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经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经济·社会
科学·经济·社会

陈春文

季刊

1006-2815

ses@lzu.edu.cn

0931-891374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一分部0031信箱

科学·经济·社会/Journal Science·Economy·Socie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兰州大学主办的,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为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差序性,与乡村发展单位

    胡靖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在历史上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农业概念,是因为农业资源的"差序"性与公共性.这一特征不会因为现代化而改变.在今天,"村"是重要的发展单位.村集体在恢复主体地位以后,有能力获得"村"的结构性收益和组织性收益,从而让乡村摆脱对城市和工业的依附.

    差序结构村集体

    道德生物增强的康德伦理学辩护及其困境

    张灿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生物增强(moral bioenhancement,MBE)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干预、修复人类的道德心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从而增强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能力.MBE通过消除人性之恶和增强人性之善达成自我完善,这与康德伦理学不谋而合.在康德伦理学视域中,MBE作为一种不完全义务之自我完善的自由选择,它不但没有损害人的尊严和自由,相反,MBE增强了人的理性行动能力,为道德行动者借助MBE从情感和认知弱点的支配中解放出来提供了辩护空间.但与此同时,MBE康德伦理学辩护也存在四个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还原论困境,道德生物增强的自由悖论,道德生物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威胁,道德生物增强自我家长主义独断.在此基础上,通过MBE康德伦理学的实践场景想象,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能否为体育竞赛增强和基因美德工程进行辩护,探讨超级生化运动员和制造更加具有德性后代的伦理复杂性.

    道德生物增强康德自我完善不完全义务道德能动性基因美德工程

    国内外数字劳动研究回溯与趋势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

    臧艳雨丁妍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作为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形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数字劳动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劳动研究态势总体呈上升趋势,英国、美国和中国是发文量较多的国家;国内外研究热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包含对数字经济、数字平台和数字玩工主题的探究,但国内侧重于从经济学、传媒学和政治学的学科视阈下研判问题,国外则立足于传播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学科本位进行洞察分析;算法控制、平台资本、零工经济等议题是学界研究的前沿方向.未来学术界应立足国情加强对数字劳动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以回应时代关切的理论意涵和现实问题.

    数字劳动劳动价值论可视化分析

    社会化路径还是具身性路径?——科林斯和德雷福斯"嵌入与具身之争"的回顾与分析

    陈强强张碧云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计算机实现人类智能的必要路径?科林斯认为是社会化,德雷福斯认为是具身性,双方就此展开了持久的争论.对双方争论的还原与分析表明,这场争论源自双方哲学立场和认识论的差异.科林斯对现象学的有限理解和对论据的错误解读导致他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观点,而德雷福斯不甚重视科林斯捍卫的智能的社会化.由于社会化必须具身性地完成,因而智能的具身性似乎比社会化更为根本.然而,对完整意义上的人类智能,具身性与社会化缺一不可,两条路径恰能互补.科林斯与德雷福斯分别代表探究AI的社会学进路和现象学进路,双方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 AI的发展瓶颈.就AI发展而言,很有必要推动社会学进路和现象学进路的对话与融合.

    科林斯德雷福斯AI人类智能社会化具身性现象学

    老年数字健康服务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王英宋洁封怀槿
    5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日益成为焦点.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探讨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挑战及创新方向.通过回顾自21世纪初以来老年人在数字化健康服务中的角色演变,指出老年人群在数字社会中的边缘化问题.进而聚焦现有研究中关于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可及性、用户适应性、伦理与安全、人性化服务等问题,提出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和社会参与度的解决策略和研究焦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老年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见解.

    老年健康服务数字技术可及性社会参与数字素养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一项经典扎根理论研究

    何龙韬彭华民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面临很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线上书面访谈的方法,收集了 12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1名博后和7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观点和建议,使用扎根理论分析访谈文本资料.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内部的利弊特征和外部的现实挑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和已有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微观理论,提出了 一个整合性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包括定制型学习理论的基础框架、伦理预案和相应的规划、目的导向和情感参与的教学案例设计、真实与虚拟场景融合式的教学实施四个核心组成因素.这个模型能够有效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定的教学目的、促进情感性参与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规避其本身可能产生的新伦理困境、无法复原真实场景的复杂性等局限性和外部障碍.

    虚拟现实技术健康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整合性

    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形象"元结构"测量及"话题—平台—情感"模型检验

    韩瑞霞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媒体环境下涌现的中国形象是否存在"元结构"?这一结构的构成维度及各维度系数为何?平台、算法在"话题—情感"关联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研究以国际五大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近三年(2019-2022)中国话题数据为基础,通过人工二次聚类编码及回归、中介、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分析发现:"话题—平台—算法—情感"模型作为测量中国形象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元结构"方程具备效用性,而在与经验数据的拟合中也证实了"重复发帖"为表征的算法在国家形象情感特征呈现中的显著"调节"作用.典型表现为Facebook平台中国话题情感特征总体为正,但在算法调节作用下情感倾向转负,而Tiktok则反之.这种逆转现象背后折射出近年来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话语转向的必然,也反映出"计算宣传"为表征的当下国际传播场域理性沟通实现的困境.

    社交媒体中国形象元结构平台算法

    农业技术异化与后现代农业技术观的建构

    李繁荣许继红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工业文明而生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大了农业经济再生产与农业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的根源在于农业技术异化.后现代农业是从技术哲学层面上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反思.立足于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农业时代背景,重新思考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及其影响,构建后现代农业技术观,以期弱化农业技术异化,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

    农业技术异化后现代技术观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幸福感——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维超鲍婷婷喻浩鹏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关注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系统探究互联网使用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是否安装宽带"为工具变量,运用2SLS回归模型来消除样本的选择性偏误问题,结论依然支持互联网使用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正向效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幸福感影响机制个体社会资本集体社会资本

    论广义论证中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性——从语用学的观点看

    屈凯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语用学的观点看,广义论证就是在现实的、具体的语境下,参与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说者选择语言表达意义,听者感知和推理对方想要表达的意义.参与者互动交际,交替作为说者和听者,各自处于论证的不同阶段,都要受到相关的语境因素的制约,各自的制约性有所不同,因而各自应对的原则也就不同.

    广义论证语言选择顺应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