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研究生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研究

侯建国

双月刊

2095-1663

yjsjy@ustc.edu.cn

0551-63600931

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优势地位,网罗全国高教战线上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纵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经验。刊物特点是: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创造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元聚类分析的一流大学建设投入模式研究

    葛少卫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研究建设投入模式是综合考量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视角.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构建的大学建设投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所反映出的投入特征差异,将教育部直属的3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投入模式划分为投入规模领先型、地方投入支撑型、文科优势投入型、投入特色集中型等四种类型.通过对比近年来不同投入模式下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表现,本研究认为,应当从构建多元支撑的均衡投入体系、注重建设投入的发展性与实效性、构建资源协同供给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建设投入模式聚类分析

    "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政策的三维实施向度——基于哲学逻辑结构的阐析

    后慧宏师欢欢
    11-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优计划"是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教育创举.已有相关研究忽略了推演此项政策实施中的超验情形,对"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战略性内蕴阐释不够彻底,对政策执行面临的风险研判不够成熟,致使政策落实理路缺乏系统性构建.为落实"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目标任务,选用哲学逻辑结构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从本体论向度理解尽用师生禀赋、集约配置师资、迭代育师建制的政策旨归,从认识论向度剖析通过道术兼顾、价值导正、施策创新来规避政策执行失真的理论逻辑,从方法论向度确立聚合优势、因校制宜、革新范式三种政策落实理路.以期此项研究生教育政策在精神落实、风险规避和执行增效中能够形成基本共识,为优秀中小学科学教师自主高质量培养提供保障.

    教育强国"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政策科学教师政策科学化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思想方法、内在要求与现实方略

    江宇辉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在部分高校和企业成立的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机构.高标准建好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内在要求,着力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制度与效能等关系,以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加快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系统观念工程硕博士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

    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发展对策——基于国外经验的探索

    金镭章婧邓鑫雨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虽然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理念导向不明、师资队伍人员失衡、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教学方式固化僵硬以及师生认识差异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两维四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从对外多主体协作,内部师生合力共建两个维度出发,通过贯彻全过程培养理念、建设复合型师资、开设多维度课程、打造多元化平台等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协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学术意义感对博士生学术身份建构的作用研究

    张慧睿蒋凯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加强对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关注,促进博士生从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博士生建构学术身份使他们能够以研究者的角色界定自我,将研究者角色纳入自我印象.本研究从心理层面出发,探讨了学术意义感的内涵、来源及其对博士生学术身份建构的作用.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学术意义感是博士生在从事研究活动中获得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满足感,其内涵特征包括认知一致性、动机目标性和情感重要性.博士生在与学科和院校共同体互动中经历的习得学术规范、重要他人肯定、满足兴趣好奇和实现自我认同是学术意义感的重要来源.学术意义感影响博士生相信学术价值的信念,对博士生学术身份的建构具有认知推动、动机驱动和情感联动作用.重视培养博士生的学术意义感,有利于促进博士生学术身份建构和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术意义感学术身份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心理安全感对研究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自我反省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应

    黄丹吴立保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批判性反思视角,结合质变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探究心理安全感、自我反省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对研究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心理安全感对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反省在心理安全感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创新自我效能感不仅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在心理安全感和自我反省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基于此,应从注重研究生心理安全感的监测和培养,加强研究生自我反省思维的培养及推动研究生个体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三方面入手,促进研究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安全感自我反省创新自我效能感

    导师团队指导对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来自某"双一流"高校试点的实证证据

    向诚何培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双一流"高校为例,从就业情况与学术成果两个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团队指导模式对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学生和导师自身特征影响后,接受团队指导模式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更高、就业质量更好,发表学术论文的概率更高、数量更多,且这一积极影响在学科交叉型导师团队、规模适当的导师团队中更强,对指导经验较少的导师以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帮助更大.

    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交叉校企联合

    入门容易入行难:"理跨文"读研的现实困境与生成机制研究

    宫颢韵焦帆
    63-7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积极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打破学科壁垒而选择跨学科升学的研究生比例日益提高,作为跨学科研究生中的重要子群体,从理工科跨至人文社科读研的学生培养状况值得关注.本研究对18名"理跨文"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这一群体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理跨文"学生常常处于后来者的追赶困境,其形成首先源于个体层面的规划延迟与认知偏差,其次,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差异与对知识类型的无意识是他们难以成为"内行人"的内在机理与本质因素,以导师效能为代表的环境支持缺位进一步导致劣势累积的恶性循环.研究认为,学科文化差异是个体、知识和环境因素发挥作用的底层逻辑,并从学生自身、高校与社会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帮助"理跨文"学生提升学科适应表现,助力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

    跨学科研究生学科文化生涯规划隐性知识导师指导

    主体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要素模型构建——以教育硕士导师为例的知识图谱分析

    尹珺瑶叶飞田鹏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师能力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实践向度的能力要素模型有待构建.基于主体教育理论,通过文本数据UIE知识图谱信息抽取与实证调查,构建涵盖专业能力与指导能力两大范畴,学术、实践、引导、管理四个维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要素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实践能力对学术能力有积极影响,管理能力在引导能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专业能力与指导能力相互促进.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发展存在指导内容与行业实践脱节、信息化指导水平不高、分类培养与管理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与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构建实践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发展质量保障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信息化指导水平,推动基于分类培养的导师选聘与管理制度创新,多组织协同共促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要素模型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图谱

    场域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价值属性、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

    朱秋月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域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看涵括研究价值属性、应用价值属性和劳动价值属性,其三重属性契合新质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样态.朝向高层次一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策应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向.基于场域理论的延展,着眼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诉求,提出其发展路径:超越认识的理论场域,从固化走向多元建构跨域融合的理论视野;遵循创新的研究场域,从适应转向引领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聚焦社会服务的应用场域,从个体走向融合打造嵌入式的能力培育路径;回归体现本真的劳动场域,从传统迈入当代重塑其之于人的价值和使命;营造科学有效的治理场域,从管理转向治理提升多元化治理效能.多措并举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育人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

    场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