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技术与创新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技术与创新管理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协会
技术与创新管理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协会

冯套柱

双月刊

1672-7312

jscx@xust.edu.cn

029-85583440

710054

西安市雁塔路中段58号

技术与创新管理/Jour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人才需求的最新走势。立足高校,面向社会,融科学性、新颖性、启迪性、实用性于一体,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设置有高新科技、科研管理、成果转化、校办产业、学科建设、导师论坛、人才培养与管理、科技精英、市场热点、知识产权保护等数十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试验

    张优智卞如梦王菁怡刘寅可...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究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我国 2005-2020 年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SBM-GML模型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随后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阶段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具有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东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对中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通过降低劳动力错配程度、提高研发强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显示,随着数字化经济发展程度和绿色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均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

    数字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基于扎根理论的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李泽建左红武钟佳亨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扎根理论,对后发制造企业祥云飞龙进行扎根编码,构建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影响因素模型,以探究后发企业在面临创新决策时,哪些因素将显著影响并促使后发企业作出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促使颠覆性技术创新顺利实现。研究发现:企业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理念、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文化、政策环境、后发企业经营状况、颠覆性技术创新机会和后发企业内部创新环境等6 个因素显著影响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在颠覆性技术探索期,企业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理念引导企业对非主流市场和非主流技术进行探索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在颠覆性技术发展期,逐渐形成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文化促使企业内部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正循环",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丰富了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的理论研究,也为后发企业有效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后发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新理念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区域科技创新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

    常晓然蔡艳青郑素丽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研发机构是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如何推动区域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文章以我国19 个省级行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颁布的新型研发机构政策为分析样本,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政策工具组合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结果表明:政策工具组合效应是政府政策引致区域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其中需求型政策工具必不可少;供需协同型、需求-环境协同型、供需-环境协同型等3 种组合路径(包含4 条组态)可以驱动区域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政策工具组合路径的有效实施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也为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政策工具组合高质量发展fsQCA政策量化分析

    数字赋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共创的组态路径研究

    黄科林张明亲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为探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等数字要素赋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共创的演化过程和影响路径,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组态视角分析数字赋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共创的复杂因果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能力和创新平台联动匹配产生高价值共创共有3 条路径:智能能力主导型、连接-分析能力驱动型、连接-智能-分析能力联动型;实现高价值共创的组态中,平台链接资源的强度是核心条件。数字能力通过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吸引力、广度和强度,驱动平台实现高价值共创;在产生高价值共创的一组二阶等价组态中,高平台吸引力和高平台链接资源的广度存在替代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的不同组合路径,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有选择性地找出适合自身的路径,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共创效果的提升。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共创fsQCA数字能力组态路径

    跨界创新联盟成员间失败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梅艳
    40-4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创新是企业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共享知识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探究跨界创新联盟成员间的失败知识共享策略,为不同利益方提供失败知识共享决策并增强跨界创新网络的稳定性,提升知识共享效率和创新绩效。研究在分析创新联盟成员知识共享过程的基础上,运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跨界创新联盟成员间失败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探讨3 类知识特征对企业失败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跨界创新联盟成员间存在知识共创和知识破坏两种知识共享策略,风险成本、声誉损失、隐性收入、知识传播率等因素对知识共享策略产生影响。当共享收益大于成本时,两种策略皆有可能出现。失败知识只适合在小范围内传播,失败知识存量和共享风险影响共享策略选择。随着声誉损失提高,隐性收入降低,企业倾向于知识共创策略。

    跨界创新联盟失败知识知识共创知识破坏演化博弈MATLAB仿真

    秦创原平台赋能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及实现路径

    尚甜甜王育晓崔弘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具有富足的科教资源,但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高投入与低转化率的窘境。目前,秦创原平台建设正处于加速期,亟须进一步破解秦创原赋能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及实现路径,提高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基于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发现陕西高校科技人力及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成果产出稳步提升,技术交易日益活跃,平台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取得成效。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发现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不高、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以及融资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对秦创原平台赋能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以及环境优化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秦创原平台赋能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路径。研究成果丰富并拓展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体系,并为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秦创原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路径

    ESG视角下碳交易政策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

    简克蓉符永亢廖志高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交易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机制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以推动节能减排,而电力企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企业以及能源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在碳减排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以我国2009-2022 年的A股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ESG视角探究碳交易政策与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电力企业的企业价值,融资约束在碳交易政策与电力企业的企业价值之间起调节作用。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能够显著提升电力企业中国有企业的企业价值,但无法提升非国有企业的企业价值;能够正向提高两职分离的企业价值,对两职合一的企业价值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ESG评分与低ESG评分的企业价值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对于低ESG表现企业的企业价值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碳交易政策电力企业企业价值双重差分模型调节效应异质性

    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的团队适应性研究

    刘洲灿葛玉辉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长期的自主发展问题亟需解决。组建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应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热点。然而,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的适应性研究还有待深入探讨。因此,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方法,从环境动荡的视角对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内部适应性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的协同意愿和协同能力对团队适应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在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和团队适应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环境动荡性越强,负向调节协同意愿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并削弱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正向调节协同能力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并增强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立足协同共生理论,克服以往研究范式不足,将团队适应性新构念与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相结合,解析团队畅通运行机制,发掘新规律。

    多元主体联合创新团队高质量发展团队适应性知识创造环境动荡性

    无人机载LoRa空地感知定位应急搜救系统设计与应用

    邱永昊杨文靖尚康周江湃...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复杂环境下应急搜救作业人员的伤亡风险并提升救援效率,利用空中唤醒、LoRa感知定位等技术以及空地感知融合定位算法,开展无人机对地扫描飞行姿态角对LoRa传输角度影响的探究工作,对比分析传统卫星定位设备与LoRa物联网模组的性能差异,进行无人机载LoRa空地协同定位策略研究及应急搜救系统设计与实现工作。研究表明:在户外山谷环境中无人机载LoRa基站对地信号接收方位角不受环境限制,而且无人机载LoRa空中唤醒模组的功耗远低于卫星定位设备。经实地验证,研究设计的无人机载LoRa空地感知定位应急搜救系统在户外复杂环境下开展紧急搜救,能够有效实现长续航、快响应、定位准等效果,是一种便携的空地感知融合定位搜救方式,对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提高救援效率有显著作用。

    应急搜救LoRa无人机空地感知三维空间定位

    能源视角下数字技术创新的减污降碳效应及机制探究

    任奕璇苏民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其核心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实现能源领域的碳减排至关重要。依托2010-2020 年中国省际数据,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在降低碳排放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能源结构、绿色金融及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在数字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中扮演中介角色,绿色金融则起到调节作用,两者共同促进减排。金融深化水平在数字技术创新的减污降碳过程中存在负向单门槛效应,且数字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要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步伐,促进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推广绿色金融实践,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有效推动各区域实现碳减排工作。

    能源结构数字技术创新碳排放中介效应门槛效应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