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云涛

双月刊

1004-115X

kxglyj@yahoo.com.cn

0471-6920103;6282190

010010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总局街3号科技大厦B座305室

科学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以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其运行机制、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工农业科技进步、决策预测理论和人才与发展等软科学方面的学术性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发展:基于企业与国家协同创新视角

    何佳讯张迪
    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现有国家创新评价体系研究对企业如何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及如何理解企业在国家创新中的贡献研究不足,制约了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实践的开展。从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概念出发,构建国家与企业层面创新能力的整合框架,从理论上指出当前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并借助既有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对整合框架的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当前国家层面创新和企业层面创新能力存在相互分离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企业与国家协同创新的创新能力构念,并梳理相关测度指标,最后展望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的方向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可能路径。

    国家创新评价国家层面创新能力企业层面创新能力企业与国家协同的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如何影响供应链韧性——双向多层次机理分析

    何海燕李浩然康兴瑞孙磊华...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背景下,剖析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意义重大。以《实体清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总体降低了供应链韧性,并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供应链韧性具有积极与消极复合影响,一方面通过破坏企业价值链对供应链韧性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倒逼机制和政府战略集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积极效果。结论对系统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面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供应链韧性价值链创新战略集聚

    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内涵及其实践进路

    俞佳奇沈佩翔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进步引领文明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更高程度的现代文明需要以更加先进的科技能力作为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科技是人类文明现代化的战略力量,这既可以在科技孕育西方现代文明的驱动作用上加以理解,也可以在科技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赶超作用上予以定位。立足现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支撑,在战略方向上应对"两个大局",在战略内容上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势能文化、高品质生活以及高品质生态环境,在战略动力上集成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整体效能。新征程上,全面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效用,需要明确优势整合与理念引领相互促动的战略价值,聚焦技术赋能与制度增效深度耦合的战略重点,增强主体协同与人才培养融通发展的战略力量。

    科技自立自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

    我国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与发展路径研究

    董樊丽夏奇缘李艳辉胡珊珊...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地方研究院作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桥梁、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在输出高校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扩大高校声誉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从历史来看,高校地方研究院经历了探索起步、初期发展、快速发展、深化发展等四个阶段。通过对C9高校建设的地方研究院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当前我国主要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的基本图景。最后,全面分析高校地方研究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地方研究院C9高校协同创新

    基于微观三螺旋的马普学会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王成军李辉张凯王佳莲...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球顶尖级的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马普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近 4 年均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其内部的创新管理体系仍然缺乏从理论视角的系统梳理与剖析阐释。基于微观三螺旋理论,分析了马普学会内部教育-科研-创业体系的协同成长和演变过程。研究发现:①马普学会构建了以学术理念、治理结构、评估机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系;②以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培养人才为主的教育管理体系;③以马普创新公司为基础的创业管理体系。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科研管理体系在微观三螺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基于此,研究扩展了微观三螺旋体系的理论应用边界,即将其从大学扩展到科研机构。更重要的在于给出了加强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的四个引领性建议和可能性举措。具体来说:①减少行政干预束缚,从制度上保障学术自由;②提供稳定的支持机制,优化资助模式;③制定合理稳定的评估机制,营造良好科研氛围;④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落地。

    马普学会创新管理体系微观三螺旋教育-科研-创业

    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韧性

    杨珂凡李亭王志章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韧性增长是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演化目标。立足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通过反事实分析测度中国各地区在面临突发卫生事件外部冲击时的经济韧性。并进一步基于双循环研究框架,借助空间计量实证检验产业多样化和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空间分异明显,抵抗力总体呈"中西部地区—长江黄河中游—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递减分布,高恢复力区域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抵抗力和恢复力负向相关;(2)产业多样化和技术创新在塑造区域经济韧性方面发挥了显著驱动作用,同时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当与双循环因素交互后,二者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于对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最后就如何改进韧性表现提出了政策建议。

    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经济韧性双循环发展战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韧性:演化逻辑与提升路径

    吴松强吴梦倩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具备强大韧性的集群生态圈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将产业集群视为一个动态系统,从理论上探讨集群韧性的演化逻辑和提升路径。在适应性循环理论视角下,韧性系统具备随情境而动态平衡的稳定性与复杂性,以及内部主体的弱网络关联性。突发事件冲击下,产业集群在"冲击吸收—冲击适应—恢复更新—再组织"四阶段具有复杂韧性演化逻辑。当前,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面临人才紧缺、技术封锁、超长链条、产业体系依赖等困境,应遵循阶段演化的复杂逻辑,以培育自主可控的产业韧性系统为目标导向,塑造"抵抗—适应—恢复—再组织"的韧性能力,以实现集群韧性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韧性适应性循环理论四阶段演化逻辑提升路径

    政府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许源源门垚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而政府数据开放是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抓手。基于2010-2022 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政府数据开放是否促进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使得所在省份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了约 2。5%。机制分析表明,该影响具有双元创新效应、降本增效效应、产业升级效应这三种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较差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并不显著,凸显了较大程度的区域不均衡,为政府数据开放进程中深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政府数据开放新质生产力双重差分法准自然实验数据要素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研究

    张亨明刘应龙云涛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三角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厚的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与突破、政策资源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其主要表现。产学研三方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立一批国家级、地方级优质科研平台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使得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科技突破,为进一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发展,长三角区域在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

    创业教育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中关村和"剑桥现象"为例

    陈晓红周源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业教育是推动创新集群迭代发展的活水来源,学术界对此有初步揭示,但缺乏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对其不足的探讨。以"剑桥现象"和中关村创新集群为双案例,通过案例内分析和案例间分析的对比研究方法,对创业教育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特别是具体的做法、动力、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双方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有所异同,同时在政策激励、投后管理、人才迁移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创业教育"剑桥现象"中关村创新集群双案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