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师
建筑师

黄居正

双月刊

1001-6740

010-58933828 58934821

100037

北京三里河路9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师/
查看更多>>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 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享的空间和生活——瑞士苏黎世住房合作社Greencity B3S住宅设计研究和居住体验

    李寅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降温,住房将有望逐步回归居住属性,也为产权模式和住宅设计类型的探索提供新的契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瑞士通过积极促进合作建房模式的发展,提供高质量平价住房,缓解了房地产过热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在苏黎世住房合作社 6 年的居住经历,梳理合作建房模式在公平性、合作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贡献,并解读其倡导的"共享空间"和"共享精神",探讨建筑空间、住宅类型、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和居住模式的升级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住宅设计住房合作社住房政策建筑设计共享居住瑞士建筑

    地域联动,价值提升: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实践的启示

    蒋敏卢峰蒋文王子轶...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再生经历了从全面重建到存量再生的路径转变,构建了联动地域资源、提升存量价值的再生策略与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首先梳理日本租赁住宅团地的发展历程、解析团地再生中地域联动理念的演变,从目标与愿景、分类与手法、制度与措施三个维度总结日本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的实施路径,最后从联动地域资源、丰富年龄层次、促进多元合作和提供资金保障四方面总结了对我国公租房社区更新的启示.

    租赁住宅团地存量再生地域联动价值提升日本

    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

    葛寅飞王德才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旅行业的复苏和快速发展,模块化住宅因其空间设计集约化、运输方便、快速组装等优势,受到文旅市场的青睐.其作为景观住宿产品,需要满足文旅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故在保证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将模块的参数与用户需求深度结合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块化住宅型谱规划方法,旨在通过合理规划模块参数值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本文采用Kano问卷收集用户需求并识别模块类型;进而通过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对用户需求进行聚类,确定模块参数的取值个数;结合用户需求分布、聚类结果和住宅三级模数系统,最终获得满足用户需求和工业化生产标准的模块参数取值.

    模块化住宅型谱参数

    观玻璃

    洛朗·斯塔尔德王雨林卢永毅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艺术、建筑理论、技术和科学话语,探讨玻璃的物质性,以阐明 20 世纪欧洲现代建筑的实践转变.有别于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在玻璃和透明性之间建立的隐喻联系,亦不同于詹克斯将玻璃和不透明相关联的后现代解答,本文提出建筑不应被削减为感知.作者首先回溯19 世纪欧洲建筑学"透明"一词的起源和发展,继而展现 20 世纪早期现代建筑中玻璃多种多样的非透明再现形式,呈现这些探索对现代主义运动的贡献和挑战.科恩、舒尔茨、麦格拉思等建筑师的玻璃研究多关注材料"性能",可见在1930 年代就已逐渐形成了认识材料的科学属性及其建筑潜力的意识.莫霍利-纳吉等人的建筑理论和科学研究关注透明材料的物质性和科学性,现代建筑的诠释逐渐从构件转向性能乃至"物理功能",促使玻璃从光的媒介转变为凝视的媒介,进而转变为精密环境设计的媒介.本文最后介绍物理学家贝尔纳基于对科学技术的激进未来畅想,以此探讨人、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玻璃透明性战后现代主义欧洲现代主义现代性事物

    寻迹百年:德国木构的法治与自由

    王浩任汤赵琳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20 年德国颁布首个木构建筑标准以来,已百年有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德国的木构建筑在逐渐建立的法律框架下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建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探讨制定材料分级和加工标准对木构设计的促进作用,反思在防火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中木构设计的表达自由,并审视在历史木构更新实践中不完善的法律依据所造成的难题.一百年来,国家发展目标由战后快速重建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促使德国建筑法规更新进而推动现代木构进步.从法制的特殊历史视角解读德国木构的发展路径,既理性又独具新意.

    现代木构德国建筑标准法律法规发展路径

    在地与现代: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到城市模块研究

    宫聪卢峰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索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迪亚斯"人居社区"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城市"模块"实践作为动态城市单元、现代标准性、历史在地性等特征,发现Ekistics社区研究中现代性与地方性在规模与尺度、历史与现代、自然与城市三方面具有辩证与统一关系,揭示城市复杂性背景下道氏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与偏差,以期对国内当下城市社区建设有所启示,并以此纪念道萨迪亚斯诞辰110周年.

    康斯坦丁诺斯·道萨蒂亚斯人居社区模块在地性现代主义

    印度女性建筑师希拉·斯里·普拉卡什的互惠设计哲学

    赵迪戴路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拉·斯里·普拉卡什是第一位在印度创办事务所的女性建筑师.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希拉首创并发展"互惠设计理论",形成了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超前地提出了将印度乃至全球建设成更加生态、公平、文明的现实社会的实际方案.该设计哲学强调尊重自然、承袭本土文化和平衡社会层级,并与时俱进地与现代建筑科学有机结合,在宏观至微观的多个维度满足可持续需求.文章通过对其经历、作品及思想的研究,重点分析希拉如何作为建筑师在"城市""社会""建筑"三个层面达成发展的最终目标.希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不仅为印度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优良的解决方案,对中国当下的可持续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印度希拉·斯里·普拉卡什互惠可持续设计

    库里森对阿尔托设计理念的继承与突破——以考尼爱宁教堂为例

    王亚鑫冯刚王琦岳诗文...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库里森,是芬兰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师承于阿尔瓦·阿尔托.本文缕析了阿尔托对库里森设计理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及库里森设计理念的流变,并以阿尔托的建筑设计作品为对照,探寻库里森成熟时期代表作考尼爱宁教堂对阿尔托场地设计、材料应用与光线设计理念的继承,揭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二者的建筑风格、空间体验和立面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当代建筑师承前启后的创作思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克里斯蒂安·库里森考尼爱宁教堂阿尔瓦·阿尔托地域性与人情化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年)

    黄庄巍刘静邹广天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0 年代初至1960 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对现代空间原理、流动空间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论融合与建构,阐述其在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文人园林的价值思考及其创新价值,以及对中国营造学社思想的反思,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中国建筑理论现代中国建筑建筑空间文人建筑台湾建筑中国园林中国营造学社汉宝德

    烽火淬炼——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年)

    吴杨杰朱晓明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945 年间本土建筑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协作概貌,重点分析了5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实践过程及其技术贡献,结合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战时工业建设对建筑师职业诉求的短暂影响.

    抗日战争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本土建筑师技术协作职业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