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结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

张幼启

月刊

1002-848X

010-68362261 88375434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

建筑结构/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面向全国建筑工程界的科技刊物,是我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和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建筑结构》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繁荣建筑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以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信息资料性为特色,是我国建筑结构、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份重要刊物。主要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抗震与振动、地基与基础、结构理论与设计、计算机应用、房屋改造与加固、工程事故分析、建筑结构防灾、新材料应用、工程测试、结构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和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它对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科研和生产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工程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易建性标准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郭伟刚罗志锋牛喜山姚荣康...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易建性标准化设计的理论,建筑业的标准化应以"便于施工"的标准化为基础,不必被"绝对统一"标准化所限制.探讨了通过易建性标准化设计来降低建造成本、提升施工效率,以使整个建造过程获得综合最优效益的理论方法.以某大型工程作为实证项目,开展了易建性主体结构标准化设计研究,从制作工艺、设计方案、运输及施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对预制主体结构构件进行绝对标准化、相对标准化及易建性标准化相结合的设计,并提出了各类构件详细标准化设计措施,为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技术遴选、预制构件的模具通用性、装配式构件供应链优化、建造工艺革新、项目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预制构件绝对标准化相对标准化易建性标准化综合效果最优

    基于BIM的卢赛尔体育场智能化建造方法及应用

    郑天立武乐佳刘占省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以BIM为主的智能化建造技术在大跨空间结构建设全生命期中的应用模式,提出一套系统的基于BIM的智能化建造方法,以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即卢赛尔体育场为背景,建立了基于BIM的智能建造方法在大跨空间结构建设全过程中的应用流程.通过对该项目建设重难点进行梳理,采用国际标准和全生命期一体化的理念,从设计、施工、运维三个阶段入手详述BIM技术在卢赛尔体育场建设中的综合创新应用.研究成果完善了基于BIM的智能化建造方法,解决了国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球多点异地协同和施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卢赛尔体育场大跨空间结构BIM智能建造工程应用

    智能建造在工程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

    黄海滨刘锋王石留毛卫民...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建造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论述了智能建造的必要性,通过对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探索,总结了建设过程中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施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设计标准化程度低、智能建造技术人员紧缺等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通过智能建造技术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实现精益化管理,保障项目质量,助力工程项目高质量建设.

    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工程实践可持续发展施工效率

    北京农科智城预应力部品及节点应用研究

    赵楠赵晓敏李鹏飞高镁娟...
    87-9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建筑存在定型工业品应用程度低、围护结构工业化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大跨度预应力部品和外墙板快装节点是该领域的重要应用和研究方向.结合北京农科智城项目,分析了跨度-荷载-部品模数的适用规律;借鉴自切底式承重锚栓的特点,研发了预制空心外墙板全干式快装节点;基于遗传算法,研发了定型楼板预应力部品的快速布置智能模块.结果表明:部品模数与功能空间尺度高度匹配,预制板全部采用定型预应力部品,实现了设计-生产-安装的工业化协同集成,有效降低了单位面积楼板构件的碳排放量,提高预制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大跨度预应力部品装配式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快装节点智能模块

    基于RGBD图像的预制构件钢筋间距高效检测方法

    李智鹏李江李东声刘界鹏...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且在现场可顺利安装,通常需要在出厂前进行钢筋间距检测.现有的钢筋间距检测以人工检测为主,人力及时间成本高.为提高钢筋间距检测效率,提出 一种基于RGBD图像的预制构件钢筋间距高效检测方法.基于深度相机采集的彩色图像,利用语义分割神经网络实现钢筋像素高效分割;利用相机内部参数生成点云,根据钢筋像素精确分割钢筋点云并基于点云特征进行数据增强;使用点云处理算法,实现对预制构件钢筋间距的高效检测.在验证试验中,对一块包含272根钢筋的预制混凝土板单元的出筋间距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预制构件的钢筋间距检测,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

    RGBD图像语义分割点云数据钢筋间距高效检测深度相机

    新拌混凝土坍落过程的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刘广鹤王琛丁然唐亮...
    99-10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浇筑质量对复杂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足尺浇筑试验,耗时耗力.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和视频深度生成模型SimVP,提出了新拌混凝土坍落过程的智能预测方法.首先使用了 CFD软件模拟混凝土的坍落度试验,生成坍落过程中的速度云图,为预测模型提供数据集;随后分别构建了典型混凝土配合比(含拌和后时间)-流变参数(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流变参数(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坍落过程的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智能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混凝土的坍落过程,预测结果在扩展度和流速两项指标上与CFD方法的模拟结果较为一致,且预测速度相比CFD方法提升了 4~8倍.

