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礼恒

双月刊

1672-1217

ldxbs@163.com

0635-8238158

252059

山东省聊城市文化路34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系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科期刊。主要刊登政治、哲学、法律、经济、中文、历史等学科的类别的论文,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大作,选题新颖,见解独到的前沿性高品位文稿优秀录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晋"碑文似赋"说补证

    雷恩海欧阳一锋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碑文于两晋之时多为叙述性,近于赋之铺陈,故易受赋影响,常主动借鉴赋之写法.两晋碑文沿袭汉碑传统,在题材、句式、用韵上多与辞赋"同体异用",且常以赋家笔法叙述碑主家族功勋、描绘历史背景、敷陈碑主德行事业,使得碑文辞采增华,赋化倾向更为明显."碑文似赋"实与魏晋文学自觉相关,援赋笔破体为文,虽使碑文一改汉魏体制,篇幅增长,但在整体上增强了其文学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强化了其文学张力,使得泛文学观念落到了实处.

    两晋碑文似赋赋心赋迹补证

    从对屈原的评价看初唐的文学批评思想

    戴永新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唐人对屈原的评价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肯定其"忠贞"精神,赞誉其诗"气质高丽";到褒扬其忠正、赞美其诗才,却抨击"礼乐之道,坠于斯文";再到褒扬其抒写真情,"不虚美""不隐恶",又斥责其诗"婉丽浮侈".对屈原评价的阶段性差异,反映出初唐近百年间在文学复古与新变之间的摇摆性.

    屈原评价初唐文学批评

    毛晋复社活动考实——兼论毛晋与冒辟疆、祁彪佳交游

    王腾腾丁延峰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作为钱谦益入室弟子,同时受业于复社名士周之夔、魏冲门下,毛晋与诸多复社成员有交,尤与复社魁目顾梦麟、杨彝最契.通过勾稽材料,考辨梳理,我们发现毛晋曾参与崇祯九年复社金陵大会,并代"复社领袖"张溥刻书,与"复社公子"冒辟疆交游唱和,与"复社宗主"祁彪佳书信频频,刻书是其游于复社间最亮眼的名片.

    毛晋复社活动刻书交游

    陈廷焯的破体辨体论与"沉郁"说

    赵建章陈晓宇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廷焯继承了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理论要旨,但又在三个方面丰富、发展、升华了这一理论主张.一是破体尊词,通过比附诗骚、以诗衡词的方式来观照词体,提升词体的地位和品格.这种观照涉及到词之起源、题材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二是辨体言词,指出词在外在特征、体性特质、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特殊之处在于沉郁婉曲,在辨体自尊一路上确认了词体独特的审美价值.三是沟通"比兴"和"沉郁".作为创作手法,比兴是实现沉郁的手段.作为审美特征,比兴和沉郁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含状态.比兴和沉郁互释,体现了陈廷焯对古典诗词审美本质的深刻认识.

    陈廷焯破体辨体沉郁比兴

    民国时期中学师生对《世说新语》的接受研究

    安忆涵朱恩毓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的中学师生在《世说新语》接受史的建构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在新学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文教学讨论的背景下,商务印书馆选辑、整理了一批古籍丛书以适应时代要求.《世说新语》以国文读本的面目出现在这些丛书中,走进了民国中学师生的视野.他们以报刊为阵地,阅读着经他人挑选出来的《世说新语》选篇或研究论文,形成对该书的间接接受.中学师生的参与使该书在民国时期获得了教学价值上的认可.另一方面,基于自身的阅读体验,他们撰写相关文章,以"写"的形式直接参与进《世说新语》的接受过程.这些文章中提供的新方法与新视角推动了民国《世说新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世说新语》接受史中学师生报刊

    明清运河区域茶的分布及其商品化研究

    郑民德于宝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区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众多的人口、兴盛的市场、生活的丰富,刺激了茶的种植、贩运与销售,茶成为了运河区域社会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饮茶之风的盛行又刺激了茶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大量茶馆、茶棚、茶庵纷纷设立于城市与乡村,并与信仰文化、慈善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运河商品社会

    "重命"与"伪道义":东晋南朝"荒政"制度新论

    潘嘉晖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促使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制度有着鲜明的"重命"色彩.君王们之所以重视民命,客观上与"天灾""人祸"这一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综合影响下所形成之帝王"重命"观的影响所致.该观念一经产生便深刻影响了其时"荒政"的制定与社会的发展.然而,君主观念上的重视民命,并不意味着其实际行动就一定"民本""道义".这一时期的"荒政"制度自其制定与执行伊始,便具有帝王权术运作用以安定民心之"把戏"的性质.虽然其对当时社会在备灾、防灾、救灾、抗灾以及对于民命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深藏于其下君主维护王朝的"政权合法性"之目的.

    东晋南朝荒政"重命"观"伪"道义政权合法性

    近代华北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及不平衡性论析

    岳红廷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地区近代意义上的乡村小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年的清末学制改革,到三十年代末乡村小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衰败、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华北乡村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征,如区域之间的差异,各类小学发展的不均衡,男校、女校及男、女生比例失衡,女教师严重短缺,乡村小学的快速发展与乡村儿童入学率不高之间的不平衡.华北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恰好体现了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由"旧"到"新"的艰难转型.

    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小学教育

    变动格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第四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会议综述

    吕俊昌李东青
    151-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