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过早去工业化阻滞作用的定量分析

    汪增洋蒋恒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对此,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过早去工业化的阻滞作用及其机制.理论析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吸引力,阻滞过早去工业化:一方面通过促进制造业规模扩张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入传统服务业即抑制逆库兹涅茨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防止脱实向虚.进一步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21年数据,以工业增加值占比作为去工业化的代理变量、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带有倒"U"型曲线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构造转移份额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解释变量为实体经济比重、被解释变量为二三产劳动生产率比值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使得工业比重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倒"U"型曲线转折点右移,并使得曲线变得更为平滑;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和经济结构逆库兹涅茨化阻滞过早去工业化.

    高技术产业去工业化逆库兹涅茨化脱实向虚制造业转型升级

    扬长避短:优势使用视角下知识异质性对越轨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弘钰郭晶晶于佳利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利用员工优势资源提高竞争力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于如何有效化解组织内非协同性导致的认知冲突尚未给予关注.鉴于此,关注知识异质性的双重属性,结合个体优势使用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到381份问卷数据,实证分析知识异质性对越轨创新影响过程中员工优势使用的中介作用以及领导权变激励的边界条件.结果表明:(1)知识异质性能够对越轨创新产生积极影响;(2)员工优势使用在知识异质性与越轨创新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知识异质性可以促进员工的优势使用,进而对越轨创新产生积极影响;(3)领导权变激励会强化员工优势使用与越轨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同时正向调节知识异质性通过员工优势使用影响越轨创新的间接效应.据此,提出企业应重视和开发知识异质性员工的价值、重视员工优势的开发,并采取及时有效的领导激励,以充分利用员工差异化知识储备、将员工自身优势转化为创新性成果,使企业能够长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知识异质性越轨创新员工优势使用领导权变激励个体优势理论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的战略规划及启示

    张雅洁任真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定战略规划对科学资助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2022年3月,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首次发布五年期战略,以促进英国成为全球科学超级大国,其下属机构同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实施规划,形成清晰完整的战略规划体系.以UKRI的战略规划体系为研究对象,梳理和分析其战略目标实施举措、进展监测、绩效评估和经费投入等内容和要点,指出其在总体战略、下属机构合作规划、各机构的实施规划这3个层面的战略框架设计保持一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人才资助计划方面的经费预算大幅增长,联合下属机构集中力量应对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需求,也将增加对其提出的七大技术群以及国内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基于此,从对战略实施开展监测与评估、单独制定科学资助机构国际合作战略、加强科学资助机构内部组织管理、基于科学资助机构战略规划促进中英双边科技合作等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科学资助机构的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促进中英科学资助机构的双边合作提供启示.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战略规划科学资助机构基金资助中英科技合作英国经验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变迁及新动向

    刘德娟沈力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变革创新模式的转变,从科学技术层面向科学技术新生态体系层面创新的转变,从只注重科技研发到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创新的转变,以及创新主体从"产学官"合作为主向"产学官民"共创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中国目前所走的科技道路有些相似,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者横向协同、创造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的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法》政策研究日本经验

    国际科技合作与本土科研绩效:基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

    张孟亚刘云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筑建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业已成为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对其本土科研绩效的作用及影响机制.以中国在8个领域的2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发表的论文数据为数据源,以国际合作论文数据构建实验室的国际合作网络,以非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表征实验室的本土科研绩效,采用负二项非平衡面板固体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实验室国际合作网络中合作规模、"桥"、合作强度等社会资本对实验室本土科研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样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合作网络规模、与海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强度对其本土科研绩效具有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并且随着国际科技合作年限的增加,抑制趋势愈加明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网络中作为"桥"的程度越高,对其本土科研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因此,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更多地寻求与其他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并积极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有利位置,扩大非冗余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范围.

    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土科研绩效国际科技合作合作网络

    日本实现"社会5.0"的科技创新政策梳理及其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

    黄小英魏晓陈茂清曹小琴...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龄少子化等社会问题凸显、综合国力不断下行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16年提出"社会5.0"构想.对日本的"社会5.0"先行经验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政策研究和对比,对日本"社会5.0"科技创新政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和定义,解析日本科技战略框架,结合相关应用案例分析其亮点和意义,并综合比较新加坡、英国、美国等不同国家数智科技政策的异同.研究发现,日本"社会5.0"政策在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医疗与健康护理、无人驾驶汽车与自动驾驶、节能和可持续性等领域取得较好的实践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物理社会融合,以实现更智能、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社会.进一步,通过总结中国数智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认为中国目前仍需要应对高端技术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对此,借鉴日本"社会5.0",提出中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协同合作和分享、加强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智能化产业升级,以及加强建设智慧城市、鼓励终身学习、加强相关立法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社会5.0"数智科技政策政策研究未来社会智慧城市日本经验

    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能力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田庆锋杜文静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航天强国战略对国内航天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至今仍缺少对航天企业从定量角度评价分析二者耦合协调能力的研究.因此,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成的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26家A股上市航天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其两类创新能力大小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体和区域层面都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东部和西部呈持续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于其技术创新能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反,且西部的两种创新能力均为最低;两种创新的耦合度呈"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上升趋势,但中部和西部呈下降趋势;两种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表现出空间性和滞后性特征,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驱动加速提升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及其耦合协调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航天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

    科技强国背景下科教融合水平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以科教大省陕西为例

    张永旺侯涵文周欣欣汪红梅...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教融合能够促进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打破各自边界,实现跨界纵横协同,推动科技、教育、人才深度衔接,然而,中国科教大省陕西充裕的教育资源尚未与地方科技创新充分融合,严重制约区域创新活力的提升和创新效能的释放.为此,依据相关理论分别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为例进行两系统评价,并采用耦合分析方法对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评价,识别出当前陕西科教融合存在的短板弱项,以分类规划科教协同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陕西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耦合协同较好,但是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科技创新耦合度较低,科技创新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总体上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逐步迈入高度融合协调阶段.最后分别从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以及推动二者融合协同等方面提出科教融合的路径选择,强调要将"教育科技"(EdTech)引入教育活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颠覆性技术等专项攻关组等的共建.

    科教融合水平评价耦合协同产学研教育科技陕西

    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基于数字化金融技术创新的视角

    杨洋黄光世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欠发达地区是否借助数字金融发展机遇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如何进行深入探讨,为此,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化金融技术创新的基本逻辑和文献梳理,从区域创新、收入差距、生产效率3个方面建立数字化金融技术创新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基准面板回归模型,利用云南省16个地级市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云南省数字化金融创新水平增长近7倍,数字化程度以及使用深度逐渐取代覆盖广度成为驱动数字化金融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其数字化金融创新正在迈入向应用端深度拓展和提升数字金融便利化、低成本化、信用化的新阶段;数字化金融技术创新对云南省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城乡收入差距弥合机制和地区生产效率提升机制来发挥正向作用,而区域创新支持机制尚未形成有效作用.据此,从激发数字金融赋能区域创新角度,提出促进数字金融支持创新融资、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水平、完善数字金融市场化机制等政策建议.

    数字化金融技术创新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云南

    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思考:国内外经验总结与启示

    李伟铭张鹏宇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推动其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界定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为欠发达地区,基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各省份有关科技创新指标的调研与统计,并结合对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相关经验的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泛珠江三角洲欠发达地区面临要素投入规模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欠佳等四大困境;借鉴国内如宁夏的区域协同创新、云南玉溪的政府服务型科技创新,以及国外如马来西亚的包容型科技创新、智利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南非的集权化科技创新等创新范式,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聚焦离岸创新、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创新主体梯队建设等综合创新路径.

    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