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达马西奥生命演化理论探析

    刘晓青樊子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马西奥从神经生物学视角对生命演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情绪、感受、心智、意识的演化离不开躯体这一生物学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躯体是情绪、感受、心智、意识产生的物质性载体,而情绪、感受、心智、意识则是躯体实现"自我保存"的重要手段,亦即实现自体平衡的"生命调节机制".在有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这一机制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激活了生命体的躯体感受能力,为人工智能情感落地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达马西奥生命调节机制内稳态情感落地

    合成生物学的哲学挑战

    冀朋雷瑞鹏胡翌霖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门新兴技术科学,合成生物学引起的哲学挑战包括:本体论层面,合成生命被认为打破人工与自然、生命与机器的界限;认识论层面,合成生物学"建物致知"被认为颠覆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加速科学知识的增长和应用,被认为实现生物学的范式转变.然而,关于构成挑战的观点难以得到科学事实和理性分析的支持:本体论层面,当前合成生命本质上仍是对自然生命的复制,以人工和自然、生命与机器的二分难以确定未来合成生命的本体;认识论层面,"建物致知"没有脱离传统认识论基础,而是为获取新的生命知识拓展了途径;方法论层面,合成生物学中工程范式没有取代物理范式,两种范式的融合更符合当前与未来生物学发展的实际和要求.

    合成生物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范式

    技能习得模型与运动意向性——兼论德雷福斯与塞尔、麦克道尔的争论

    程瑞伏其秦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雷福斯通过批判笛卡尔主义式的人类智能解释传统模型,提出了基于熟练应对的技能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包括技能水平的五个发展阶段与熟练应对的三种层次.德雷福斯在技能习得模型中揭示出不同于传统预设的表征意向性的运动意向性,以及不同于意向行动的专注应对行为,并在与塞尔、麦克道尔的争论中逐步阐释了它们的关系:人与动物共享的运动意向性与专注应对行为,始终作为表征意向性和意向行动的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深思熟虑的意向行动对专注应对行为的撤离,是我们学习新技能或达到更高层次技能水平的必要手段.这种观点需要一种不同于笛卡尔的心灵表征、个体主义的更为丰富的存在论,并更普遍地回应技术哲学领域的困境.

    德雷福斯熟练应对技能习得模型表征意向性运动意向性

    延展认知与功能主义的关系初探

    廖新媛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展认知理论主张大脑之外的因素可以部分地构成人们的心理状态.为了论证这一点,它的支持者提出了"对等性原则",即应该给予发挥了相同作用的外部过程和内部过程同等的认知地位.然而,延展认知的批评者则不断指出内外过程的差异,质疑"对等性原则"的有效性.面对这些挑战,部分支持者借用功能主义来说明"对等性原则"要求的是"功能对等性",而不必在意内外因素之间的表面差异.但是这种方式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质疑.文章认为,延展认知与功能主义可以分开看待,延展认知在没有功能主义支持的情况下仍旧成立.

    延展认知功能主义多重可实现性对等性原则

    论金在权心灵哲学思想的转变

    冉奎万小龙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在权的心灵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非还原论变成了还原论.这种转变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关于随附性概念的理解、关于心理因果问题的观点、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模型.文章对比了他在这三个方面发生的思想转变,提出了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期的结论.

    随附性心理因果功能化还原

    替换原则的语用辩护何以不可行

    郭立东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朴素指称主义,专名的语义内容是专名的指称,共指专名在语句中相互替换不改变语句的真值.然而,存在着共指专名相互替换的命题态度报告,被普通语言使用者在直觉上认为有不同真值.很多朴素指称主义者试图给出一种语用辩护.即,这样的一对语句蕴涵了不同信息,并且在直觉上被误认为是语句的语义内容.这种解释无法奏效.因为这种被假设存在的蕴涵是与命题态度报告的表达方式相联系的,因而要么是基于方式准则的会话蕴涵,要么是约定蕴涵.如果是前者,找不到所需要的方式准则,如果是后者,它们不会影响普通语言使用者对语句真值的判断.

    专名替换原则语用学会话蕴涵命题态度

    量子力学的逆向因果争论及其辨析

    孙圣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逆向因果常见于承诺时间反演对称性的量子力学哲学解释中,刘易斯使用过度决定论对逆向因果进行哲学审视,这在逆向因果现阶段的主要科学哲学争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研究发现,对因果关系中的事件做精细个化的思想实验不是任意的,需要在物理律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沿用普赖斯的进路,以汉弗莱斯的熔合突现论为例,研究说明了直觉何以在批评逆向因果问题上存在不充分性,一定程度的回应了刘易斯对逆向因果的指责.

    逆向因果作用科学思想实验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时间反演非对称性熔合突现论

    干预主义与随附性

    李珍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学者认为,随附性会对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产生不可避免的多层次混淆问题,以至于我们必须在干预主义和随附性之间做出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学界目前有四种解决方案:可固定性条件的豁免方案、因果图方案、应用范围的限定方案和合比例性约束方案,其中,合比例性约束方案最为合理,其他方案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理论成本.随附性是一种"表面"关系,不论在哲学还是科学上,它与因果关系都是难以区分的,因此,随附关系应与因果关系一样被视为可能的混杂因素,干预的可固定性条件无需豁免,混淆问题并不是一个真问题.

    干预主义随附性因果关系可固定性多层次

    康德先验逻辑的必要性及其局限性——兼论尼采与黑格尔之思

    张学佳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逻辑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常见诸分析哲学或心理学语境的哲学探究,而对于康德认识论意义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这一贡献所触发的逻辑革命则少有洞见.康德的先验逻辑设定了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原则,通过把握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形式逻辑的转换,让存在之真理并未局限于感性杂多而是成为具有判断价值的实践运用.但从事情本身来看,康德的先验逻辑原则并不支配给定的、不动的推动者,而仅仅以知性为动力维持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由此造成先验逻辑视域下的客观性之效用也愈发呈现其固有限度.

    先验逻辑形式逻辑康德尼采黑格尔

    早期视觉的存在、作用机制及认识论意义探析

    白洁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是个体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依靠视觉获取的信息是形成知识的必要条件,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密切影响着知识的可靠性.关于视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视觉过程的划分上,一种是整体性,另一种是阶段性,后者将视觉过程划分为早期视觉和后期视觉两个阶段,但由于早期视觉作用过程十分短暂,这一阶段是否真实存在一直备受争论.近年来,视觉失认症的临床案例、注意的选择机制以及行为科学的实验证明等都表明早期视觉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并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快速的应激反应.早期视觉的存在对知识的形成、心身关系的阐释和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解释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视觉视觉失认症二维草图注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