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澜沧江中游少数民族木构架民居的基因多样性调查

    刘大钰潘曦周扬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澜沧江中游流域地处三江并流地区与藏彝走廊腹地,具有突出的文化多样性,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与聚落.文章以该地区分布使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木构架民居为对象,从技术、空间、象征三个维度对该类建筑展开基因多样性调查.该区域的木构架民居建筑内部形式十分多样,其中,在建造技术和空间布局上受流域和民族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文化象征方面则以民族为主导因素,总体上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反映了该地区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传统民居木构架民族建筑澜沧江中游基因多样性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变"与"不变"

    冯嫄媛王晓斐邹洲
    19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新建民居,传统民居空间的自我演化被打破,传统建筑文化被迫走向衰落和灭亡.文章对傣族传统民居追根溯源,通过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对比分析,得出可变因子与不变因子,总结其影响产生可变因子的原因,从而产生对未来傣族民居发展的思考.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民居民居演变

    自贡市古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特征研究

    黎紫晴陈岚陈春华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敞空间是古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古镇边界形态量化分类结果,分别选取团状古镇、指状古镇、带状古镇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盒维数法,分析其开敞空间分维值和分形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古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特征具备层级连续,面积递减;层级数量指数式迭代增长;古镇空间自相似性高,形状边界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等特点.古镇总体分维值较高,是良好的分形体,则它们的分形秩序特征具备一定参考性,基于此,提出古镇开敞空间分形秩序优化建议.

    开敞空间分形秩序计盒维数法自贡市

    浙江庆元东部匠派传统木构建筑的大木构件组织体系

    沈楠菲张玉瑜
    19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与构件命名体系是匠师认识与营造一栋建筑的前提.而传统木构建筑由大量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因此工匠又建立了一套构件定位系统用以确定每个构件的位置,依此设计构件尺寸、榫卯做法,并在制作与组装时进行区分.文章通过对庆元东部匠派营造现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该匠派针对当地建筑特征形成的地域性的空间、构件命名体系与构件定位方法.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构件定位浙江庆元东部匠派大木作营造技艺

    浅析文旅开发背景下赣州传统民居的功能转变——以郁孤台历史街区为例

    朱星源廖梦琦蔡泽佳葛喜凤...
    20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赣州市郁孤台历史街区为例,浅析赣州传统民居在现代生活环境下中的功能转变.从历史背景、旅游开发、建筑风貌与特征、平面与空间等多个层面分析郁孤台历史街区实现功能转变的基本方法、前因后果、价值效益,并从郁孤台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功能转变的实例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传统民居更新和保护策略.

    郁孤台功能转变赣南传统民居古建保护文旅开发

    何为非线性建筑?——从历史视角解读非线性建筑

    兰天蓝黄瑜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线性建筑近些年在建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被认为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线性与规则图形等简易结构,而是通过非线性的形态、错综复杂的空间组织和流畅的曲线更好地回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和情感.而对于"何为非线性建筑"这个问题的解答建筑学界内一直莫衷一是,文章通过追溯非线性建筑的发展历程,梳理其时间脉络,从历史的视角解读非线性建筑的内涵与其伴随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关联,从历史的角度增加对非线性建筑的了解与认知,为回答"何为非线性建筑"这个问题添砖加瓦.

    非线性建筑历史视角建筑形态

    数字技术在赣南客家围屋保护中的应用

    王利青李国华陈甜甜潘旭阳...
    2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屋作为赣南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其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的缺失,使围屋建筑逐渐面临衰败的境地,对于客家围屋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传统文物保护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新型的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使赣南围屋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播,而且数字化技术作为古今文化沟通的桥梁,它不断为人们营造出生动、立体的文化体验.目前,数字化技术已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文化保护、弘扬以及开发利用的大势所趋.

    赣南围屋客家文化数字化保护数字技术

    湖南革命建筑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韩晓娟汪佩颍刘博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省是一个拥有深厚革命文化的红色热土,在抗击日本侵略和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征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堡垒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和人民军队诞生的摇篮,留下了许多承载着这些光荣历史的革命建筑遗产.为了保护、利用与传承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章对革命建筑遗产的特性与保护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梳理了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精神价值,并结合实例分析了革命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策略,以期对更多的革命建筑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红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历史底蕴革命精神湖南省

    数字技术在传统建筑木作技艺传承中的应用

    陈甜甜李国华王利青陈文艺...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传统建筑木作技艺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加快,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建筑营建周期的缩短,传统建筑受其自身营造难度的限制,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受限.如今,传统建筑木作技艺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加入会为新型传承体系的搭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使其在现代社会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的辐射范围.

    木作技艺传承系统的传承模式数字技术系统模型数据库

    基于文献计量的武汉市高等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林雪茹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历史的研究.为填补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需要对武汉市高等建筑教育历史进行探索.文章将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进行比较.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各校在1904-2000年对高等建筑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尝试描述和分析武汉市对高等建筑教育的关注及研究情况.

    高等建筑教育建筑院校文献计量分析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