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成因与分类突破模式设计

    车密裴云龙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内部自主创新不足和外部技术垄断封锁的双重困境,大量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失,传统创新模式不起作用.这要求深入分析其成因,设计新的创新突破模式,为我国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依据.在回顾现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状况有"外强我弱"与"外弱我弱"两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现状的分析,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重大战略技术 3 类,总结其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主体错位、路径依赖和资源错配;最后针对 3 类关键核心技术提出了具体适用的创新突破模式: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采用"螺旋递进"模式,前沿技术突破采用"丛林竞争"模式,重大战略技术突破采用"主局布控"模式.

    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成因突破模式

    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运行模式、分布及发展趋势

    赵志泉汪志博李晓吴琪...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关键力量.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现状可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战略性科技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性科技人才构成.使用B样条基函数拟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创新能力指标曲线,分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战略科技平台为载体,以战略科技活动为目的,战略人力资源是引领者,战略组织结构呈现出"小核心、大网络"特征;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区域布局和梯次联动、基础研究领域、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顶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较,科技领军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指标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科技领军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突出,但其技术需求与国内科教和科研成果产出不匹配.基于此,从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改善区域布局、由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基础研发投入增强基础研究力量,以及持续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三方面视角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议.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模式科技领军企业科技人才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中国数据本地化政策的发展及启示——基于欧盟、俄罗斯和印度的对比分析

    梁宇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本地化是全球数据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欧盟、俄罗斯和印度在跨境数据流动中都设有数据本地化要求,其中欧盟推行的是开放式的数据本地化,俄罗斯和印度分别执行的是宽松的数据本地化模式与严苛的数据本地化模式.基于欧盟、俄罗斯和印度 3 个地区的对比研究,结论如下:三方都重视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且都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监管机构;欧盟和俄罗斯在实施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同时都较为重视国际合作以此协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政策立场;印度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持较为保守立场,但为了增强数字经济实力,以及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走向合作治理是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数据本地化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给中国数据本地化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带来以下启示:推进跨境数据分级分类,增强数据本地化的针对性、发挥跨境数据的监管实效,降低数据本地化风险、推动数据治理国际合作,平衡数据本地化与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本地化数据跨境流动数据治理欧盟俄罗斯印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变迁

    严笑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已逐步建构起一整套与时代要求和科技人才发展所需相适应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留学政策体系框架.留学政策在科技人才的出国留学活动和回国发展的选择中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科技人才的留学实践也给中国留学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带来重要影响.在整理分析 1978-2023 年间 400 余份中国留学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事件作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将中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历程划分为重回轨道(1978-1984年)、调整发展(1985-1991年)、制度规范(1992-2012年)、优化成熟(2013年至今)等4个时期,归纳总结每个时期政策的出台背景、战略调整、典型特征、实施效果等.最后,回溯历史,着眼于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强调在制定留学归国政策时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灵活调整,同时进一步优化留学资助、管理与服务,完善留学科技人才归国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人才引进机制.

    科技人才留学人员留学政策政策研究历史变迁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与建议——基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分析

    曹小琴邢慧强陈茂清魏晓...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环境、气候和粮食短缺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其中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梳理和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深入了解其在政策目标、支持措施以及实施路径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共性挑战与关键因素,如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目标和路径,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引导;(2)构建创新体系,包括加强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探索长效机制,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确保其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长期贡献.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比较研究可持续发展国际视角

    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的政策协同评价研究——以工业互联网政策为例

    方思越刘清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协同评价旨在优化政策制定,提升政策效率,强化政策效能.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衡量政策文本一致性的功能,以及政策协同实现政策一致性的内涵,设计基于PMC指数的政策协同评价方法.构建政策协同指数评价协同状态,基于地方发文趋势评价协同速度,结合协同状态与协同速度划分协同类型,实现政策协同评价.以中国工业互联网政策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实证,分别搜集中央与地方政策,基于中央政策文本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在地方政策文本内容上进行指标计算,再进行协同类型划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含港澳台地区)被划分为 6 种不同的协同类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协同类型,为工业互联网政策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建议.该评价方法拓展了PMC指数模型的分析范畴,为在政策文献量化视角下开展政策协同评价提供参考.

