加分政策,通过将优秀学生称号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对优秀学生实施单独招生的策略来发挥优秀学生称号作用,从而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中考加分优秀学生教育评价综合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代价值、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

    段兆兵汤广州赵孝鹏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全新价值.其目标指向在于塑造学生文化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推动学校文化创新,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多种实践路径:一是以课程与课堂教学为主路,增强系统性.二是以丰富多彩的载体与活动为辅路,增强灵活性.三是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新路,增强创新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代价值目标指向实践路径

    基于"读思达"理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以《圆的认识》为例

    张凯程明喜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概念通过与"读思达"相结合,能够促进基于"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因此结合维果茨基对儿童概念学习理论的阐述,"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被分为抽象概念、发展概念、迁移运用的三阶段教学模式,从而将学习过程理解为不同概念掌握水平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以《圆的认识》为例,在具体实施时中可依照借助预习单预习、情境导入,以推理建立概念、以概念图统整结构,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概念、以生活运用回归现实的策略进行.

    "读思达"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博士专业学位概念及学术化问题的认识误区与辨析

    李安萍胡秀英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博士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国外专业博士概念混淆不清和博士专业学位学术化问题,由此产生了中美博士专业学位具有相同范畴、普遍关注博士专业学位学术化问题的表征与国际共性、忽视学术化问题的本土根源、弱化学位论文解决学术化问题等认识误区.研究表明,我国博士专业学位的概念范畴应该是大于美国专业博士学位;我国博士专业学位学术化问题的解决具有本土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基于我国硕士、博士学位间的特殊关系,在推进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解决博士专业学位学术化问题,应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经验,警惕降低学位论文标准甚至取消学位论文的倾向.

    博士专业学位专业博士学位概念范畴学术化

    我国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以14所试点高校为例

    师悦钱蕾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是博士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博士培养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 14 所试点高校的政策文本,围绕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目的与价值导向、权责主体与分工、运行机制、预警机制、保障机制等五个维度对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构建情况以及所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文本分析发现,14 所试点高校博士生分流机制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定位失准,重筛选、轻督促;权责主体分工不明,压力集中;单节点分流,缺乏系统性;"事后处置"为主,缺乏预警帮扶;善后机制缺位,配套制度未落地.基于以上发现提出我国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构建的改进对策.

    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学校政策实施现状试点高校

    普通高校学生保研"内卷"生成机制研究

    徐国英李柏桓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研竞争场域内正呈现内卷化倾向,厘清保研"内卷"生成机制对于进一步发挥保研功能,支持多元人才遴选体系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 48 位师生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发现:稀缺的保研名额是保研"内卷"的根本前提,扩招引力和指标诱导带来的制度导向是保研"内卷"的运行动力;学生的群体标准与个体认知,招生单位对学生出身的歧视与偏好、准确信息资源的缺乏共同维持着保研"内卷";而考研、留学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则是竞争学生难以退出"内卷"的外部限制.为破解保研内卷化趋势,应优化保研资格评价制度来厘正保研竞争者认知与行为,帮助参与保研竞争的学生更理性地选择发展进路.

    普通高校保研"内卷"推荐免试"教育内卷"

    抗战时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探析——基于"主体-客体"因素的评价

    李瑞宝唐蜜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虽受日军破坏严重,但却在教育部"战时需作平时看"方针的指引下得以重建,并为此后中国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结合泰勒的行为目标导向课程评价模式及施瓦布的课程要素理论,提出"主体—客体"课程评价要素,对战时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在"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战时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高强度、高标准、多样化的教学特征.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式的专业规训以及多元教学材料的运用,成长为专业性强的全面型预备教师,大大缓解此时国内的"师荒"现状.另一方面,严格的课程考核使得战时师范课程呈现出高压性与同化性,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化发展.

    抗战时期师范教育课程"主体-客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