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超声及MRI在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评估中价值分析

    焦方杰黄蕾赵白信贾娟...
    2071-2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超声及MRI在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MRI检查以及追踪随访并记录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心脏超声及MRI相关参数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对于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110例患者中42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预后不良组),其余68例未出现终点事件(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心脏超声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MR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高于预后良好组,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RV、LA、LVDd、LVEDV、LVESV、SV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VDd、LVESV、SV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VESV的曲线下面积值(AUC)最高为0.750(95%CI:0.659~0.828),联合后AUC为0.772(95%CI:0.682~0.847),敏感度显著提升;根据ROC分析所得截断值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分组,其中高LVDd组、低LVDd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30±1.11)个月、(2.48±1.17)个月,高LVESV组、低LVESV组OS分别为(2.35±1.24)个月、(2.54±1.05)个月,高 SV 组、低 SV 组 OS 分别为(2.56±1.19)个月、(2.37±1.13)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各组OS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脏超声与MRI均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进行评估,且临床可将MRI检测的LVESV、LVDd等指标作为参考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超声磁共振成像预后

    基于心脏磁共振量化的心外膜脂肪在心肌梗死患者伴发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研究

    宋豫皎王晋张晚秋赵晓莹...
    2077-2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心脏磁共振(CMR)量化评价心肌梗死(MI)患者的心外膜脂肪(EAT),探讨其对MI患者伴发房性心律失常(AA)的预测价值.方法 搜集确诊的MI患者,使用CVI-42后处理软件获得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AA组和AA组.结果 共纳入MI患者83例,其中AA组34例,无AA组49例.两组患者的EAT容积、左房容积、糖尿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性别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AT容积、左房容积、BMI、糖尿病及年龄与MI患者发生AA呈正相关(rs>0.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显示EAT容积对MI患者发生AA的预测效能最大(AUC=0.83,P<0.001).结论 AA组的EAT积聚较多,且在MI患者中,EAT是伴发AA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心肌梗死房性心律失常心外膜脂肪心脏磁共振

    基于临床及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Ki67表达

    张来柱李欢连兆武周县伟...
    2083-2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和影像组学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Ki67表达水平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183例HC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为阳性及阴性表达组.对于连续性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LASSO回归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并计算Radscore.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被用于筛选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ROC曲线分析和Bootstrap自助法进行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检验.决策曲线用于模型的临床获益分析.结果 相对于Ki67低表达组,Ki67高表达组患者平均年龄更低,血清AFP水平及肿瘤脂肪分数更低,Ⅱ型和Ⅲ型形状的比例更高,肿瘤的Edmondson-Steiner分级及微血管侵犯概率更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P水平、肿瘤的形状、脂肪分数及Radscore是Ki67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上述参数建立列线图临床影像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802~0.9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及87%.平均绝对误差为0.016.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在0.05~1.0之间,模型具有临床净获益.结论 基于临床及MRI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在术前有效预测HCC组织Ki67的表达,有利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肝细胞癌Ki67表达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列线图

    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对非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王泽华吴英刘瑶马静...
    2089-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对非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及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13例经病理诊断HCC(49例)、ICC(33例)、肝转移瘤(3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检查前均采集红细胞压积,并行CT增强扫描,且CT无肝硬化征象;CT后处理软件测量病灶、病灶周缘1 cm以内肝实质和同层面腹主动脉平扫以及延迟期的CT值,计算细胞外体积分数(fECV).统计学分析fECV在各组的值及值的高低.结果 HCC组、ICC组、肝转移瘤组的病灶、病灶周缘1cm以内肝实质fECV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ICC组、肝转移瘤组病灶两两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CC组和肝转移瘤组的病灶与周缘1 cm以内肝实质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C组病灶与周缘1 cm以内肝实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C组、ICC组病灶周缘1 cm以内肝实质的fECV值分别与肝转移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C组与ICC组病灶周缘肝实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T延迟期量化的fECV可有效诊断及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HCC、肝转移瘤及ICC.

    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细胞外容积细胞外体积分数

    欢迎订阅《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社发行部
    2093页

    FDG阳性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胃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反应相关性研究

    钱炫方秦莉淋嵇建峰叶挺...
    2094-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指数对胃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搜集患者的临床信息、治疗前18F-FDG PET/CT图像、术后病理结果.测量原发灶的SUVmax1、SUVmean1、MTV、TLG、肝脏的SUVmax2和SUVmean2,计算异质性指数-1(HI-1)、异质性指数-2(HI-2)及肿瘤肝脏摄取比(TLR),分析这些半定量参数及患者临床数据特征与患者化疗后反应(肿瘤消退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肿瘤消退分级组间T分期、M分期、脉管侵犯情况、神经侵犯情况、SUVmax1、SUVmean1、MTV、TLG、HI-1、HI-2 及 TL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SUVmax1、SUVmean1水平、存在远处转移及存在脉管侵犯是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胃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胃腺癌18F-FDGPET/CT异质性指数化疗后反应