    混凝土浇筑CFD模拟人工智能视频预测混凝土坍落

    面向超高层建筑建造的新型集成平台装备安全监控技术研究

    潘曦赵挺生黄玉林张龙龙...
    107-1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超高结构整体施工的效率,新一代核心筒建造集成平台装备(简称集成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可实现整体钢平台模架与塔机等机械设备一体化集成和同步爬升.针对千吨级集成平台高空作业安全控制要求高的问题,分析了集成平台的结构体系和监控难点,明确了集成平台的主要监控对象及要素,研究了集成平台各要素的监控技术方法,构建了集成平台安全监控系统构架,提出了基于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现场环境多风险要素耦合的分级分阶段预警与管控方法.以350m超高层建筑为案例,介绍了集实时监测、分级预警、动态调控、远程监管于一体的集成平台功能模块化安全监控软件系统和操控方法.结果表明:通过研发的系统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集成平台的工作性态和安全状态,有效管控爬升、作业等各项施工流程,保障了大型集成平台的安全运行和高效施工.

    超高层建筑集成组装式集成平台设备设备一体化安全监控预警指标

    PHC管桩双焊枪智能焊接机器人应用效果现场测试研究

    李志宏杨军李柯柯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PHC管桩连接普遍采用人工焊接方法,焊接效率低、劳动强度高、健康危害大,并且容易出现焊缝质量不稳定和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自主研发了 PHC管桩双焊枪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优化焊接电弧跟踪算法,开发了该机器人专用多层多道焊接工艺,实现了对中小直径PHC管桩接头的高质量焊接.将该机器人在广州白云机场三期安置区项目中进行了示范应用,对PHC管桩接头质量和力学性能进行现场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焊枪智能焊接机器人焊接工艺的PHC管桩,其焊缝满足三级焊缝技术要求,焊接质量稳定,焊接接头传力性能良好,PHC管桩抗拔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500mm直径PHC管桩采用双焊枪智能焊接机器人焊接用时仅24min,工作效率比单焊枪焊接机器人提升30%.

    PHC管桩焊接智能焊接机器人焊缝检测力学性能

    钢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张其林满延磊常治国蔡鹰...
    123-12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结构设计包含计算分析、施工图设计、深化设计等阶段,目前各设计阶段的信息数据相互独立,重复建模导致的数据丢失情况严重.介绍了 3D3S钢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中参数化建模关键技术,包含杆件建模、节点编辑和建模、钢筋建模、参数化模板绘图、模型交互和数据接口.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此系统在工业钢结构建筑和PEC结构中应用.3D3S钢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包括3D3S_Design和3D3S_Solid两大模块,3D3S_Design用于进行计算分析和施工图设计,3D3S_Solid用于进行深化设计和其他B1M应用.3D3S_Design和3D3S_Solid在后台实现模型信息实时联动,打通了各设计阶段信息交互的壁垒,避免了重复建模,提高了设计效率.与BIM正向设计相比,该系统符合传统流程、易于推广.

    钢结构全过程设计系统实体建模参数化绘图系统研发

    基于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建筑碳排放活动数据模型构建

    欧晓星李德智吴刚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碳排放计算的通用方法为碳排放因子法,所需要的两个直接数据为碳排放活动数据及其对应的碳排放因子,其中碳排放活动数据由建筑空间构成、结构和设备材料、设备性能等多因素综合确定.基于建筑协同设计原理、专业分工及协同模式的分析,根据计算数据种类与来源,提出了建筑碳排放活动数据模型的构建方法.结合数据模型协同性、信息化以及建筑碳排放计算软件架构的要求,设计了数据模型的数据输入、数据库和数据处理3个模块,构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活动数据模型,并以广联达数字建筑研发大厦为例进行了应用展示和分析.

    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全生命周期协同设计碳排放活动数据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