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张延禄杨嘉琪杨乃定刘茹玥...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 3 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水平最强,成渝城市群次之,中游城市群最低;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毁性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从结构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但增幅较小;从功能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均呈现"V"型增强趋势,而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

    抗毁性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逆全球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软资源对平台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平台经济为背景

    魏晨徐尚英刘平峰聂规划...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资源观和双元创新理论,从软资源的平台战略、平台领导力、平台双边市场和平台知识 4 个维度出发,引入资源整合为中介变量、知识势差为调节变量,构建"软资源-平台双元创新能力"关系模型,通过对 314 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平台战略、平台双边市场和平台知识显著正向促进平台双元创新能力提升,平台领导力显著正向促进平台渐进式创新能力;(2)平台战略、平台双边市场和平台知识能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平台双元创新能力提升,即资源整合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知识势差负向调节软资源与平台双元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平台企业整合软资源以实现双元创新能力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软资源突破式创新能力渐进式创新能力资源整合知识势差

    医药企业转型的创新网络变化特征——基于BF公司仿制药到原创新药的纵向案例分析

    李大海孙杨孙文慧张莹...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制药企业BF公司从仿制药研制到原创新药研制为纵向案例,运用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平衡等创新理论和方法,采用深度访谈,同时辅以查阅学术文献、网上信息、企业内部文件资料等方式搜集数据并对其进行编码,从网络节点构成、连接强度和合作类型3个维度,对原创新药与仿制药研发的创新网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对比仿制药研发,原创新药研发的创新网络规模更大,成员异质性更强,结构更复杂;(2)新药研发过程中焦点企业的组织学习平衡模式一般为间断型,但在特定阶段,如果将焦点企业与强连接合作伙伴看作平等主体,则构成双元型组织学习平衡模式,且该特点在原创新药研发中更为突出;(3)新药研发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均由强连接合作伙伴供给,焦点企业通过专注于技术基础能力提升,强化自身在新药研发和生产中的专业化优势,保证了间断型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循环演进.

    创新网络组织学习自主创新转型

    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实证探析——基于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计量与政策分析

    吴静黄学文陈恩强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评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及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以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计量与政策分析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人员分布、人才流动、优势学科及政策供给等情况给予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存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分布不平衡、流动不顺畅,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支撑政策衔接系统性不够等问题.据此,提出探索大湾区内高水平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科教产才"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筑高水平全周期梯队式人才队伍、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人才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高被引科学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东西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以宁夏和10 个东部地区省份为例

    苗婷曹建巍包文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宁夏与东部省份的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统性地评估2017-2021 年间宁夏与东部 10 个省份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通过对综合创新水平和协同创新水平这两个一级指标的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宁夏与东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但宁夏在综合创新水平上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东西部主体间和区域间的协同创新极大地促进宁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凸显区域协同创新在提升西部省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增强资源配置的强度、促进人才要素流动、驱动有效创新产出和加强主体间与区域间协同 4 个方面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为宁夏与东部地区省份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技术和知识交流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宁夏东西部协同创新科技合作熵值法

    产学研合作驱动高校学者学术绩效提升的组态效应——基于动机-行为匹配视角

    杨小婉江俊峰朱桂龙戴勇...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产学研行为主体的个人层次,以360位高校学者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产学研合作动机-行为匹配的视角分析 6 个前因条件对学者学术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产生高学术绩效的 10 种适配组态可以总结为4种核心模式:学习驱动-门当户对型、学习驱动-两情相悦型、使命驱动-门当户对型和资助驱动-两情相悦型;(2)在学术生产力维度下,学习驱动-门当户对型、学习驱动-两情相悦型、使命驱动-门当户对型是核心驱动模式,在后两种模式中,还需要学者在产学研合作中投入大量的资源;(3)在学术影响力维度下,学习驱动-两情相悦型、使命驱动-门当户对型和资助驱动-两情相悦型是核心驱动模式,在资助动机驱动下的产学研合作,学者不进行资源的大量投入更容易促进学术影响力的提升;(4)在学习动机或使命动机驱动下的学者与"门当户对"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进行高的资源投入,学者更容易提升学术生产力,而在学习动机或资助动机驱动下的学者与"两情相悦"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且在资助动机存在的情况下不进行大量的产学研合作资源投入,更容易提升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产学研合作动机-行为匹配学术绩效组态分析

    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地方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行动逻辑研究——以温州为例

    李雨蕙刘海明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温州地方院校为研究对象,基于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的分析,对温州的地方院校进行实践模本研究,基于实践模本解析,提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逻辑框架,即以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应用转化为着力点、以新技术与创新创业的融通融合为突破点、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落脚点.

    地方院校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

    多主体对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的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张光宇张安俊曹阳春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参与方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为前提,构建以企业、消费者与政府为核心主体对于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从而分析三方对于颠覆性技术采纳的稳定策略,并通过MATLAB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分析验证该模型具体的演化路径,从而探究三方在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博弈过程中决定双方最终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企业、消费者与政府等三方主体对颠覆性技术产品的初始态度与接纳倾向会影响的博弈系统的演化路径与结果.(2)对于颠覆性技术企业而言,更高的颠覆性技术产品生产占比有助于缩短颠覆性技术采纳周期,并能提高政府对企业提供扶持的期望;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对生产颠覆性技术产品的企业补贴将延长技术采纳周期,同时若政府对生产颠覆性技术产品的企业补贴力度过大将会使政府最终放弃补贴,而政府对购买颠覆性技术产品的消费者补助则在技术采纳过程的前中期进行补助效果明显优于后期补助的效果.

    颠覆性创新演化博弈技术采纳多群体

    低碳技术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以宁夏光伏产业为例

    王燕红李俊杰谭一帆徐维军...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宁夏光伏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例开展案例研究,从光伏产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光伏企业、村集体组织的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光伏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光伏技术通过三大作用机制赋能乡村振兴:一是赋能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及能源结构转型;二是创造就业岗位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与提高乡村文化活力.据此提出"光伏+"理念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振兴路径,确保技能人才供给与光伏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振兴路径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光伏项目管理的组织振兴路径.

    低碳技术绿色能源乡村振兴光伏产业

    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策略影响工程项目绩效的组态效应

    花园园刘思佳侯凤敏傅永程...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资源基础观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策略的匹配关系,进而提出实现高工程项目绩效的路径.研究表明:(1)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策略之间存在"多重并发"效应,路径可分为数字化能力拉动型、创新策略驱动型和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策略协同驱动型;(2)数字化感知能力、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对提升工程项目绩效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路径选择与决策参考.

    项目团队数字化能力创新策略工程项目绩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