    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价值

    周军胜郑静徐阿巧肖文波...
    2101-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ET/CT联合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73例,另纳入前瞻性验证队列53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或MRI增强扫描将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和非肝转移组.在PET/CT影像中手动勾画病变,从预处理后的感兴趣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初步筛选稳定可靠的特征.然后通过结合多种特征选择手段,即最小冗余度最大相关度算法(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在训练集上逐步筛选CT和PET组学特征.基于筛选后的特征,利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多个单模态影像组学标签.最后,LR算法对2个单模态最优组学标签进行联合建模,以探索最优的PET/CT结直肠癌肝转移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结果 在单模态影像组学模型中,CT和PET相关模型均分别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建模.其中,基于LR算法建模得到最优CT影像组学模型(MLR_CT),测试集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1、66.7%和58.3%,前瞻性验证队列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7、62.5%和62.1%.基于SVM算法建模得到最优PET影像组学模型(MSVM_PET),测试集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1、72.7%和91.7%,前瞻性验证队列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70.8%和75.9%.对于PET/CT联合影像组学模型(MCT+PET),其测试集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提升至0.92、81.8%和91.7%,前瞻性验证队列上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提升至0.871、75.0%和72.4%.结论 PET/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效能相比于单一影像模态大大提升,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准确率的辅助工具.

    结直肠癌肝转移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影像组学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对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徐景景秦元林王唯伟胡喜斌...
    2108-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对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66例,低级别组49例,高级别组17例.所有病例均行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MRI征象、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DKI参数,其中IVIM参数包含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DKI参数涵盖平均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绘制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高级别组CCRCC较低级别组病变边界多不清晰,更容易出血,且脂肪浸润、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肿大相对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边界、出血、肾周脂肪浸润、静脉瘤栓、淋巴结转移联合的常规MRI模型的AUC为0.81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2.94%,准确度为87.9%.高级别组CCRCC的ADC、D、MD低于低级别组,而MK高于低级别组(P<0.05),D*和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参数中D值的诊断效能(AUC=0.852)最大、特异度(94.12%)最高.联合ADC、D、MD、MK多种参数值,其诊断效能(AUC=0.926)明显高于单一参数(Z=3.226,P=0.0013;Z=2.217,P=0.0267;Z=2.512,P=0.0120;Z=2.605,P=0.0092),其特异度(100%)、准确度(84.8%)高于常规MRI 模型,最佳诊断阈值为 ADC=1.55 ×10-3mm2/s、D=0.60 × 10-3mm2/s、MD=1.36 × 10-3mm2/s,MK=1.53.结论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MRI多种模型可应用于对CCRCC高、低级别的预测,联合DWI、IVIM、DKI模型可提升对高、低级别CCRCC的鉴别诊断效能,有利于患者术前精准评估、治疗.

    肾透明细胞癌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峰度成像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CT征象分析

    颜丽芬柯承露李景雷
    2114-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AC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ACH患者的CT资料,分析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强化方式.结果 7例ACH中,6例为单发病灶,1例可见2个病灶.所有病灶均位于左侧,呈类圆形,边缘清楚,最大径0.9~4.8 cm[(2.47±1.21)cm].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4例(57.1%)病灶内可见钙化,3例表现为弥漫分布于瘤体内的多发点状、颗粒状钙化,1例表现为少许点状、颗粒状钙化.3例(42.9%)增强CT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向中央填充;2例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和静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1例病灶因全瘤钙化无法评估强化;1例仅行CT平扫.结论 CT对诊断ACH具有一定价值,其中弥漫分布的点状、颗粒状钙化及早期边缘强化并逐渐向周围填充为其特征表现.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增强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孙汪洋魏龙宇王传彬赵娜...
    2118-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ECV)术前无创评估肾透明细胞癌(ccRCC)复发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病理证实为ccRCC患者,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最大瘤径、手术方式、病理分级、肿瘤分期、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及术前ECV等资料,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33)和无复发转移组(n=13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卡方检验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ccRCC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制作列线图.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V、SII、最大瘤径、病理分级、肿瘤分期是ccRCC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V、SII、病理分级、肿瘤分期是ccRCC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增强CT的ECV预测ccRCC术后复发转移的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联合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09.结论 基于增强CT的ECV、SII、肿瘤分期、病理分级能够较好地预测ccRCC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基于ECV及临床预后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效能更佳,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外容积分数复发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