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机接口介导的心物交互及其哲学意义

    肖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物交互是哲学研究的恒常主题.脑机接口技术开辟了心物交互的新通道,使自然交互方式中充当中介的身体被作为技术系统的脑机接口所取代,造就出人与世界之间"无与伦比"的崭新互动形式,构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生存论事件,它对心脑关系上的二元论和心脑同一论给予了技术上的证伪,并将哲学研究的注意力引入心物交互的微观联结及相互作用的机制.脑机接口的技术平台还具有心物交互"实验室"或"镜像"的意义,可以使哲学视野中的心灵研究得到新的启发和推进.

    脑机接口心物交互心脑互译

    何谓注意——行动选择理论的视野

    尤洋魏朴琪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容量限制假设"难以对注意的本质予以明确解释.有赖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哲学的联袂,基于行动的注意解释方案日趋完善."行动选择理论"指出注意是一种为行动而选择的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心灵选择信息的过程,还是行动的必要组成,既是认知整合的结果,也是大脑中所对应的一种神经引导活动.相关解释不仅超越了以往将注意视为感知加工的简单认识,更是将心理活动问题通过结构上的分析予以澄清与化解.由此注意就是认知的基本特征,是认知科学的重要基石,对注意的成功解释将为破解人类自然认知之谜提供出关键性的钥匙.

    注意行动选择认知

    从表征推理到动缘拾取:激进具身趋势如何改变认知科学

    王宇轩薛少华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征主义将认知理解为具有语义内容的表征符号推理,而表征成为知觉与行动的中介,经典认知科学将其作为核心工作假设.然而,其中所隐藏的二元论立场在当下受到激烈的质疑.为了论证表征主义合理性,一些学者提出基于行动导向表征概念.但是,将表征置于行动之中的辩护方案已经在事实上取消了表征,这更接近于吉布森所提出的动缘概念:认知被理解为一种知觉与行动直接耦合的过程,认知者可以直接拾取环境中的动缘.这一理论通过与动力系统等方法的结合,得以给出一种针对认知解释的新视角:以过程和关系替代实体与属性.这种新视角不仅在认知科学研究中作为方法论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在本体论和价值理论中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表征主义认知科学行动导向表征动缘激进具身认知

    ChatGPT的进化与人的主体性

    王薇刘大椿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由于其对于自然语言的处理能力,及其生成性、交互性与指数型进化的特点,促进了信息技术革新,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向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挑战.文章以历史实践的视角,对GPTs技术算法迭代和进化路径中人机互适的现象进行剖析,在认识层面澄清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主体性困惑.指出ChatGPT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人机互动中人类群体智慧的贡献,肯定人的主体性在技术进化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应当在审视新技术时,进一步确认人的主体性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化的相关性.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克服其异化,坚持人的主体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人的主体性ChatGPT历史实践视角

    人机合作中延展的归责方式何以可能?

    郭菁王若宇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机合作是一种混合行动模式,其行动的后果不是由单个个体所导致,而是在人与机器的动态交互关系中产生.当损害发生时,倘若没有"谁"能够为交互行动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责任困境.传统的个体主义路径由于采用分离的、立足于个人意向的以及静态封闭的归责形式,忽略了人机合作中混合的整体关系,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困境.这便需要以一种延展-耦合论的整体视角,依照延展的归责方式,把责任归于耦合的、立足于共同意向的以及动态开放的人机延展行动体,由此来回应责任归属难题.

    人机合作责任归属个体主义人机延展行动体延展责任

    脑机接口:心身问题的技术进路研究

    王非凡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在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搭建了直接沟通的桥梁.理想状态下的脑机接口可将人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心理内容以数字化编码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而转化为可供直接观测、研究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意识研究的"视角难题",为探究心灵哲学中的经典问题——心身问题提供了新的进路.透过脑机接口技术的实践模型,心身互动的机制将清晰呈现,不仅有力驳斥了割裂心身关系的二元论观点,亦激发了关于心、脑本身及其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脑机接口心灵大脑物理主义

    实践·交互·适应:认知演化的文化可塑性

    郭虹王姝彦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演化作为人类演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文化影响和塑造之下的一部动态演化史.在认知涌现层面,以工具制作为代表的文化实践不仅通过对大脑神经机制的塑造促进了认知涌现,文化实践中的人工物,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认知地图的边界,实现了认知系统的向外延展,进而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和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转化为认知过程.在认知发展层面,合作和语言交流不仅促进了优势认知特征在不同种群动态和博弈中的扩散,实现了群体层面的稳定传播,并且也是促使高级认知演化的关键因素.在认知遗传层面,认知特征的文化适应问题除了可在基因层面加以考虑,也可被置于生态位构建的框架下运用文化演化理论予以回答.文化塑造下的认知特征具有适合度和遗传变异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基因-文化协同演化的路径或文化演化路径得以传承.

    认知演化可塑性文化实践文化交互文化适应

    移动机器人可以"感知"吗?——根据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及与动物感知的比较分析

    顾桂英包国光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景记忆是区别于语义记忆的一种长时记忆,鸟类和哺乳类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高等动物)通过感知与环境互动,在维持生存及繁衍的过程中形成并享有情景记忆.移动机器人通过数学建模和外挂传感器,来构建并实现"情景记忆模型".汉弗莱通过"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对感知觉进行了"感觉"和"知觉"的功能拆分,为区分"感"和"知"提供依据:动物感知既有感觉也有知觉是"由感而知,感即是知";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进行信号捕捉与转换,生成关于外部环境的物理信息以及自身状态位置的信息,整个实现过程只有"知觉"没有"感觉",是无"感"而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知"功能.

    情景记忆动物感知移动机器人感知觉平行通道理论

    知识的价值:索萨与扎格泽博斯基对美诺问题的解释方案

    赖国伟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什么知识比相应的单纯真信念具有更大价值?这个问题也被称为"美诺问题".索萨与扎格泽博斯基对美诺问题分别给出了解释方案,并展开了一系列争论.但是无论索萨还是扎格泽博斯基的解释方案都是不成功的,因为索萨的解释前后矛盾,而扎格泽博斯基的解释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即知识的有机整体论.存在一种基于认知价值一元论的新的解释方案,这种方案能解释美诺问题并且没有上述索萨与扎格泽博斯基的解释方案所面临的困境.

    美诺问题知识认知价值

    复杂系统中因果涌现的刻画及其问题研究

    王亚男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挑战了线性因果分析方法,强调形式因和层间因果作用.因果涌现研究将因果关系与涌现理论结合,在表征系统微观与宏观层级的因果有效性基础上,呈现系统跨层级变化中的因果涌现.文章揭示了因果关系研究中将条件关系与概率论相结合的趋势,逐一分析主流因果涌现的度量与识别方案,指明刻画因果涌现的关键在于层级的定义与划分.将复杂系统理论引入因果关系研究,既有助于阐明随附产生的宏观层级具有不可还原的因果有效性的可能性,也为复杂系统特别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宏观行为与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释工具.

    复杂系统因果关系因果涌现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