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李能武

双月刊

1674-8824

scncxb@vip.163.com

0836-2856213

626001

四川省康定县姑咱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 办刊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民族性、师范性和地方性,围绕经济建设,努力探索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规律,开展学术讨论,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读者对象:教师、科研人员、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明代乌江中下游的道路网络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林婵娟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朝国家主导的道路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明代乌江流域中下游的道路建设是中央王朝、地方土司与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过程,形成了以思南府为中心的水陆联动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条件,并对思南府的族群结构、社会秩序、经济生活、文化面貌等产生了整体性影响。道路建设涉及的国家、移民与族群要素,推动了沿线地区多民族的交往互动,使网络的隙地不断缩减。以道路为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西南地区的多元一体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参考。

    "路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乌江流域

    音符传情:民国时期马思聪《西藏音诗》创作历程和传播效应

    李双格日措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形成具有充满活力、辐射力强劲的中华文化的前提。1941年,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马思聪依据藏地纪录片《西藏巡礼》、内地流传的西藏民歌和英文书籍中对西藏剑客的描写,并结合广东音乐中的"连环扣",采用西方乐器小提琴,谱写了闻名于世的体现西藏人民顽强精神的音乐华章《西藏音诗》。自此,《西藏音诗》在全国各地演奏,成为媒体宣传热点,受到知识分子追捧,并被国家级交响乐团——中华交响乐团定为固定演奏节目,逐渐受到全国群众的关注与喜爱。《西藏音诗》不仅是马思聪个人代表作,还是西藏同内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有效载体,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中华文化共同性,进而增强了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此,学界应加大挖掘、整理、宣传西藏同内地文化名人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案例,进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汉藏交流文化自信文化认同马思聪《西藏音诗》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水族传统赛马研究的困境与进路

    张江龙龙宇晓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水族传统赛马理应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与此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应积极回应其现实发展的需求。但既有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议题还是研究方法抑或是理论指引等方面,均难以为水族传统赛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为此,亟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议题,创新运用包括多物种民族志法、民族志深描法、拓展个案法等在内的研究方法,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两个结合"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等较为前沿的理论,以此推动水族传统赛马学术研究的创新突破,以期为水族传统赛马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水族赛马传统马术行动者网络理论地方性知识多物种民族志

    多元文化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多维互动与创新

    岳睿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新的发展趋势之一,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文化源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西方音乐文化的桎梏,逐步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不断提升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为实现多元文化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本文通过探究多元文化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多维互动,进而从音乐课程、师资队伍、教育环境、激励机制四方面出发,提出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多元文化视域音乐教育多维互动创新路径

    基于乡村学生学习意愿的研支团志愿服务路径探索

    刘冲阳琴罗灿辉瞿明颖...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学生是研支团志愿服务的直接对象,乡村学生学习需要及其满足是衡量研支团乡村教育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镜鉴。为进一步提高研支团的乡村教育服务质量,本研究以把握乡村学生的学习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目标,以四川省内研支团2个服务县的部分乡村师生、家长为调查对象,运用测量、访谈、编码等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归纳出乡村学生的16个真实学习需要,揭示了7个对乡村学生学习意愿产生关键影响的因素。以乡村学生学习意愿影响因素为前提,研支团志愿服务工作应注重培训过程调控和培训质量保障,充分利用云端技术优势,设计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完善乡村学生学习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乡村学生学习意愿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路径

    西藏旅游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与路径突破

    单福彬潘文敏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节是西藏重要的旅游业态。知名旅游节已经成为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新兴的特色旅游节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藏旅游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多元主体诉求的有效协同、公益性和盈利性目的平衡、节事活动内容吸引力的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的提高。西藏旅游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建设旅游节聚集区;打造差异品牌,创新节事活动内容;拓展消费空间,协同实现双重目标;优化办节机制,发挥各类主体优势;线上线下并举,构建立体推广体系。

    西藏旅游节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路径突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攀西少数民族地区自驾游研究

    李智陶芳芳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游客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如何有效开发攀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驾游资源,同时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发现,攀西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自驾游的潜力地区,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提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建立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机制、创新自驾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自驾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践行环保理念等推动攀西自驾游发展的措施,攀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驾游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攀西少数民族地区自驾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康定金汤藏语基数词的形态学分析

    李春梅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金汤藏语三个土话中的基数词形态学特征,通过和藏文的对比,对其数词形式进行分析。首先描述基数词"一"至"一百"的整数形式。从数词形态特征来看,各个土话有各自特征。具有特色的是三种:(一)两河口话的"一"至"五"具有先行于数词词根的音节;(二)昌须话单独数词"一"和作为语素的"一"之间有词根交替;(三)昌须话"二十一"至"二十九"为缺连接语素的三音节形式。

    金汤藏语康方言基数词词根语音对应

    论康巴生态小说的物象选择

    马迎春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巴文学以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责任担当汇入了当代中国文学主潮,在批评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不少研究者就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展开论述,但没有涉及到生态小说的艺术表达策略研究。本文从物象选择角度论述康巴生态小说的叙事策略,试图弥补生态批评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缺憾。从物象选择角度看,康巴作家生态小说中有功能性、主题性和道具性三类物象,不同类型物象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体现着作家的艺术策略,它们协同作用表达生态文学主题。

    生态小说康巴作家功能性物象主题性物象道具性物象

    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

    李东泽张雪晴冯程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南高原既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又是安多藏文化核心区,研究该区域乡村社区对推动高寒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展甘南高原乡村社区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对该区域实现乡村振兴,保障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甘南高原特殊的文化背景,扩展了适用于甘南高原乡村文化特征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了包含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文化系统、使用者系统的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五要素"分析框架,并对该框架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细化,梳理了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历程,最后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可持续治理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甘南高原乡村社区可持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