    政策评价政策协同PMC指数模型政策文献量化工业互联网

    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评价模型构建

    邹洋李燕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做好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完善评价制度是前提性工作,建立转移转化评价模型是基础.首先,总结了自党的二十大以来,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在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并就当前如何评价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状况提出研究评价模型的需求.其次,建立评价模型分析了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制约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开展专项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从中提取出14 个评价指标.再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在标准化后获得 14 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在确定因子个数后对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而后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包括各评价因子对成果转移转化结果影响的具体分析,得出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环境、先进技术转化成果质量、先进技术成果的研发投入、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资源投入以及先进技术成果的发展应用前景等评价因子对成果转移转化的评价影响.最后,基于前期调查和评价模型,给出了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若干条建议,以期为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推广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对转化和转移服务工作提供测评工具组合,也可为政策措施制定提供借鉴.

    新域新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评价模型因子分析

    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区域科创高地建设组态路径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城市的实证研究

    郭雯赵美玲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体现了从经济导向、科技导向,转向强调科学、技术、产业、城市等多制度逻辑协同的发展过程.当前研究主要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生态、区域创新能力等维度对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开展研究,结合城市功能、新型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分析及其协同机制研究较少.鉴于此,试图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建构当前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响因素,采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方法,揭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组态模式,得到推动区域科创高地形成高创新产出的 7 条组态路径,将其归纳为"科学研究平台与科研主体协同,着力前沿创新型""技术创新平台与创新环境协同,构筑创新生态型""技术创新平台与科学研究主体协同,打通产学研创新型"3 种模式,同时也发现 6 条缺乏高创新产出组态路径.

    科创高地建设多重制度逻辑动态QCA分析

    数字创业生态系统要素耦合对区域创业质效水平的影响机制——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王玉帅刘雨欢牛明珍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目标是全面挖掘创业潜能,激发创业活力和动力,因此如何处理好创业主体和创业环境间复杂的耦合关系是优化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和提升创业质效的关键所在.基于组态视角,结合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利用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 206 个城市案例数据为样本,探究系统内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规模、创业文化、市场规模、数字技术六大要素与城市创业质效水平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单因素不构成产生高创业质效水平的必要条件;有 3 条产生高创业质效的路径,分别是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型、数字技术与市场双重主导下文化与资本驱动型、文化主导逻辑下技术与金融驱动型,且均包含数字技术要素,证实数字技术对创业质效水平具有关键作用;产生非高创业质效水平的路径有两大类,且与导致高创业质效水平的路径呈因果非对称关系.由于多个因素可从不同方式实现区域高创业质效水平,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自身优势选择适应当地发展特点的推动策略,有针对性地集中资源促进关键要素发展.

    创业质效水平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双创"区域创新数字技术组态分析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的知识架构与时空向度——基于Web of Science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施宇潘明明盛亚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驱动创新的有效载体.与世界主要科技创新强国相比,中国科技创新平台存在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主体间关联性和依存度不足等问题,有必要对已有文献研究经验进行批判性学习.结合经典平台理论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56-2021年国际上有关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并探析其研究趋势.研究发现:国际上有关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经历了资源整合(1956-1981年),到关注资源承载者的多边架构(1982-2007年),再到协调平台多参与者的创新生态(2008 年至今)3 个阶段.由此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挖掘科技创新平台中平台一词的含义,识别平台的模块化架构、网络效应以及多层平台的属性;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平台治理研究,包括基于模块化经典理论、社会学习的视角等探寻平台的构建策略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元组织视角以及平台生命周期视角探讨平台的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关注面向公众开放的DIY实验室(do-it-yourself laboratories)、数字赋能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等体现创新民主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形式.

    科技创新平台CiteSpace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