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孔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孔子研究
孔子研究

梁国典

双月刊

1002-2627

0531-82732510

250002

山东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孔子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旨在推动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总结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学术研究。刊登研究孔子、儒家和其他各学术流派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宗教等思想的学术论文,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动态和资料介绍、书评、文摘,有关孔子、儒家和其他各学派思想家的生平事业的文物、史迹介绍、历史资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人养老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出路吗?——基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视域

    王珏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老龄化问题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依循着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思路,然而养老语境下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极其复杂.从儒家角色伦理学视角出发,以关系为切入点,将碎片化的养老机器人应用情境聚拢为一个整体,从而对机器人养老的解决方案作一个系统性的伦理评估.目前,机器人养老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是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履行本应由人类承担的社会角色,还是将机器人纳入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中,仅仅让其充任辅助、补充的角色?不同选择的背后,是个人主义与儒家的道德共同体观念的区别.

    机器人养老儒家角色伦理学老龄化机器人伦理家庭

    超越帝国迷思:钱穆秩序论述的三重异议

    任锋杜立昊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国是钱穆关于秩序论述的重要反思性论题.他在三个层面提出对帝国的异议.首先是历史层面,钱穆反对以帝国指称传统中国.他结合历史重述,辨析了西方帝国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在立国形态上的差异.其次是理论层面,钱穆在大一统的视野下理解国家形态问题,以一统与多统的秩序分型替代帝国与民族国家的二分法,尝试提供一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比较框架.最后是经世层面,钱穆提出国群主义方略,一面应对中国的民族与文化危机,思考大一统国家的重建;另一面则要求超越世界政治的帝国时代,为天下新生确立现实前提.三者相互交织,贯穿着以大一统反对帝国、以和合性取代支配性的逻辑,构成了较为系统的反帝国论说,为当下超越帝国迷思提供了有益参照.

    帝国民族国家大一统天下钱穆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

    向达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基于中国式法治,而中国式法治的鲜明特征是礼法与情理法的融合.国力的强盛促进文化和理论自信,法律多元主义、东方法律主义及现代性的制度化反身性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了"何以可能"的国际背景,为其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有必要运用社科法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传统文化中梳理、提炼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性本善、道德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结合"等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情理法能动司法

    论天下为公的思想谱系、历史逻辑及其实践旨向

    颜景高王永灿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商以来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历史大变革,促使道家、儒家、墨家以及法家等学派著书立说,其中,道家注重天之自然,人法天而尚公;儒家注重天之道德义,天之公决定了人之公,公之极处则为仁;墨家效法天道之公正无私,力求做到兼爱、尚同;法家力主把天的公正无私转化为人间的规范和秩序.天下为公所蕴含的天人关系中的大公无私、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逐渐转变为天下之公、国家之公和社会之公的理想建构.天下为公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着天下为公的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天下为公的精神品质和人民立场,并且把这一精神理念渗透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致力于推动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天下为公天人观社会观理想建构人民立场

    "礼"与"法":中国与西方两种政治世界观的差异与汇通

    陈祥勤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孕育了以"礼"或"礼制"为基本标志的政治文明,西方则形成了以"法"或"法制"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传统.中国之"礼"与西方之"法"之间的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世界观——"礼学世界观"和"法学世界观"的差异,每一种世界观各自蕴含着对政治或制度的历史起源、辩护基础和文明形态的独特认知.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来看,这两种政治世界观各自所依据的"礼"和"法"或"礼制"和"法制"不仅呈现形态上的差异,还呈现历史性的关联,即中国之"礼"可以被视为西方之"法"在它的史前阶段所采取的原初或东方形式,西方之"法"则可以被中国之"礼"在现代西方世界的表现或历史延伸.

    "礼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

    国家治理视域下唐代皇太子释奠孔宣父的运行实践与仪式展示

    张琛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时期皇太子释奠礼为通经而行的学成礼,梁、陈一改其制,将其寓于皇帝郊祀礼中,传输国家观念.唐采其制,将两者互为倚用来稳固皇太子的地位.同时皇帝对皇太子释奠规制的调整,传达其治国理念;皇太子则将释奠礼作为构建仁义形象、提升威势的重要举措.为防患于未然,唐玄宗及以后各朝以齿冑礼代之.与之相应的是皇太子释奠仪式的展示,出宫礼与还宫礼的仿君设计,斋戒礼与馈享礼的中心书写,陈设功能区的等次安排,讲学致用的虚化都在强化皇太子的身份符号,在神化先圣先师的神秘气氛中不断伸张储君的权力.

    释奠礼皇太子孔宣父国家治理唐代

    埃兹拉·庞德笔下的孔子形象

    谭小翠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儒学,尤其关注孔子.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研究视野置于庞德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及儒家典籍翻译上,很少探讨庞德笔下的孔子形象.对庞德而言,孔子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令他敬仰的鲜活的人,是一位从圣坛上走下来的仁者、乐者、智者.仁者孔子讲究人的真性情,乐者孔子快乐且热爱音乐,智者孔子是有智慧的哲人.庞德是忠实的儒家弟子,在某种程度上也践行着孔子的仁、乐、智之道.

    埃兹拉·庞德孔子仁者乐者智者

    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孔德立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对霸政时期贵族君子捍卫诸夏共同体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专权,礼从形式到内涵均遭遇困境.孔子教弟子博文约礼,以学成就君子,以仁寄寓于礼."约己"与"能己"皆可以"行仁".仁,难以及.但"为仁由已",又可及.孔子不反对从政,但反对弟子着急从政.孔子教弟子以修己为本,以仁培养弟子德行,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仁学从内在价值上给周公以来的礼学提供了支撑,从而使得儒学以仁为价值核心,以礼为秩序规范,形成稳定的"合内外之道"的理论学说.

    孔子霸政春秋

    由安大简《仲尼曰》重论"慎独"

    李锐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来有关"慎独"(即"慎其独",下同)的讨论非常多,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五行》中有"慎独",引起了学界的讨论.近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中再次出现了"慎独",有助于对"慎独"问题的探讨.讨论"慎独"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能将诸书中的"慎独"进行融贯的解释.综合排比传世典籍与出土简帛,诸篇章多与孔子或子思(学派)有关.而安大简《仲尼曰》中孔子语"慎独"在时间上较传世典籍和此前出土简帛为早,其含义与"心"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慎独"的独居独处之说仍可成立,而以独为心乃是《五行》传文中的说法,是发展出来的观念.对"慎独"的理解,应该根据语境来解释,不必追求融贯之说.

    慎独仲尼曰五行帛书郭店简安大简

    张之洞与儒学的近代转型——以《劝学篇》为中心

    王玉彬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劝学篇》不仅是清末新政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在时代变局中"存中学"的引领性方案.张之洞关于儒学与经学的定位虽以维护圣教为本意,却为儒学与经学之近代转型提供了助力:首先,"学"之视域的开显使得儒学既成为众学之一,又被限定为以治身心为要旨的"内学";其次,在新式学堂中设立的"经学科"或趋于通识化,或趋于专业化,蕴示着儒学之教学与研究的新态势;最后,"中体西用"是张之洞会通中西并消解"西政"对传统政教模式冲击的核心理念,但如何处理与民智等现代价值的关系,成为儒学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议题.

    张之洞《劝学篇》儒学经学中体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