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体合作策略

    方炜周明居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体合作策略,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实践角度出发,构建包括龙头企业、政府,以及由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其他合作主体在内的三方主体关键因素模型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主体的稳定性策略选择,并以面向陕西省光子产业的创新联合体为案例,对博弈模型展开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龙头企业的初始合作意愿越高及收益分配占比越大对各方主体策略选择有积极影响;政府的前期奖励与后期监督都能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体合作降低成本,各方主体的合作意愿随政府支持力度增强而提高;其他合作主体在合作中受龙头企业影响较大,龙头企业能否诚信发挥牵头作用直接影响着其他合作主体的收益与其未来合作意愿.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联合体龙头企业演化博弈

    颠覆性技术形成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石墨烯产业为例

    李莉彭现科曹晓阳王宏伟...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国在颠覆性技术上和未来制高点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以具有颠覆性的石墨烯产业为典型案例,采用价值网络分析方法,对颠覆性技术形成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互动关系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颠覆性技术形成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在结构上是具有参差交错的复杂结构关系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进一步可细分为核心层、辅助层、环境层,多元创新主体及创新种群之间互动协同;创新主体集聚、相互作用以及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驱动石墨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未来应将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创新范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针对颠覆性技术形成产业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政策,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分阶段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助推颠覆性技术形成产业.

    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产业技术价值网络分析

    数字时代专精特新企业微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及其阶段性影响因素

    方刚何子聪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深入理解专精特新企业微创新的动力因素和阶段,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技术跨越提供途径参考.从企业年报、企业网站和学术期刊收集相关二手资料,运用Python编程技术进行文本挖掘、专利引用网络分析确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专精特新微创新企业,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构建微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并选取两家典型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微创新的机会识别与框定、不断试错和快速迭代、一轮创新等3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业环境和合作伙伴作为外部导向因素,在企业微创新的机会识别阶段发挥引导作用;知识生态与组织能力为内部驱动因素,两者相互作用,推动微创新的不断试错和迭代;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则为微创新提供数字赋能,提升创新效率.基于此,提出构建企业知识生态、提升组织能力、适应外部环境并加强合作,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以促进微创新的建议.

    微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动力机制质性研究

    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检验

    陈黎玄兆辉李炳超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化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是引导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发力,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基于2023年度1 923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影响因素.研发发现:(1)影响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主要内生动力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转化能力,主要外生动力为拥有基础研究合作伙伴、同行竞争压力、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购买新技术的难度;(2)影响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国有企业的内部创新软环境、民营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和吸收转化能力、外资企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条件分别是其开展基础研究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意识和信心;(2)拓宽企业基础研究"朋友圈",增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外生动力;(3)激励企业夯实开展基础研究条件基础,激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原动力;(4)构建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立体化政策体系,解决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后顾之忧.

    基础研究意愿企业影响因素

    中美企业研究与开发(R&D)管理模式对比及启示

    梁新宁陈能军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大研究与开发(R&D)投入和对标世界一流成为提升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普遍共识.准确理解创新与R&D之间内在联动机制和充分比较中美企业R&D管理模式尤为重要.首先对创新的本质属性以及其与R&D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企业直接参与各类R&D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然后基于官方数据统计,从多个维度对中美企业R&D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美国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强度、R&D活动全国占比等方面优势明显,3种R&D类型活动更加均衡.因此,建议从增加政府直接投入、制订收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融合、借鉴标杆最佳实践等方面增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研究与开发管理中美对比

    基于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的中国数字农业政策定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王霞淮建军张璠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以数字农业政策为切入点,评估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5项数字农业政策进行梳理,借助ROST CM6.0提取核心关键词,绘制语义网络图,构建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对10项样本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发现:10项样本政策的PMC指数均值是6.48,其中1项优秀、6项良好、3项及格,说明政策整体水平设计较为科学合理,但也存在政策内容不完善、时效过长、视角单一的问题据此探索构建了"主体-领域-内容-评价-效力"的五维评价框架,建立数字农业政策评价指标,从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视角对10项样本政策提出优化建议,为提高政策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

    数字农业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政策评估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风险承担与融资约束调节作用的分析

    麻东锋孙国强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其多变性可能对企业创新实践造成深刻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结果的直接效应,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及调节因素关注不足.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结合风险承担与融资约束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抑制企业创新,且对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基于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进一步表明,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降低、被动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以及融资约束的提升均会强化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区分创新类型进行考察,发现风险承担和融资约束的强化作用对渐进性创新显著,而对突破性创新并无效果.为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增强政策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完善资本市场建设以缓解融资约束,企业需优化风险管理并积极把握创新机遇以保持竞争优势.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企业创新风险承担风险规避融资约束

    数字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政府研究与开发(R&D)补贴协同作用的分析

    邱添高良谋张江朋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的创新产物,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值得探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探究数字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理论,探究政府R&D补贴在数字金融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过程中的协同激励效应;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三阶段模型,对2016-2020年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运用Tobit模型检验数字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探究政府R&D补贴与数字金融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不高,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具体来看,纯技术效率明显高于规模效率,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政府R&D补贴与数字金融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协同激励效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对策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技术创新效率问题,同时政府需要发挥引导性作用,强化政府R&D补贴在数字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激励效应.

    数字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政府R&D补贴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下新型研发机构共生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福建省64家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为例

    许建伟刘琨许玉平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评价体系以非量化指标为主,聚焦获取科研项目数量、申请专利等指标,未能充分凸显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创新能力及其融合各类创新要素的能力,因此需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共生视角对解决复杂性、多层次和动态跨域事务有借鉴意义,契合于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评价的运用场景,因而基于共生视角,以"技术-组织-环境"框架构建机构创新要素共生度测算模型,并使用凸显机构获取创新资源能力和服务支撑产业能力的评价指标构成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每家机构的创新能力指标值.选取福建省2016-2018年认定的前3批64家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样本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共生度对机构运行持续性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具有公益属性、地处发达地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共生度相对更高,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更强.可见,共生度可以作为认定和持续跟踪评价新型研发机构的一项关键指标.

    新型研发机构共生度创新能力运行持续性评价体系共生视角TOE框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广东省相关新兴产业的效率评价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杨尔璞孙晶陈梦婷高燕...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学术界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讨论与定量研究仍有不足.通过深入讨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并立足于广东省,基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选取14个相关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使用DEA-Malmquist模型与BMA模型,从行业内部指标、新参与主体、新渗透要素与行业内部指标角度出发,对这些产业2015-2022年的科技效率与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期间14个相关新兴产业的科技效率呈现曲折性发展态势,而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环境处置能力、政府定向支持、产业结构、政府融资支持与市场需求为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向支持、引导产业绿色发展、完善产业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与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从而促进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影响因素贝叶斯模型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